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冥想的人不一定更溫柔

冥想的人不一定更溫柔

最新調查表明,冥想並不會讓人更溫柔或富有同情心。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對二十多項研究進行了薈萃分析(註:薈萃分析是對具備特定條件的、同課題的諸多研究結果進行綜合的一類統計方法),以往調查結果中報告的積極影響可能是由錯誤的調查方達和固有偏見導致的。


冥想的人不一定更溫柔
credit:瑞景創意


「『正念』等比較流行的冥想技巧,儘管和宗教信仰不一樣,但似乎也同樣使許多人期待著一個更『好』的自己和更『好』的世界。我們想要探究一下這些技巧能多大程度地影響到練習者對他人的感受和行為。」考文垂大學行為科學發展中心的 Miguel Farias 博士說明到。

來自英國考文垂大學、紐西蘭梅西大學和荷蘭拉德堡德大學(即奈梅亨大學)的科學家們只選取了隨機對照研究進行分析。薈萃分析中的所有研究都只包括世俗冥想技巧,比如正念法和慈心冥想,瑜伽和太極等和宗教信仰相關的冥想法等都沒有納入統計。


科研人員研究發現,儘管部分研究顯示,在同情心和同理心方面,冥想產生了全面的積極影響。但是得出這個結論只是因為對照組並沒有「表現」出情緒活動。


更大的問題是,進行詳審時,那些得出積極影響結論的研究被發現有在調查方法上有重大缺陷。例如,在一些研究中,當冥想老師也是論文作者時,結果中的同情心水平才高一些。


Farias說到:「和冥想練習者所希望看到的相反,我們的研究結論和以往不一樣。我們發現調查方法上的缺陷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研究結果。對比冥想練習者組和其他組完成與冥想無關的任務的狀態,原來的積極結論消失了。我們還發現,如果研究人員中有冥想老師時,這些在同情心方面的積極影響也會消失。可見,研究人員無意識的偏見可能影響研究結果。」
(上面兩段中有關冥想老師的闡述是矛盾的,不知是否誤譯。)

冥想的人不一定更溫柔
credit:瑞景創意


總的來說,研究人員發現以往調查得出的結論——冥想對人的情緒有積極影響」,是由於調查方法不當和固有偏見導致的。不過儘管新發現指出,冥想並不會使你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但也並不否認其他研究證實的冥想的積極影響。某個包含18項實驗,共846個參與者的薈萃分析證實,冥想或太極等「身心練習」降低了與發炎相關的基因的活躍性。另一項研究發現,冥想在不釋放類罌粟鹼(阿片類藥物成分)的情況下,能起到止痛片一樣的作用。也有證據顯示,冥想技巧能夠提振情緒,減少抑鬱癥狀,提高心血管健康水平,調節細胞活性,甚至可能減緩阿爾茲海默症的影響。


也就是說,有許多科學研究支持你進行冥想。只不過冥想並不會讓你更有同情心,或者更好地體察他人的感受。


「當然,這完全不否認佛教或其他宗教所說的,信念或者冥想練習能帶來道德價值觀的重建或最終引發生命的轉變。但調查結果和流行的很多冥想者和心理學家的說法相去甚遠。」,Farias說到。


他又說到,「為了進一步了解冥想對練習者感受和行為的真實影響,我們首先得找到調查方法上的缺陷,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研究者對冥想『魔力』抱有很高的期待。」

科學參考:Ute Kreplin et al, The limited prosocial effects of medit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cientific Reports (2018). DOI: 10.1038/s41598-018-20299-z.


對照閱讀:https://jandan.net/2014/07/02/meditation-younger.html


本文譯自 zmescience,由譯者 Jxmay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煎蛋 的精彩文章:

是否全球民間傳說都有人魚的身影?
極地動物如何在極寒黑暗中度過數月(海洋版)

TAG:煎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