皇太極對袁崇煥的嘲諷屈膝接受,只為向崇禎施展一招「三十六計」
關於努爾哈赤的死因,雖然《清史稿》的說法是死於疾病,但沒有詳細描述也沒有說病症如何,主流學派則認為他是被袁崇煥重傷之後身體大壞,不久才離世的。
袁崇煥雖然有些剛愎自用,但其軍事才能確實顯著,一個小小的寧遠城讓努爾哈赤久攻不下甚至一枚紅衣炮彈結束了他的戎馬生涯。
皇太極作為後金第二任領導者,肩上責任重大,他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繼承汗位本就招惹了諸多不服,如果再處理不好戰事利害關係,那他的汗位怕是做不穩當。
努爾哈赤剛剛歸天,即位的皇太極想要先整頓兵馬,暫不出兵,做幾天孫子。可袁崇煥這邊「欺人太甚」,使用激將法,竟在努爾哈赤的葬禮上派使者前去弔唁。這可是赤裸裸地蔑視和嘲諷啊,此事激怒了後金眾將,但皇太極卻安坐如常。
皇太極非但沒有發飆,反而以禮相待,並請求與明議和修好。年輕氣盛的皇太極慫了,他真的害怕了嗎?當然不是,他不開戰是暫時的,他要得是能夠重整旗鼓的時間。他早已看清,大明是一棵蛀蟲滿身、腐朽待蝕的大樹,在他舉斧頭之前,先讓它自己再爛爛。
努爾哈赤統治後期,採取了很多錯誤的政策,而對遼東地區採取的持續高壓策略存在很大的隱患,皇太極的首要任務就是先安內,其後再攘外。
皇太極改革了很多弊病,並開創性地提出「滿漢一體」的治國方針,為漢人開拓了很大的發展空間,重用漢人與蒙古,有效改善了外族人的生存狀態。如此一來後金吸收了許多外族的能人才士,大大提升了戰鬥力。
明朝這棵大樹腐朽的太慢了,但皇太極已等不及了。崇禎二年,皇太極放棄進攻遼東轉而選擇繞道進攻關內,他率領十萬大軍繞道內蒙古成功進入京薊一帶,北京城尷尬地直接被擱置在後金的鐵蹄之下。
袁崇煥疾兵救主,用兵神速的趕在皇太極之前到達通州,守住了北京城的大門。其後,皇太極又採取兵分數路、聲東擊西的進攻策略,但均被袁崇煥逐一擊破,損兵折將的皇太極只能無功而返。
這讓他意識到了只要明朝這棵大樹還有袁崇煥這隻啄木鳥,那推翻明朝的宏志就很難實現。於是他想到了中國優秀傳統經典「三十六計」,兵不厭詐,自己殺不了袁崇煥,可以借明朝之手除掉。
此計並非十分陰險毒辣,但令人心寒的是站在崇禎面前的滿朝文武。皇太極退兵後一路燒殺搶掠,袁崇煥選擇按兵不動固守北京城,而官員們有許多家眷被無辜捲入其中,因此將怨憤發到了袁崇煥身上,將其通敵賣國的罪名落了實。
人言可畏,皇太極束手無策的護國大將,竟被自己人的唾沫星子淹死了。崇禎帝死前的一句話:「朕非亡國之君,臣皆誤國之臣。」道出了他的無奈和感慨,其中也隱喻了他對袁崇煥之死的悔悟。
參考書目:《明史》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