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廚房的新聞生產模式是什麼?有什麼特點和局限?
北大胡師姐
北大新傳院研究生
專業從事新傳考研輔導6年
帶出百餘名學員成功考上北大等名校
滬江CCtalk年度TOP10名師
18北大新傳考研334論述2: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的新聞生產模式是什麼?有什麼特點?能夠解決媒體的什麼問題?有沒有局限?為什麼?請結合相關理論進行分析
答題思路
「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如何轉型」是歷年新傳命題的一個大的考查方向,「中央廚房」是這個大框架下的一個重要話題,考察考生對業界前言問題的把握、相關重要理論知識的記憶,並將二者在答題中相結合。本題思路非常清晰——題目問的很具體,按照題目的內容逐項安排答題即可。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的新聞生產模式是什麼?有什麼特點?能夠解決媒體的什麼問題?有沒有局限?為什麼?
一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的生產模式
從2014年起,人民日報開始建設「中央廚房」全媒體平台。中央廚房」的目的不是讓新聞成為流水線的產品,所有媒體終端都輸出一樣的產品,而是保證一次採集後,多元化生產與加工,多渠道發布,能夠充分發揮不同媒介的新聞專業特色,實現個性化新聞生產。
「中央廚房」利用技術手段和業務架構的設計,建設一個全媒體平台,使整個媒體集團的新聞生產模式更趨於平台化,基於信息數據共享的理念,由信息採集者海量輸入信息,然後由平台根據各子媒體的需求提供新聞信息,由各子媒體的編輯加工為最終成品。這樣的生產模式更利於資源的流通、共享,力求讓報社內的各個子媒體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時,在「中央廚房」這個平台上各取所需、團結協作,既統籌資源,又維持各自特性,打造一個可以雙贏、互贏的平台。
二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的特點
1、不是簡單的「采編髮」一體化稿庫,而是全流程打通、完整的媒體融合體系。整體架構中,總編調度中心是指揮中樞,是策、采、編、發網路的核心層,負責宣傳任務統籌、重大選題策劃、採訪力量指揮。采編聯動平台是常設運行機構,由採訪中心、編輯中心和技術中心組成,負責執行指令、收集需求反饋,人員來自「報、網、端、微」各個部門,大家組成統一工作團隊,聽從總編調度中心的指揮,進行全媒體新聞產品的生產加工,所有產品直接進入後台新聞稿庫。
2、並非只為推廣「千人一面」的內容,而是要激發所有渠道的積極性,通過信息再加工和深加工創造內容價值。為提升內容質量和產品的多樣性,讓媒體人的創意產生更大的內容價值,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創新機制,另建了一條嶄新業務線——融媒體工作室,鼓勵報、網、端、微采編人員按興趣組合、項目制施工,資源嫁接,跨界生產,充分釋放全媒體內容生產能力,這也是「中央廚房」從重大事件報道邁入常態化運行的全新嘗試。融媒體工作室大大激發了編輯記者的內容創業熱情。自2016年10月新地平線工作室推出第一個作品——《航天長徵人,為你讀長征任仲平》以來,到12月31日已推出文字、音視頻、圖解、H5等各類融媒體作品130件,綜合點擊率超過千萬,轉載媒體過百家。
3、不是僵化的內部IT系統,而是數據化、移動化、智能化的融合雲。搭建技術系統,旨在讓所有的新聞線索、選題策劃、傳播效果、運營效果都有數據支撐。有了全網抓取的實時數據,全國各地發生的熱點事件就能即時地圖式呈現;新聞線索不再只是記者報題,也可以通過網路抓取、分析;通過傳播效果評估、新媒體運營、新媒體追蹤和用戶畫像,每篇稿件就有了實實在在的效果評估與反饋;通過數據分析,媒體可以深度了解用戶閱讀習慣和行為特徵。
4、不局限於內部的媒體融合發展,而是一個大開放、大協作的全新內容生態。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已經與河南日報、湖南日報、四川日報、上海報業、廣州日報、深圳特區報等地方媒體建立戰略合作,旨在圍繞內容、技術和傳播等,開展一系列的合作,幫助大家加快融合進程。
三
「中央廚房」能夠解決媒體的什麼問題
1、中央廚房」的關鍵詞在於「一次採集,多次生成,多元發布」。通過「中央廚房」的集中烹調,媒體可以有效地整合其人力、信息、渠道等方面的資源,實現一套人馬、多個出口的運營模式,最大限度節約人力成本,並且提高新聞素材的利用率。如《人民日報》的「中央廚房」模式就是記者一次採集,編輯多次生成,渠道多元傳播,一個產品、多個出口,無疑實現了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2、兼顧時效和深度,實現與大眾雙向交流。「中央廚房」產生的契機在於互聯網媒體的發展,基於互聯網進一步產生的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的優勢就是時效性,「中央廚房」的內容生產流程使傳統的新聞采編「食材」得以最快地被送到「餐廳」;同時,「中央廚房」在解決時效的問題基礎上,將來自同一「中央廚房」的「半成品食材」再次加工成深度稿件,實現了時效與深度兩手抓的傳播目標。
綜上所述,「中央廚房」的建立,意在盡量滿足新舊媒體所需要的各種信息,並儘可能做到節約報道成本,在理念上克服以往媒介融合的困境。
四
「中央廚房」的局限性及原因
「中央廚房」的局限性在於:
首先,一方面工作原理上鼓勵記者去「採購」而非「創作」,傳媒組織對各種信息採錄設備的補充升級就是最佳佐證,「采」成為第一位的、首要的、最關鍵的活動,而「寫」是後續的、可被分擔的、甚至變得不再必要的環節。這瓦解了記者群體的職業認同,甚至在解構記者這一職業的意義。另一方面「中央廚房」式生產對編輯團隊的倚重,也大大封鎖了記者實現自我價值的道路——它一方面給與編輯更大的權力去刪改記者提供的新聞文本,這種徹底的「分享」和極低的「新聞准入門檻」,讓記者群體幾乎完全喪失成為知名記者的可能。
其次,存在信息冗餘內容同質化現象。儘管「中央廚房」模式下的最終成果經過了適用於各平台的再加工,但本質上都源於同一個「廚房」,信息的有限性使內容同質化的問題不可避免。然而不同類型媒體各自的特點要求其必須生產出該平台獨有的「食物」。如電視要求形象,報紙要求深度,廣播要求感染力,網站要求快捷豐富,客戶端要求綜合豐富,微博微信要求活潑搶眼, 「中央廚房」的模式顯然有些力不從心,內容同質化必然導致信息的冗餘和重複。
最後,綜合實力受內部競爭干擾。儘管很多用戶呈現跨平台的特徵,但是新媒體自產生之日起就在與傳統媒體搶奪用戶。全媒體「中央廚房」的生產模式,在進行媒體融合的同時,也是將傳統媒體上的資源優勢轉嫁到新媒體之上。當相似的內容在同一媒體品牌的不同平台傳播時,相當於媒體內部進行競爭,在一定程度上並不利於該品牌對外的整體競爭以及其綜合實力的建設。
形成這種局限性的原因在於:
首先,在「中央廚房」的規劃中,從業者要服務的媒體,既包括母報、子報,也包括微信公號和新聞客戶端,既包括文字、圖片,也包括音頻和視頻。因此以往新聞生產的模式面臨全面崩盤:就標準化文本而言,新的慣例遠未形成;就內部關係而言,編輯與記者之間的有機聯繫被全面切斷;就對外呈現而言,「多而雜」成為生產品質的標準和基石;就出版周期而言,時間完全被消滅,記者的專業優勢無法得到發揮。要讓在傳統編輯部工作多年的個體適應這樣一種顛覆式變革,並不僅僅是一個時間的問題。
其次,在互聯網的碎片化傳播環境中,尤其是當前泛娛樂化、標題黨等新聞異化現象呈泛濫之勢的環境中,新聞工作者容易產生對於素材的焦慮和饑渴狀態,擁有素材之後便會進行生產,而很少做到深度調查和挖掘。這種情況越普遍,平台對於新聞素材的加工和創新能力就愈加重要。從這一層面上而言,類似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的全網大數據的建構能力、挖掘能力,以及來自權威部門的統計數據。
綜上所述,媒體「中央廚房」正處於現階段的發展中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存在一部分的局限性。未來的發展應以采編流程重構為前提,以底層架構統一為標準,更好地進行互聯網探索,按照互聯網的規律進行構建,避免「新瓶裝舊酒、換湯不換藥」現象的出現,根據用戶需求探討新的模式。
大家有任何問題,請在文後留言區留言,胡師姐為你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