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塊清朝石碑,立於韓國百年,石碑上有七個字,讓韓國人萬分尷尬

一塊清朝石碑,立於韓國百年,石碑上有七個字,讓韓國人萬分尷尬

一塊石碑,飽經滄桑而愈發珍貴,它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中國曾經光輝歲月的印記;七個刻字,歷經風雨而愈加深刻,它是歷史的參與者,也是韓國永遠不可磨滅的屈辱。「大清皇帝功德碑」,一塊清朝的石碑,立在韓國的土地上近於百年,被清朝人民視為榮耀的象徵,然而卻是壓在韓國人民頭上的一座屈辱大山。

中國自古以來就與韓國接壤而鄰,貿易和文化交流頻繁且便利,在追求開疆擴土的古代,這樣的「優勢」當然也會成為鄰國攻城略地的首選。明朝末年,努爾哈赤統一女貞建立後金,努爾哈赤去世後其第八子皇太極繼承汗位。皇太極即位時,明朝正因為寧遠的勝利而有迴光返照之氣勢,皇太極亟需擴充疆土,擴大勢力範圍以與明朝軍隊對抗。

1627年,皇太極 發動「丁卯虎亂」,以朝鮮「助南朝兵馬侵伐我國」、「招我逃民偷我地方」等四項罪名,對朝鮮宣戰,朝鮮軍事力量不足很快敗下陣來,並逼迫朝鮮簽訂了平壤誓約。1636年,皇太極以「朝鮮敗盟逆命」為由,再次向朝鮮發兵。此時的皇太極已經正式由汗改稱皇帝,改國號大清,族名滿洲。戰爭初期,清軍很快佔領優勢,攻佔了漢城(今首爾),各路勤王軍隊也被清軍擊敗,皇太極見朝鮮大勢已去便命令清軍在望月峰上升白旗書招降二字,又致書仁祖,令其出城投降。

當時的朝鮮皇帝仁祖不願放低身價出城請降,這一行為使皇太極大為惱火,下令用火炮攻城,寡不敵眾,仁祖終於堅持不下請降。皇太極也不願再這樣僵持下去便同意了朝鮮方面的請和。但此時皇太極多了一個想法,他想要在朝鮮立一塊功德碑來記錄他征服朝鮮的偉績。

這樣的提議受到當時朝鮮官員們的強烈反對,為此雙方還進行了一番談判商討,結局可想而知。自古以來,成王敗寇,朝鮮沒有資格更沒有力量反對,只能接受這個皇太極的「提議」。但是在碑文的具體內容上,雙方再次產生分歧,朝鮮方面認為「大清皇帝功德碑」的碑文極具侮辱性企圖反對,然而並未奏效,導致工人們在建碑的過程中消極怠工。但是後期,朝鮮的皇帝還是派了專業人員前來監工,石碑建成後也有專門的軍隊駐紮看守。

石碑建成,清朝的「勝利之痕」烙印在了朝鮮的土地之上,朝鮮的「屈辱歷史」也在朝鮮人民的心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直到1894年,清朝國力衰微,加之甲午中日戰爭的後遺症,清朝更是搖搖欲墜,對朝的控制力大不如從前,以致駐朝的清軍被清除無一。

這時有人提議銷毀這塊石碑,次年,「大清皇帝功德碑」被推入地下。後來曾被起出過,但是1956年,韓國政府又以「民族恥辱」為由將石碑再次埋入地下。後期的韓國統治者認為這塊石碑充滿歷史意義,於是再次將重新起出並保護了起來。

幾經波折,這塊「大清皇帝功德碑」還是重見天日並被完整的保存了下來,它像一座高山一樣屹立在韓國的土地上,歷經歲月的洗禮,是光榮,也是恥辱,但它終究是歷史的見證者。

參考書籍:《明清通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品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此人曾誅姜維,滅鄧艾、鍾會,是西晉的開國功臣,可惜結局凄慘
此人是曹魏宗室最優秀的第三代,司馬懿選擇放過,卻被司馬師殺害

TAG:一品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