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地污濁者,其筆墨亦污濁
畫家的品德、修養、氣質、思想等的精神境界和深度,都將毫不掩飾地在自已作品中反映出來。作為一個畫家,應有高尚的情操,淵博的學識,廣闊和視野,精湛的技巧,才能創造出畫品高尚的作品。
作者的風格與其人格有密切的關係。最重要的是作者對客觀世界的事物如何反應,這屬於態度問題。對同樣的風景,每個人有不同的反映。人格的不同,也反映在他對事物的態度上,反映在他創作時的表現技法上。
形成藝術風格的因素,人各大有異,這與作者的天資、氣質、生活經歷、思想、修養、環境、知識、審美觀、性情、趣味等等都有關係。風格即是作者生活的一面鏡子。以上這些有的起主導作用,有的起次要作用。
時代嬗替,生活經歷的變化,對作者的世界觀、感情、趣味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畫家的風格不是一成不變的。因為風格的形成包含作者的天賦、性情和學識、經歷,並且與作品所表現的內容結合起來而成為風格,風格是有變化的。
風格與風骨是有區別的。書畫風骨出於作者人格的修養、性格、操持、氣節,古今許多名家竟無一相同者,更非模擬所可得來的。寥寥數筆,其人格道德行為即顯示於楮墨間。吾故曰:書畫雖系小道,由此可以看出其為人之如何。
有人問到風度如何得來,我以為風度乃從學養而來,非僅僅所能學來者,但多學博識則有助於養其器。昔人有「居移氣,養移休」之說,故必有學有養而後有助於風度之形成。
畫家必須具有高尚純潔的氣質和意志,而後才能創造出高尚的境界。心地污濁者,其筆墨亦污濁,即便有熟練的技巧,其作品亦不耐玩味,缺乏感染力。
文字來源:商務印書館《董壽平談藝錄》;插圖:董壽平作品
董壽平(1904-1997)當代著名寫意畫家、書法家。原名揆,字諧伯,後慕南田惲格惲壽平遂改名壽平,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杜戍村人。早年畢業於天津南開大學。以畫松、竹、梅、蘭著稱,晚年有黃山巨擘之稱,以黃山為題材畫山水,亦善書法。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榮寶齋顧問,全國政協書畫室主任,北京中國畫研究會名譽會長,山西省文物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理事,中日友協理事,北京對外友協副會長,全國第五、六屆政協委員。
匠心別具
以畫竹聞名的畫壇名家屢見不鮮,但董壽平的風格迥異,匠心別具。素有文同之挺勁,董壽平畫作董壽平畫作(60張) 顧安之謹嚴,夏仲昭之繁盛,李方膺之簡約,鄭板橋之清癯,石濤之質樸,雖然他們各自風格整體面貌不同,但仔細揣度,其中尚有前人成法可尋,遺迹可蹤。欣賞董壽平筆下的竹子,很難確切地說出它的淵源出處,但其風格鮮明,且不悖古法。藝術創作有 "胸有成竹" 之說,董壽平對此有其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創作之始。目視一張白紙,胸中自有布局,這便是 "胸有成竹"。但當第一筆落下,畫家則應 "胸無成竹",而後便因勢利導,順其自然,不被其成竹所束縛,而應盡情抒寫胸中之意,一氣呵成。 所以,美術界稱董壽平的竹子為 「壽平竹」 是恰如其分、確有道理的。
兩種意義
古人把畫竹稱為 「寫竹」。一個 「寫」 字包含著兩種意義:一是畫竹的用筆形式與中國書法最為接近,沒有紮實的書法功底不可能把竹子畫好。欣賞董壽平筆下的竹子,一個 「力」 字貫穿始終,充彌於整個畫面。無論是頂天立地的長竽還是畫中局部的末節枝梢,都充滿著力量,那種斬釘截鐵般的筆力,足見他在書法上的超然功力。這幅《墨竹圖》雖然屬於紈扇類小品,但每一筆都是那樣沉穩紮實,沒有絲毫的猶豫馬虎。即使是淡墨勾勒的竹梢,也是挺拔勁健,英姿勃發。起筆行筆,儼然是在寫字。董壽平畫竹,是對趙孟頫說的 「寫竹還須八法通」 最好的詮釋。
哲學理念
董壽平在青年時代從藝開始,便養成了半日讀書,半日作畫的習慣,他博覽群書,有淵博的學識,曾就讀於南開大學經濟系後研究東方哲學,善於將中國古代博大精深的藝術體系與現代表現技法相結合。所以,他的作品布局章法富有哲理,蘊含著深邃的東方傳統哲學理念。他能夠將諸如乾濕、疏密、長短、濃淡種種對立的矛盾有機地統一起來,和諧地表現 在一幅作品中,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地。畫竹的過程就是如何將具象美與抽象美和諧統一的過程,也就是畫家本身與所畫之竹融為一體的過程。人即是竹,竹即是人,要做到入畫竹、竹化人。這種樸素的哲學思想和美學理念成為董壽平作品鮮明的特徵。
月雅書畫中國網編輯整理推薦
——月雅往期經典,點擊以下鏈接直接閱讀——
TAG:月雅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