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析唐詩50首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
《賦得古原草送別》作於公元787年,作者當時未滿16歲。這首詩是應考習作,題目前加「賦得」二字,作法和詠物詩相類似。本詩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本詩緊緊扣住題目「古原草」三字,前四句寫「草」,時序由枯到榮,恰如屢敗屢戰的順序,極為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後四句寫「古原」,視野由遠到近,用春草蔓延、綠野廣闊的「古道」「荒城」的遼闊背景襯托「又送王孫去」的離別場面。最後以「擬人格」描繪綿綿不盡瀰漫原野的萋萋春草也飽含著惜別之情,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韻味無窮。
詠柳賀知章
柳樹,一年一度,它長出了嫩綠的新葉,絲絲下垂,在春風吹拂中,有著一種迷人的意態,這是誰都能看到的。但是,如何把這人人心中有的美好表現成「人人口中誦」呢?且看盛唐詩人賀知章寫的這首七言絕句《詠柳》。詩的前兩句連用兩個清新的喻象,描繪春柳的勃勃生氣,明媚可人;後兩句更別出心裁地把春風比喻為「剪刀」,將視之無形不可捉摸的「春風」形象地表現出來,立意積極主動,韻味親切雋永。總的來說,這首詩的結構獨具匠心,先寫對柳樹的總體印象,再寫到柳條,最後寫柳葉,由總到分、由大到小,條序井然。在語言的運用上,既曉暢,又華美。
遊子吟孟郊
《遊子吟》(孟郊),是一首母愛的頌歌。詩的開頭兩句,寫母與子,寫線與衣,把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凝聚在具體事物。然後刻畫慈母的動作和意態,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眷眷之情。最後兩句是全詩的升華,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託赤子熾烈的情懷,對於春日般的母愛,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於萬一呢?這裡既沒有言語,也沒有眼淚,然而正是這普通常見的場景最容易讓每個人都產生同感,撥動了每一個讀者的心弦共鳴,在某種遊子遠別的特定情景、春草萌發的特定時刻,催人淚下,喚起普天下兒女們親切的聯想和深摯的憶念。
最後兩句,詩人出以反問,加以懸絕的對比,寄託了赤子拳拳的心意,意味尤為深長。
塞下曲盧綸
(其三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這是唐代詩人盧綸創作的一首古體詩,是組詩《塞下曲》中的第三首。暗淡的月夜裡,一群大雁驚叫著高飛而起,暴露了侵略軍的首領帶著軍隊想要趁風高、月黑、雪深的夜晚潛逃的陰謀。將軍率領輕騎兵一路追殺,顧不得漫天的大雪已落滿弓和刀。這首詩寫將軍雪夜準備率兵追敵的壯舉,氣概豪邁。詩句雖然沒有直接寫激烈的戰鬥場面,但留給了讀者廣闊的想像空間,營造了詩歌意蘊悠長的氛圍。
鳥鳴澗王維
《鳥鳴澗》以風景寫生的藝術手法表現春山靜夜的幽美。王維在這首詩中,不僅刻畫了春山由明月、落花、鳥鳴所點綴的那一種迷人的環境,而且還傳遞了盛唐時代和平安定的社會氣氛,表達了作者對山中春景的喜愛。全詩緊扣一個
「靜」字展開,極似一幅風景寫生畫。詩人用花落、月出、鳥鳴等活動著的景物,突出地顯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靜,取得了以動襯靜的藝術效果,生動地勾勒出一蝠「鳥鳴山更幽」的詩情畫意圖。全詩旨在寫靜,卻以動景處理,這種反襯的手法是詩人王維禪心與禪趣的自然流露。
楓橋夜泊張繼
如果說這首詩是一幅完整的畫面,前面部分構圖密度很大: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等,十四個字寫了六種景象;後面卻特別疏朗,兩句詩只寫了一件事:寒山寺的夜半鐘聲。這是因為,在暗夜中人的聽覺對外界事物景象感受最敏感。所以靜夜鐘聲給予人的印象特彆強烈。這樣,「夜半鐘聲」就揭示了夜的深沉與寂寞,而詩人卧聽疏鍾時的羈旅之思,家國之憂,以及身處亂世尚無歸宿的顧慮充也分地表現出來,於是這首詩成為寫「愁」的代表作。這首詩句句形象鮮明,可感可畫,內容曉暢易解,在中國歷代傳誦,而在日本更是備受喜愛。
早發白帝城李白
公元759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趕赴被貶謫的地方。行至白帝城的時候,他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驚喜交加,隨即乘舟東下江陵。此詩就是回到江陵時所作,所以也叫做《下江陵》。清晨,朝霞滿天,詩人就要踏上歸程。從江上往高處看,但見白帝城彩雲繚繞,如在雲間——描寫白帝城地勢之高,為全篇描寫下水船走得快這一動態蓄勢。千里之遙的江陵,一天之間就能回返,兩岸猿猴的啼聲不斷,而輕快的小船已經駛過連綿不絕的萬重山巒——通過「千里」和「一日」「啼」和「不住」「輕舟」和「萬重山」等意象的對比更加鮮明地彰顯了詩人的快樂心情。
終南別業王維
《終南別業》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代表作之一。此詩把作者退隱後自得其樂的閑適情趣,寫得有聲有色,惟妙惟肖,突出地表現了退隱者豁達的性格。詩人興緻來了就獨自信步漫遊,走到水的盡頭就坐看行雲變幻,這生動地刻畫了一位隱居者的形象,如見其人。同山間老人談談笑笑,把回家的時間也忘了,十分自由愜意。所謂「閑愛孤雲靜愛僧」(杜牧)「中年」「獨往」「雲起」「林叟」——詩人清晰地描繪這幾個意境,熔鑄成一個閑適的境界。因為這種閑適,所以全詩平白如話;因為境界深邃,所以極具功力,詩味、理趣二者兼備。
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名篇之一。這是一首送別詩,寓離情於風景。這次離別正是開元盛世,太平而又繁榮,季節是煙花三月、春意最濃的時候,從黃鶴樓到揚州,這一路都是繁花似錦。而揚州,更是當時整個東南地區最繁華的都會。李白是那樣一個浪漫、愛好遊覽的人,所以這次離別完全是在很濃郁的暢想曲和抒情詩的氣氛里進行的。詩作以絢麗斑駁的煙花春色和浩瀚無邊的長江為背景,極盡渲染之能事,繪出了一幅意境開闊、情思不絕、色彩明快、風流倜儻的詩人送別畫。此詩雖為惜別之作,卻寫得飄逸靈動,情深而不滯,意長而不悲,辭美而不浮,韻遠而不虛。
烏衣巷劉禹錫
《烏衣巷》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的代表作之一。「烏衣巷」在今南京市東南,秦淮河南岸。東晉時王導、謝安等豪門世族就居住在這裡。「朱雀橋」在烏衣巷附近,是當時的交通要道。可以想見當年這裡車水馬龍熱鬧繁華的盛況。但而今橋邊卻只有「野草花」。作者選取燕子寄居的主人家已經不是舊時的主人這一平常現象,使人們認識到富貴榮華難以常保,那些曾經煊赫一時的達官貴族,如過眼煙雲,成為歷史的陳跡。這首詩通篇寫景,沒有一句議論,通過野草、夕陽的描寫,以燕子作為盛衰興亡的見證,巧妙地把歷史和現實聯繫起來。從側面落筆,將深刻的寓意採用以小見大的藝術手法加以表現。全詩語言淺明而含蓄,耐人尋味。
渭城曲王維
這是王維在送別友人去邊疆時寫下的一首七言絕句,它描寫了與友人離別時的情景。這是一場積極、樂觀的告別,「輕塵」、「青青」、「新」等詞語,聲韻輕柔明快,加強了讀者的這種感受。最後「勸君更盡一杯酒」——詩人選取最富表現力的時刻:宴席已經進行了很長一段時間,濃郁深情的酒已經喝過多巡,殷勤告別的話已經重複過多次,朋友上路的時刻終於到來,主客雙方的惜別之情在這一瞬間都到達了頂點。主人的似乎脫口而出的勸酒辭集中表現了此刻強烈、深摯的感慨。這首詩語言樸實,形象生動,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難捨的離別情緒。這使它適合演唱於絕大多數離筵別席的場合,成為最流行、傳唱最久的古曲。
馬詩李賀
(《馬詩二十三首·其五》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這首詩看起來是寫馬,其實是運用比興手法,抒發詩人懷才不遇,不被統治者賞識,又熱切期望自己的抱負得以施展,可以為國建立功業的志向。此詩在前兩句展現出一片富於特色的邊疆戰場景色:平沙萬里,在月光下像鋪上一層白皚皚的霜雪;連綿的燕山山嶺上,一彎明月當空。後兩句借馬抒情:什麼時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氣爽的疆場上馳騁,建立功勛呢?「金絡腦」屬貴重鞍具,象徵馬受重用。所謂「哀鳴思戰鬥」,這是作者因熱望建功立業而又不被賞識所發出的悲慨。
越女詞李白
(其三 耶溪採蓮女,見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來。)
採蓮女江南採蓮,蓮歌飄散,突然看到有客乘舟而來,趕緊轉變船輯,躲進層層綠葉紅蓮中,彷彿是因為怕羞而不敢見生人一般。此詩寫越中採蓮少女活潑可愛的神情動態。「棹」、「入」二詞入神之筆。「棹」指搖船的動作。搖船時還唱著歌,可見行船之輕鬆歡快;「入」是笑著划船鑽入荷花裡面,欲出不出,假裝害羞,天真活潑之態,歷歷在目。此詩風格清新自然,體現了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詩風。李白用一種近乎白話文的形式,描寫了一幅如風俗畫一樣的採蓮圖。
前出塞杜甫
(其六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作者採用了先揚後抑的手法:前四句用通俗而富哲理的樂府歌謠體開始,講如何練兵用武,怎樣克敵制勝;後四句轉而寫如何節制武功,力避殺伐,推出「和平共處」的宗旨。先做鋪墊,後說主張;鋪墊與主張之間,乍看似逆轉,其實是順接,辯證地處理了和平與戰爭的矛盾。因為如果沒有可靠的武備,就不能制止外來侵略;但自恃強大武裝而窮兵黷武,也是物極必反、要走向衰敗的。所以詩人主張既擁強兵,又以「制侵陵」為限,才符合最廣大人民的利益。
宿建德江孟浩然
《宿建德江》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這是一首刻畫秋江暮色的詩,是唐人五絕中的寫景名篇。這首詩以舟泊暮宿為背景,在選材和表現上都是很有特色的。先寫羈旅夜泊,再敘日暮添愁;然後寫到宇宙廣袤寧靜,明月伴人更近。一隱一現,虛實相間,兩相映襯,互為補充,構成一個特殊的意境。詩中雖然露出一個「愁」字,但立即又將筆觸轉到景物描寫上去了,野曠江清,秋色歷歷在目。此詩前兩句為觸景生情,後兩句為借景抒情,描寫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現了細微的景物特點。全詩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風韻天成,頗有特色。
古朗月行李白
《古朗月行》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借樂府古題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詩。此詩作於安史之亂之前不久,這首詩大概是詩人針對當時朝政黑暗而發的。全詩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但是又有明顯的情感分界。先寫兒童時期對月亮稚氣的認識,寫出了月亮初升時逐漸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緻;接著寫月亮漸漸地由圓而蝕,繼而淪沒而迷惑不清,心中感到憂憤不平。詩人運用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通過豐富的想像,神話傳說的巧妙加工,以及強烈的抒情,構成瑰麗神奇而含意深蘊的藝術形象,體現出李白詩歌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風格。
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此詩抒發了作者客居洛陽夜深人靜之時被笛聲引起的思鄉之情。題中「洛城」表明是他鄉,「春夜」點出季節及具體時間。起句先聲奪人從聞笛落筆:已是深夜,詩人難於成寐,忽而傳來幾縷斷續的笛聲。這笛聲立刻觸動詩人的羈旅情懷。詩人不說聞笛,而說笛聲「暗飛」,變客體為主體。「暗」字為全詩的「詩眼」:因為不知笛聲來自何處,更不見吹笛者為何人,用這個「暗」字,十分恰當。這裡「暗」字有多重意蘊。主要是說笛聲暗送,似乎專意飛來給在外作客的人聽,以動其離愁別恨。這種遊子懷念故園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隱藏的、莫可名狀的,因偶然聽到的笛聲突然明朗、強烈起來了——最後產生共鳴,這就是詩歌的魅力。
客中作李白
李白於天寶初年長安之行以後,移家東魯。本詩作於東魯蘭陵(今山東棗莊),以蘭陵為「客中」,可見為開元年間的作品。在繁榮的社會背景中,李白更是重友情,嗜美酒,愛遊歷。祖國的河山景緻,在他的心目中都是美好的。這首詩表現了李白豪放不羈的個性和盛唐的繁榮景象——蘭陵出產的美酒,透著醇濃的鬱金香的芬芳,盛在玉碗里看上去猶如琥珀般晶瑩。主人同我一道盡興暢飲,一醉方休,我就如同回到了故鄉。本詩一反遊子羈旅鄉愁的古詩文傳統,抒寫了身雖為客,卻樂而不覺身在他鄉的樂觀情感。
渡荊門送別李白
《渡荊門送別》是唐代大詩人李白青年時期第一次離開故鄉出蜀漫遊的途中寫下的一首五言律詩。此詩由寫遠遊點題開始,繼寫沿途見聞和觀感,後以思念作結。這首詩曲折含蓄、波瀾起伏,由寫地面上的山光水色,進而寫太空的奇異景象;由白天對山巒起伏、江流奔騰的大自然的欣賞,進而又寫夜晚對太空景象變幻的享受。最後才用擬人化手法,曲折含蓄地表現詩人離鄉惜別的情思。尤其「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兩句,逼真地描寫出詩人乘船穿過三峽,看到崇山峻岭逐漸消失在廣闊的原野上;洶湧澎湃的萬里長江,隨著山勢的消失,在一望無際的平原上緩緩東流……詩人使用這種白描的筆觸,淡淡的色彩,描繪出一幅非常真實的山水畫卷,給後代人們留下了領略不盡的審美感受。
月夜杜甫
這首詩作於至德元年(756)。這年八月,杜甫攜家逃難鄜州,自己投奔靈武的肅宗,半路被叛軍擄至長安。此詩是秋天月夜的懷妻之作。但詩人不寫自己望月懷妻,卻設想妻子望月懷念自己,又以兒女(因為年幼)未解母親「憶長安」之意,襯出妻之「孤獨」凄然,進而盼望聚首相倚,闔家團圓。詞旨婉切,章法緊密,寫離情別緒,感人肺腑。詩的開頭便充滿了濃情厚意,用高掛的明月,消解長安與鄜州的距離,牽動夫妻兩顆心,彼此相互揣想,相互思念。此詩藝術構思巧妙,以「月」為線索,貫通全詩,採用借景抒情、暗示手法望月懷人,通過對親人的思念,反映了亂離時代人民的痛苦,表達了對和平生活的嚮往。
旅宿杜牧
此詩寫在旅館熱切思念家鄉的情懷。詩人客居旅館,無良朋為伴,孤獨中為鄉愁所苦。頸聯「遠夢歸侵曉,家書到隔年」極言鄉關遙遠,幽愁滿懷。夢見自己回到家中,因路途遙遠,夢醒時分天已大明;家書須隔年才能寄到旅館,可見離家之遠,表達出對家鄉深沉的思念。這兩句意思曲折多層,實乃千錘百鍊的警句。最後尾聯兩句似乎跳出了鄉愁,艷羨門外滄江魚船的清閑自在,其實是借他鄉之物,更曲折地表達出詩人思鄉之情。全詩層層推進,寫景抒情都有獨到之處。
畫鷹杜甫
這是一首題畫詩,「句句是鷹,句句是畫」。作者借鷹言志,通過描繪畫中雄鷹的威猛姿態和飛動的神情,以及搏擊的激情,「曲盡其妙」,從而表現了詩人青年時代昂揚奮發的心志和鄙視平庸的性情。
畫上題詩,是我國繪畫藝術特有的一種民族風格。古代文人畫家,為了闡發畫意,寄託感慨,往往於作品完成以後,在畫面上題詩,收到了詩情畫意相得益彰的效果。為畫題詩自唐代始,但當時只是以詩讚畫,真正把詩題在畫上,是宋代以後的事。不過,唐代詩人的題畫詩,對後世畫上題詩產生了極大影響。其中,杜甫的題畫詩數量之多與影響之大,終唐之世未有出其右者。
採蓮曲王昌齡
這首詩寫的是採蓮少女,但詩中並不正面描寫,而是用荷葉與羅裙一樣綠、荷花與臉龐一樣紅、不見人影只聞歌聲等手法加以襯托描寫,巧妙地將採蓮少女的美麗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全詩生動活潑,富於詩情畫意,饒有生活情趣。詩的前兩句的描寫,讓人感覺到這些採蓮少女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後兩句寫的是佇立凝望者在剎那間所產生的一種人花難辨的感覺。前兩句側重於客觀描寫,後兩句側重於寫主觀感受,客觀描寫與主觀感受相結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現了人花難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優美意境。這樣的藝術構思,是獨具匠心的。
望岳杜甫
這首詩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充滿了詩人青年時代的浪漫與激情。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緊緊圍繞詩題「望岳」的「望」字著筆,由遠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後是俯望。詩人描寫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自己勇於攀登,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洋溢著蓬勃向上的朝氣。清代仇兆鰲《杜詩詳註》卷一分析得極好,備錄如下:「詩用四層寫意:首聯遠望之色,次聯近望之勢,三聯細望之景,末聯極望之情。上六實敘,下二虛摹。」
題李凝幽居賈島
這首五律是賈島的名篇。全詩只是抒寫了作者走訪好友李凝未遇這樣一件尋常小事。它之所以膾炙人口,主要在頷聯「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這是歷來傳誦的名句。「推敲」兩字還有這樣的故事:賈島初次參加科舉考試,往京城裡。一天他在驢背上想到了兩句詩:「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又想用「敲」字來替換「推」字,反覆思考沒有定下來,便在驢背上繼續吟誦,伸出手來做著推和敲的動作。當時韓愈任京兆尹,正帶車馬出巡,賈島不知不覺,衝撞了隊伍。隨後引得韓愈也幫他思考選字,成為一段佳話。
全詩語言質樸簡練,而又韻味醇厚,充分體現了賈島「清真僻苦」的詩風。
乞巧林傑
《乞巧》是唐代詩人林傑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名詩。農曆七月初七夜晚,俗稱「七夕」,又稱「女兒節」「少女節」。是傳說中隔著「天河」的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過去,七夕的民間活動主要是乞巧,所謂乞巧,就是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如果線從針孔穿過,就叫得巧。這一習俗在唐、宋時期最興盛。
林傑,唐代詩人。早慧,六歲即能賦詩,出筆成章,精書法、棋藝。十七歲而卒。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孟浩然
張丞相指張九齡。這是一首投贈之作,詩人希望時任中書令的張九齡予以引薦,但是,詩人卻沒有直說,而是通過面臨煙波浩淼的洞庭欲渡無舟的感嘆以及臨淵而羨魚的情懷而曲折地表達出來。在寫景上,僅用四句話就概括出八百里洞庭的浩渺氣勢,寫出洞庭湖波濤洶湧的聲勢。開頭用「湖水平」說明水勢的浩大,樸實而有力。往下奇峰突起,說湖上的水氣把天空都包含進去了,把江南江北的雲夢澤都籠罩了,寫出了它的浩渺的氣勢。再加上「波撼岳陽城」,使人感到波濤的聲勢。在抒懷方面,明明是求人引薦,卻沒有一句求薦的話,而是結合洞庭湖的描寫,用「欲濟無舟楫」來暗示,並說自己不出來做事對不起這個時代。對方原是宰相,「舟楫」這個典用得極為得體。
送別王維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歸卧南山陲。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王維這首《送別》,用了禪法入詩,富於禪家的機鋒。禪宗師弟子間斗機鋒,常常不說話,而做出一些奇怪的動作,以求「心心相印」。即使要傳達禪意,也往往是妙喻取譬,將深邃意蘊藏在自然物象之中,讓弟子自己去參悟。王維在詩歌創作中吸收了這種通過直覺、暗示、比喻、象徵來寄寓深層意蘊的方法。他在這首詩中,就將自己內心世界的複雜感受凝縮融匯在「白雲無盡時」這一幅自然畫面之中,從而達到了「拈花一笑,不言而喻」,尋味無窮的藝術效果。從全篇看,詩人以問答的方式,既使送者和行人雙方的思想感情得以交流,又能省略不少交代性的文字,還使得詩意空靈跳脫,語調親切。
蜀相杜甫
《蜀相》是唐代詩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後,翌年遊覽武侯祠時創作的一首詠史懷古詩。表達了詩人對蜀漢丞相諸葛亮雄才大略、輔佐兩朝、忠心報國的稱頌以及對他出師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詩中既有尊蜀正統的觀念,又有材窮時艱的感慨,字裡行間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懷。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轉,自然緊湊。首聯緊扣詩題,寫專程尋訪丞相祠堂,這是「起」;頷聯直承上文,寫祠堂內的春色,這是「承」;頸聯推開一層,寫對諸葛武侯評價,這是「轉」;尾聯收束全詩,寫對諸葛武侯的悼念,這是「合」。在短短的八句當中,有敘事,有寫景,有議論,有抒情,筆墨淋漓,感情深摯,統體渾成,充分體現了杜詩「沉鬱頓挫」的風格。
逢入京使岑參
《逢入京使》是唐代詩人岑參創作的名篇之一。這是岑參第一次遠赴西域就職,此詩描寫了他遠涉邊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帶平安口信以安慰懸念的家人的典型場面,具有濃烈的人情味。詩文語言樸實,不加雕琢,卻包含著兩大情懷:思鄉之情與渴望功名之情,一親情一豪情,交織相融,真摯自然,感人至深。有人說詩人很傷感、消極,但是關照史料,岑參從軍思想上有兩根精神支柱:一個支柱是建功邊陲的理想;另一個支柱是,他認為從軍出塞是為了報效祖國、赴國家之急。所以說,這是英雄淚。
嫦娥李商隱
這是一首詠嫦娥的詩。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為歌詠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為是直接歌詠主人公處境孤寂,有人以為是借詠嫦娥另外有所寄託,有人以為是歌詠女子學道求仙,有人以為應當作「無題」來看。我們按照詩句本意理解,詩人吟詠的是一個幽居寂處,終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論,著實寫得近情近理,語言含蘊,情調感傷。前兩句描繪主人公的環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後兩句與其說是對嫦娥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不如說是主人公寂寞的心靈獨白。全詩抒寫孤寂凄冷之情,當然也寄託著詩人寥落不偶的身世之感。
秋思張籍
這是鄉愁詩。通過敘述寫信前後的心情,表達鄉愁之深。第一句交代「作家書」的原因(「見秋風」),以下三句是描寫作書前、作書後的心理活動。作書前是「意萬重」,作書後是「復恐說不盡」。「臨發開封」這個細節把「復恐說不盡」的心態表現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寫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卻非人人所能道出。作客他鄉,見秋風而思故里,便託人捎信。臨走時怕遺漏了什麼,又連忙打開看了一遍。極為平淡的一件事,而一經入詩,特別是一經張籍這樣的高手入詩,便臻妙境。王安石評張籍的詩說: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這個評價是很中肯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在古代,由於交通工具和通訊技術都不發達,人們往往一別數年便再難相見,因此古人很重離別。離別之際,人們不僅備酒餞行,折柳相送,還要作詩話別,所以「離別」也就自然成為我國古典詩歌中歌詠的重要內容。本詩開篇寫意遼闊山河背景,然後才點明離別之事;隨即又昂揚意氣,為這次離別注入豪放氣象。
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為整個時代張目,為緊接著而來的盛唐開啟了大門。它就是文學史藉此打開盛唐氣象的那把鑰匙啊!從此一種叫做唐詩的歌唱,一種叫做盛唐氣象的歷史畫卷,在這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之後撲面而來。
雲陽館與韓紳宿別司空曙
是首惜別詩。詩寫乍見又別之情,不勝黯然。詩一開端由上次別離說起,接著寫此次相會,然後寫敘談,最後寫惜別,波瀾曲折,富有情致。「乍見翻疑夢,相悲各問年」乃久別重逢的絕唱,首聯和頷聯,恰成因果關係。上次別後,已曆數年,山川阻隔,相會不易,其間的相思,自在言外。正因為相會不易,相思心切,所以才生髮出此次相見時的「疑夢」和惜別的感傷心情來。頸聯和尾聯接寫深夜在館中敘談的情景。相逢已難,又要離別,其間千言萬語,不是片時所能說完的,所以詩人避實就虛,只好以景象渲染映襯,以景寓情了。寒夜裡,一束暗淡的燈火映照著蒙蒙的夜雨,竹林深處,似飄浮著片片煙雲。
憶梅李商隱
詩人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然而緊接著便是一系列不幸和打擊,到入川以後,已經是意緒頗為頹唐了。這早秀先凋,不能與百花共享春天溫暖的「寒梅」,正是詩人自己的寫照。正因為看到或想到它,就會觸動早秀先凋的身世之悲,詩人自然不免要發出「寒梅最堪恨」的怨嗟了。詩寫到這裡,黯然而收,透出一種不言而神傷的情調。五言絕句,貴天然渾成,一意貫串,忌刻意雕鏤,枝蔓曲折。這首《憶梅》並不給人以散漫破碎、雕琢傷真之感,關鍵在於層層轉折都離不開詩人沉淪羈泊的身世。這樣,才能潛氣內轉,在曲折中見渾成,在繁多中見統一,達到有神無跡的境界。
夜宿山寺李白
此詩文辭風格自然樸素,全詩無一生僻字;文體風格也是五言絕句的通常形式;但文理風格卻極盡想像力之能事,故而形象逼真而字字驚人,堪稱「平中見奇」的絕世佳作。詩人大膽想像,渲染山寺之奇高,把山寺的高聳和夜晚的恐懼寫的很逼真,從而將一座幾乎不可想像的宏偉建築展現在讀者面前,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摘星辰、驚天人,這些彷彿是童稚的想法,被詩人信手拈來,用入詩中,讓人頓感情趣盎然,有返璞歸真之妙。李白此詩寥寥數筆,就酣暢淋漓地表現出了人在高處的愉悅、豪放、可愛、率直。
過故人庄孟浩然
這首詩寫的是詩人應邀到一位農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經過。在淳樸自然的田園風光之中,舉杯飲酒,閑談家常,充滿了樂趣,抒發了詩人和朋友之間真摯的友情。全詩清空如話,既不用典,也不生澀,但是卻充滿感人的藝術魅力。原因是詩人以喜悅的感情,寫出了一個和平生活,美麗恬靜的農村情景,既無名山勝水,也無異草奇花,有的是一片場圃,一片桑麻和具有淳樸感情的農家朋友。細細品味就象是一幅畫著田園風光的中國畫,將景、事、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所以能夠膾炙人口、傳誦不衰。這是唐詩中描寫農村生活、表現恬淡自然的「農家樂」主題的上乘之作!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
前兩句,可以說是藝術創作的「直接法」。幾乎不經任何迂迴,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現警句。但這種寫法往往使後兩句難以為繼,造成後勁不足。這首詩的後兩句,如果順著「佳節倍思親」作直線式的延伸,就不免畫蛇添足;轉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難辦到。作者該怎麼辦呢?
三四兩句,詩人遙想的是:「遍插茱萸少一人。」好象遺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鄉的兄弟共度佳節,反倒是兄弟們在遺憾佳節未能完全團聚;自己獨在異鄉並不值得訴說,反倒是兄弟們的缺憾更須體貼。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這正是它的深厚處、獨異處。
桃花溪張旭
《桃花溪》是唐代書法家、詩人張旭借陶淵明《桃花源記》的意境而創作的寫景詩。七言絕句篇幅短小,要做到情韻悠長,意境深邃,除了講究鍊字琢句外,更要求構思的巧妙。詩由遠、外落筆,寫山谷深幽,迷離恍惚,隔煙朦朧,其境若仙;然後鏡頭移近,寫桃花流水,漁舟輕泛;最後由實轉虛,問訊漁人,尋找「桃花源」。詩的構思婉曲,意境若畫,有景有情,趣味深遠。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對漁人的詢問,抒寫出一種嚮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白蓮陸龜蒙
陸龜蒙處在唐末動亂的年代裡,隱居在江南的水鄉甫里。這是一首詠白蓮的詩,內容有寄託。它描寫白蓮花含著怨恨在人們不知不覺中謝落,暗喻潔身自好的人,總是受到冷落和排擠,只能默默無聞地被埋沒掉。這也表現了舊時代知識分子的孤芳自賞、懷才不遇的心情。最後兩句「無情有恨何人覺,月曉風清欲墮時」最打動讀者,無人知覺的時候,正是白蓮的花瓣將要墜落的時候。在有詩的感覺和想像的人寫來,並不是僅僅打一個比喻,借題發揮,發一點個人的牢騷,而是對他所歌詠的對象,總是感到了詩意,感到了有動人的地方,然後才可能寫出如此打動人的真正的詩。
望洞庭劉禹錫
此詩描寫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優美景色。全詩極富有浪漫色彩,通過對洞庭湖高曠清超的描寫,充分表現出詩人的奇思異采,展示了詩人對洞庭湖的喜愛和讚美之情。
劉禹錫往往能以清新的語言表達自己對人生或歷史的深刻理解,因而被譽為「詩豪」。他在遠謫湖南、四川時,接觸到少數民族的生活,並受到當地民歌的一些影響,給後世留下「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畲」的民俗畫面。至於「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更是地道的民歌風味了。他在和白居易的《春詞》時,曾註明「依《憶江南》曲拍為句」,這是中國文學史上依曲填詞的最早記錄。
離思元稹
(其四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元稹是唐代著名的多產詩人,他把自己的詩分為古諷、樂諷、古體、新題樂府、律詩、艷詩等十類。這首《離思》(五首之一)屬於艷詩,即寫男女之間愛情的詩。在作者十類詩中,這類寫得比較好。而這首《離思》詩,尤其寫得一往情深,熾熱動人,在描寫愛情題材的古典詩詞中,亦堪稱名篇佳作。這首詩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文辭風格方面採用比喻的手法,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主人公對已經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戀情。它接連用水、用雲、用花比人,寫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遠,耐人尋味,用一種絕對肯定與否定的生動比喻,來表達對愛情的至誠和專一。文理結構上前三句緊扣主題,層層遞進,最後一句才用畫龍點睛之筆揭示主題。
劍客賈島
賈島詩思奇僻。這首《劍客》卻率意造語,直吐胸臆,給人別具一格的感覺。詩題也作《述劍》。詩人以劍客的口吻,著力刻畫「劍」和「劍客」的形象,托物言志,抒寫自己興利除弊的政治抱負。這是一把什麼樣的劍呢?「十年磨一劍」是劍客花了十年工夫精心磨製的。側寫一筆,已顯出此劍非同一般。接著,正面一點:「霜刃未曾試」寫出此劍刃白如霜,閃爍著寒光,是一把鋒利無比卻還沒有試過鋒芒的寶劍。說「未曾試」,便有躍躍欲試之意。現在得遇知賢善任的「君」,便充滿自信地說:「誰有不平事?」今天將這把利劍拿出來給你看看,告訴我,天下誰有冤屈不平的事?一種急欲施展才能幹一番事業的壯志豪情,躍然紙上。
春詞劉禹錫
《和樂天春詞/春詞》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為友人白居易的《春詞》創作的一首和詩。此詩抒寫宮怨閨情,但與其他同類詩迥然不同,這首宮怨詞寫得別緻有味。春光爛漫,滿園春色,妝扮一新的女子走下樓來卻倍感孤獨憂愁。人與春光一樣美好,卻深鎖空院無人欣賞,她只能百無聊賴地獨自數花朵解悶,不料無知的蜻蜓卻偏愛美人新妝,竟然飛上玉搔頭。詩人通過對宮女神態的傳神刻畫,使得這位宮人為誰裝飾為誰妍的幽怨雖不曾正面寫出,卻已瞭然可見。全詩細膩含蓄,新穎獨特,韻味深厚。
次北固山下王灣
此詩寫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時看到的兩岸春景。先寫青山重疊,小路蜿蜒,碧波蕩漾,小船輕疾。「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描摹長江下游潮漲江闊,波濤滾滾,詩人揚帆東下的壯觀,氣概豪邁。「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為歷來傳誦的名句,描繪了晝夜和冬春交替過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悅,由此而引動末句的鄉思,以歸雁傳書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春景和鄉思和諧交融。作者從煉意著眼,把「日」與「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徵,提到主語的位置而加以強調,並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擬人化,賦予它們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理趣。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八陣圖杜甫
《八陣圖》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這是作者初到夔州時作的一首詠懷諸葛亮的詩,寫於唐代宗大曆元年(766年)。「八陣圖」指由天、地、風、雲、龍、虎、鳥、蛇八種陣勢所組成的軍事操練和作戰的陣圖,是諸葛亮的一項創造,反映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此詩前二句讚頌諸葛亮的豐功偉績,尤其稱頌他在軍事上的才能和建樹;後二句對劉備吞吳失師,葬送了諸葛亮聯吳抗曹統一中國的宏圖大業表示惋惜。末句照應開頭,三句照應二句。在內容上,既是懷古,又是抒懷,景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絕句中別樹一格。
從軍行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在唐代,有一批詩人十分擅長描寫邊塞征戰生活,後人稱他們為邊塞詩人,他們的一些詩稱為邊塞詩。王昌齡(約698——756),唐代著名詩人,安史之亂時被殺害。擅長寫七言絕句,以邊塞詩著名。「從軍行」是樂府古題,多用來描寫軍旅生活,從軍行的意思是:跟著作戰軍隊一起行進。
王昌齡的這組《從軍行》一共七首,今天看到的是第四首。這是邊塞題材的著名絕句。寫戍邊將士殺敵立功的決心和必勝的信念。從邊塞景象寫起,勾畫出一幅極為遼闊的邊地風光圖。全詩寫戰士從戎,征戰邊庭的過程和心情,從而表達了國家有事匹夫有責的使命感和建功立業的豪邁情懷。從軍行由多個詩篇構成,展現出血性方剛的盛唐氣象。
問劉十九白居易
詩句的巧妙,首先是意象的精心選擇和巧妙安排。全詩表情達意主要靠三個意象(新酒、火爐、暮雪)的組合來完成,顏色鮮明相映,嗅覺酣醇撲面、溫度冷暖迥異。三個意象分割開來,孤立地看,索然寡味,神韻了無,但是當這三個意象被白居易納入這首充滿詩意情境的整體組織結構中時,讀者就會感受到一種不屬於單個意象而決定於整體組織的氣韻、境界和情味。寒冬臘月,暮色蒼茫,風雪大作,家酒新熟、爐火已生,只待朋友早點到來,三個意象連綴起來構成一幅有聲有色、有形有態、有情有意的圖畫,其間流溢出友情的融融暖意和人性的陣陣芳香。
作品充滿了生活的情調,淺近的語言寫出了日常生活中的美和真摯的友誼。
秋浦歌李白
(其十五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劈空而來,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發,駭人心目。單看「白髮三千丈」一句,真叫人無法理解:白髮怎麼能有「三千丈」呢?讀到下句「緣愁似個長」,豁然明白,原來「三千丈」的白髮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長。愁生白髮,人所共曉,而長達三千丈,該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個字的千鈞重量落在一個「愁」字上。以此寫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驚嘆詩人的氣魄和筆力。三四句就明白寫出:「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秋霜色白,以代指白髮,似重複又非重複,它並具憂傷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髮的「白」字所能兼帶的。李白寫這首詩時,已經五十多歲了,壯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
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卻相當沉重。它一開頭便擇取兩種富有地方特徵的事物,描繪出南國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種哀傷愁惻的氣氛。楊花即柳絮,子規是杜鵑鳥的別名,相傳這種鳥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鳴聲異常凄切動人。龍標在這裡指王昌齡,以官名作為稱呼是唐以來文人中的一種風氣。五溪為湘黔交界處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這一帶還被看作荒僻邊遠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齡要去的貶所。讀了這兩句詩,人們不難想像出:寄游在外的詩人,時當南國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紛紛飄墜的柳絮,耳邊是聲聲子規鳥兒的悲啼,此情此景,已足以使人心生悲涼,更何況又傳來遠方老友的不幸遭貶的訊息,又怎讓人不為友人擔心、憂愁?
TAG:三實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