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就靠一根骨頭,他們竟然偵破了兇殺案——兩億年前那種?

就靠一根骨頭,他們竟然偵破了兇殺案——兩億年前那種?

兩億年前,在茂密的叢林中,一頭看上去還算健康的祿豐龍突然倒下了。在此之前的幾天內,它沒有被其他龍攻擊,也沒有發生什麼意外。沒有任何目擊證龍提供線索。

兩億年後的今天,研究人員揭開了這個謎團。而他們能得到的所有線索,不過是一根骨頭……

線索追蹤

這根骨頭是祿豐龍化石的一部分,這件化石目前保存在雲南玉溪博物館。

祿豐龍是生活在侏羅紀早期的植食性中等蜥腳形類恐龍,也是中國人自己發掘、研究、裝架的第一種恐龍。玉溪的這件祿豐龍化石相對完整,包括了肩胛骨、肋骨、肱骨、坐骨、肢骨和椎骨等。

在檢查這件長約6米的標本時,玉溪市博物館的王溢發現它的一根肋骨上存在異常——這根肋骨有一定程度的變形,並且在三分之一處有一個奇怪的穿孔。

玉溪的祿豐龍化石上病變肋骨的位置。圖片來源:邢立達

肋骨上的這個孔長5.4厘米,寬大約2厘米,並且洞穿了整根肋骨。但是,從孔的邊緣看起來非常圓滑,又不像是後來破壞形成的,更像是在生前便出現的狀況。

肋骨上的這種穿孔情況通常是骨骼被侵蝕所造成的。為了進一步弄清楚這種侵蝕對肋骨造成的影響有多大,研究人員對肋骨進行了顯微CT掃描,並進行了三維重建。結果顯示,恐龍肋骨的內部也已經形成了空腔,這意味著這是一次深達骨髓的病變。

病變肋骨不同「深度」的CT掃描圖像。製圖:冉浩

浮出水面

研究者得到的線索將祿豐龍的死亡指向一次嚴重的疾病。但這個疾病究竟會對祿豐龍造成怎樣的影響?難道祿豐龍就是不幸患病而死?還是說有別的龍蓄意謀害?接下來,研究者的工作就是要為這個病變的起因和過程找到最合理的解釋[1]。

肋骨上的病變部位。圖片來源:邢立達

利用骨骼化石材料來研究古生物或古人類的疾病史,這門學科叫做「古病理學」,是古生物學和醫學的交叉科學。古病理學能夠幫助我們了解一種疾病在生物演化史中是如何起源和發展變化的,也能夠幫我們了解古生物與當時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

參與研究的古病理學專家布魯斯·羅斯柴爾德教授表示,通過與現生脊椎動物的骨骼疾病進行比對,可以判斷出造成這處病變的原因極可能是細菌感染——應該是恐龍受到了一次意外傷害,某種鋒利的東西刺傷了恐龍,傷及肋骨,並且傷口沒有及時癒合,細菌沿著傷口侵襲了肋骨,並逐漸擴散感染,最終造成了骨髓炎。

肋骨上缺失的孔的上部(左)和下部(右)的3D建模(上)與截面顯微CT(下)對比圖。圖片來源:邢立達

在阿根廷的包魯巨龍(Baurutitan)化石上也曾發現過骨髓炎的證據,但那是一種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大型蜥腳類食草恐龍,比侏羅紀早期要晚得多[2]。所以這次發現的是至今為止最早的蜥腳形類恐龍骨髓炎病變。對研究人員來說,這是一次激動人心的發現,非常有助於他們更加充分地理解這類恐龍的古病理。

兇案現場

案件的真相已經水落石出了。我們可以在想像中回到兩億年前的「兇殺現場」。

關於造成傷害的起因,很可能是一次捕食事件。祿豐龍受到了食肉恐龍的攻擊,它成功擺脫了食肉恐龍的追殺,並倖存了下來,但顯然受了傷,可能是牙齒的撕咬,也可能是爪子的抓傷。這頭祿豐龍並沒有馬上死去,但是細菌已經開始在體內播散死亡的陰影。

受傷的祿豐龍場景復原圖。繪圖:張宗達。

這頭祿豐龍一定經歷了很痛苦的事情。傷口感染到這種程度需要足夠的時間,這意味著恐龍在受到傷害後又存活了一段時間,它忍受著越來越嚴重的痛苦。我們可以通過現生的鳥或爬行動物的情況來推斷它當時可能具有的一系列癥狀和行為變化,如體溫升高、免疫力減弱、嘔吐、乏力、活動範圍減小等等。我們不知道它是否最終死於這次感染,但毫無疑問,這會給它的生存造成很大的影響。

關於「兇手」,研究者們推測很可能是另一種著名的恐龍——和祿豐龍生活在同一時代的中國龍(Sinosaurus)。這是一種長約6米的肉食性恐龍,頭部有兩個突起骨脊,它有牛排刀一樣鋒利的牙齒和強壯有力的頭部,非常適合捕食祿豐龍和雲南龍這樣的大體型獵物。當然,這並不是說它一定就是兇手,但至少在目前,我們還沒有在那個地層發現比它更適合的「嫌疑龍」。

病變肋骨的不同角度。圖片來源:邢立達

雖然創傷給祿豐龍帶來了長時間的痛苦,讓它在去世之前變得虛弱,甚至有很大的可能因此而喪命,但是,在億萬年後的今天,它卻成了珍貴的標本。它的發現填補了我國在蜥腳形類恐龍古病理學上的空白,豐富了恐龍病理學知識,讓我們知道了早在距今大約2億年前的時候,能夠引起骨髓炎的微生物就已經出現,也加深了我們對侏羅紀早期各種恐龍之間相互關係的理解。(編輯:明天,阿珂的劍)

參考文獻:

[1] Xing, L., Rothschild, B.M., Randolph-Quinney, P.S., Wang, Y., Parkinson, A.H., Ran, H.Possible bite-induced abscess and osteomyelitis in Lufengosaurus (Dinosauria: sauropodomorph) from the Lower Jurassic of the Yimen Basin, China. Scientific Report 8:5045 (2018).

[2] García, R. A., Cerda, I. A., Heller, M., Rothschild, B. M. & Zurriaguz, V. The first evidence of osteomyelitis in a sauropod dinosaur. Lethaia 50, 227–236 (2016).

本文來自果殼網,謝絕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果殼網 的精彩文章:

新年新計劃,今年的flag趕緊立起來!
日本鰻魚被吃成瀕危,這次真不怪中國人

TAG:果殼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