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了解日本經濟:被建築業綁架了的日本
日本擁有世界最繁華的都市群,同時保持著原始的自然環境。那裡有原始的森林,寧靜的湖泊,湍急的溪流,這些都是日本給外界的印象。不過,事情的真相很可能讓人失望,日本對自然的改造相當深刻。
日本全國有113條河流,110條河流經過人工改造。或用混凝土封閉河床,加工河岸,或乾脆修築堤壩。表面湍急的河流,實際已被馴服。日本一半海岸被混凝土覆蓋,使其免受海水侵蝕。看似精緻優美的自然環境,到處是人工干預的結果,真正粗朴原始的自然環境,少之又少。
不要誤會,這篇文章不是環保主義的批判辭,而是談日本社會的一個問題:建築過度。這是一位美國學者阿列克斯·科爾提出來的。
日本經濟經過四十年高速發展,到1990年代,突然衰落下來。這是國際經濟領域的熱門話題,同時也引起很多非知名學者的興趣。阿列克斯·科爾是美國人,他從幼年起就隨家人在日本居住,此後在耶魯大學和牛津大學學習中國文化。科爾最感興趣的是國家還是日本,他憑著自己的觀察和思考,試圖從一個獨特角度揭示日本社會的弊病。
「畫孰最難,犬馬最難,鬼魅最易」,這是《韓非子》的一句話,意思是說,畫畫這件事情,畫具體的犬馬困難,畫虛無的鬼魅反而容易,因為畫者可以隨意發揮。2002年科爾寫了一本書談日本經濟,用的就是《犬與鬼》這個標題。
科爾認為,日本追求現代化的過程,陷入了某種困境。繁榮偏離真實含義,幻覺主導了進程。其中主要的幻覺是,認為建設越多越好,基礎設施沒有止境。這個角度此前沒有學者論述,從論述證據和方法來看,科爾所批判的,也許是真相。
科爾認為,日本的工程建設太多了,很多根本就沒有必要。大量河流被 U 形混凝土化、堤壩化,名義是防止自然災害,實際上山區沒有多少人;修建良好的道路像蛛網一般,蜿蜒進入深山密林,那裡實際上人跡罕至。大型水壩蓄滿用不著的水和電,一些大橋連接著人煙罕至的島嶼。日本修建了太多鐵路碼頭,高速路網。相對於它的經濟能力,日本的基礎設施是超前的,過剩的,很多甚至是無用。
基礎設施發達,給人的直觀感受是:無論足跡到哪裡,都很安全便利,日本真是發達富足的國家。這也是外國遊客到日本的常有體會。很少有人追問:基礎設施如此發達,真有這個必要嗎?大量基礎設施投入,何時能收回成本呢?
事實上,日本大量基礎設施建設,很多沒有慮收益問題,買單者是日本政府。
上世紀50年代起,日本政府就啟動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建設通常會有邊際收益遞減的規律。一旦建設飽和,收益會遞減,甚至根本沒有收益。日本基礎設施建設幾十年,開支越來越大,似乎沒有停下的跡像。總有建修不完的路,總有架不完的橋。很多需求是創造出來的。日本人修築了幾千公里的防波堤,彷彿這幾十年里,日本突然面臨嚴峻的海水威脅。
1990年代初,日本基礎設施投資額佔GDP總值的18.2%,同期英國為12.4%,美國為8.5%。2001年,日本的這個數字仍達到13%,在發達國家裡很少見。日本在建築領域的投資,超過當時美國的軍事耗資。日本政府每年的財政預算,與公共事業相關的預算高達40%,總額是美國近10倍。要知道,日本的國土面積不到美國的5%。
政府大規模投入,是日本建築行業輝煌的根本原因。日本政府為什麼這麼做呢?科爾認為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迎合國民心理。日本是多災害的國家,頻繁的自然災害對國民心理影響很大。上世紀中期,日本社會受環保主義思想的影響還比較少,「與自然作鬥爭」的傳統觀念還有很大的市場。政客們抓住這個心理,在國土建設上投入巨資資金,意在打造「日式富足」的生活方式。
其次,由於長期承接政府工程,大型建築私企和政府部門關係密切,建築利益集團出現。大型工程基本被大成、鹿島等幾個建築商承包,他們建立起行業壁壘,排斥中小公司進入。建築領域看似自由競爭,其實已被財閥壟斷。
日本政壇一向以廉潔著稱,建築卻是腐敗高發區,時不時爆出營私舞弊和賄賂事件。建築工人、退休工人及其家屬,他們組成團體,作為建築公司的後援。政府人員退休後,往往會加入這些團體,成為建築公司的幕僚後盾。這就是在日本影響力很大的「特殊法人」,這些團體既受大公司供養,還能從政府那裡拿到補貼。他們是日本建築業擴張的一大推手。
建築工程已是日本最大的行業之一。據統計,1998年日本建築業的就業人口達690萬人,占日本勞動力總數的10.1%,相當於歐盟和美國相關數字的兩倍。將公共工程派生的相關就業人口算進來,專家估計,這個數字估計還會增加一倍。有龐大就業人口為選民,那些好大喜功,熱衷於大興土木的政客就容易出頭。
1990年代以後,日本經濟萎靡不振,可能也刺激了建築業發展。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創造就業」「刺激需求」,這是主流經濟學界流行的思想。經濟不景氣,政府就開動馬力,大興土木。農林水產省、建設省(後併入國土交通省)都是執掌公共預算的大戶,他們也在不餘餘力地創造需求,好讓本部門擴充權力。
這實際是凱恩斯經濟學在日本的應用。人為創造需求就是吸毒,只有加大劑量才能讓各界滿意,一旦戒斷,將面臨短期大量失業和經濟蕭條,這是政客所不願見的。
科爾認為,日本建築行業的繁榮,實際上已經脫離經濟需求。沒有利潤考核,需求形同鬼魅,變得膨脹而虛假。日本人當然可以呼籲更安全的國土環境,可是成本是多少,誰將為此買單,這些都是需要追問的話題。在政府資助的行業,考核指標失效,一切憑主觀猜想和選民人數,政客也在從中作梗。
過度建設是有後果的。高企的民間儲蓄經政府之手,輸送到無效率的工程建設上。建築行業高薪穩定,吸引大量就業,往服務業和互聯網的就業人口減少。科爾寫《犬與鬼》是在2002年,如果看到今天日本互聯網的落後,我想他一定歸結於建築業吸收了太多聰明的大腦。日本經濟被建築業綁架了,這個國家變得死板沉悶,缺乏活力。
這就是《犬與鬼》這本書談的重點問題。阿列克斯·科爾認為,這只是日本社會官僚體制化的一個表現。表面看來,日本是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實際上官僚體制束縛無處不在。日本的自然環境失去純樸氣息,變得矯揉造作,這只是國家官僚化的一個表現。
作為美國人,科爾對日本社會的了解有多深入呢?確實值得疑問。《犬與鬼》也被很多人批評為危言聳聽,誇大其辭。這本書重版幾次,在日本也有爭議。不過,科爾具有很多日本學者沒有的品質,那就是對官僚系統的深刻懷疑。
科爾認為,日本是美好的國家,可惜正在失去活力,官僚體系則是罪魁禍首。日本人應當反思官僚體制對國家的控制和吸血。這樣的論斷,顯然比《菊與刀》這種剖析國民性的作品更具有警世意義。
最近幾年,中國建築公司的工程能力在國際市場有很強競爭力,很多人為此把中國昵稱為「基建狂魔」。有強大的建設能力,當然是好事情。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對基礎設施需求很大,無論鋪路架橋,發展高鐵高速,還是建設碼頭港口,似乎都能取得不錯的效益。在歷史慣性下,很多人產生幻覺,以為基礎設施建設不應只計算經濟利益。只要考慮「社會效益」,永遠划算。至於社會效益如何衡量呢?這就是鬼魅易畫的一本賬。
前段時間,有鐵路系統的官員提出,中國應加大西部地區的鐵路建設。他的理由是,東部鐵路網覆蓋率已達到323公里/萬平方公里,西部地區鐵路覆蓋率僅為75.4公里/萬平方公里,只有東部覆蓋率的1/4不到,低於全國132公里/萬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鐵路是重要的基礎設施,也是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帶動力。國家應加大西部鐵路建設,讓區域發展不均衡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對中國人口經濟分布有起碼了解的人都知道,這種算賬方式純屬胡扯。以胡煥庸線為界,東部43%國土聚集全國90%以上人口,西部57%國土只有不到10%人口。至於經濟體量差距,則更加懸殊。無視這些差距,把東西部鐵路覆蓋率拿出來對比,要求「平衡發展」,簡直是在耍流氓。
然而正是這種荒唐提議,獲得很多網友支持。一些網友說,目前中國已經擁有過剩的建築工程能力,為何不優先在本國建設?哪怕經濟不划算,建成也總比沒有強吧?為了各種國家利益,大局戰略,怎麼能考慮經濟效益呢?
這種驕傲中帶著盲目,正是所我擔心的傾向。浮誇大言容易,仔細算賬最難。中國經濟發展的形勢在變,人口結構也在變,要警惕利益集團綁架國家經濟,也要戒除官僚和民眾的浮誇心態。多虛心算賬,總是有好處的。
TAG:菁城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