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國起,沒有一隻雞能活著離開大坪
北碚縉雲的怪味胡豆,吃得老舍五味全開;
星臨軒的牛肉,成了郭沫若在渝的宴客小餐;
允豐正的渝酒,讓豐子愷安居沙坪小屋吟詩作畫;
求精對面的滷菜,誘得張大千單手游嘉陵江……
GIF
自古文人墨客多吃貨,民國的重慶尤為突出,在那個時代,食物於畫者,是靈感,更是藝術。
縱然時代已逝,但好在無論社會怎麼跌宕起伏,總有人肩負起三代的傳承,好讓後來的人能在一脈余香中,尋一個時代的美食藝術。
傳世三代的老雞,征服張大千
頂著十八年老店的光環,「漆家雞」依然堅持著四白落地的簡單裝修,店裡的招牌菜「漆家雞」是私家絕活,絕到「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的地步。
換做旁人,十八年老店自然是值得炫耀的資本,但漆婆婆和先生漆光卻很少提及,說出來那就不是十八個年頭的事,畢竟單是這道招牌的漆家雞,就已有上百年。
民國初年,漆光先生的父親漆森師從吳昌碩,重慶的藝術圈流行吃轉轉席,今天吃你家,明天吃我家,以張大千為代表的繪畫屆大師們多才多藝,不少燒得一手好菜,常以畫論吃,以吃論畫,也是愛得坦蕩蕩。
一次吃到漆森家時,他端上一道熱作涼拌的雞,不僅香氣四溢,入口軟糯且層次豐富,驚艷眾人,也俘虜了在美食上頗有造詣的張大千,後來漆老先生家索性成了文人沙龍,多少靈感和作品也就此迸發。
圖為張大千
漆家雞傳到漆光這裡時,他已成為桃李滿天下的繪畫大師,一眾學生常到漆光家吃飯,往往要擺上好幾桌,滿目的食單中,一道漆家雞便是他的待客之道。
但眾人覺得總設宴款待顯得麻煩了些,建議老師乾脆開個店,直到退休後,漆光夫妻倆才開了起來,如今傳到女兒手中已是第三代,漆婆婆仍然「閑不住」幫忙料理著店裡。
畫家遇上廚房,丹青也能化境為美食
美食作家二毛曾說:「中國烹飪與書法是相通的,與中國繪畫藝術也是相通的。「
漆婆婆眼裡,筆墨洒脫的漆老爺子,在漆家雞上的造詣也不遜於丹青。
漆家雞
畫者進了廚房,食材便如同題材,烹法好似技法,調料當做墨汁,而手中的調味勺,則成了行雲流水的畫筆,再有漆老先生的技藝加持,才誕生出以糯和香傳世百年的漆家雞。
GIF
漆家雞的糯來自土雞,且必須是公雞,漆婆婆挑選公雞也有講究,得具備又大又紅的雞冠,扎紮實實的雞毛,蒼勁有力的雙爪,雄赳赳的精神,看起來就戰鬥力爆表。
多年來總有人將漆家雞與白砍雞相較,但漆婆婆二話不說,立馬盛一碗自家的雞,對方入口後硬是不說話了。
白砍雞是剛剛煮過心的雞肉,而漆婆婆的雞必須得煮足一刻鐘,熟透了還得繼續泡在湯里保溫二十分鐘,才能瀝干切塊,故稱為「熱作涼拌」。
GIF
這時的雞肉才達到剛剛好的狀態,既足以吮吸調料的精髓,使其更入味,肉質又不過老,糯得恰到好處。
漆家雞的香,層層疊疊,交織與共,卻沒有一分多餘的香,想來也只有味蕾強大的藝術家才能描繪出這般滋味。
大量的蔥丁被醬油浸漬後收斂了戾氣,變得溫潤成熟;油辣子得用四種辣椒製成,煎油的火候多一成少一成都只能廢棄,蔥的白與油的紅不斷渲染著滿滿的食慾。
GIF
端上桌後,蔥香醒醒五官,芝麻探探門路,油辣子化膩,花生米解饞,最後一口雞肉開葷,齊活。
GIF
火候到位的雞肉軟糯不塞牙,與豐富的調料像是頂好的相聲搭子一樣,捧哏和逗哏相得益彰,微麻微辣的溫和中,那股回甜便是味道中的留白。
做不成藝術家就做個吃貨吧
隔著百年的歲月看過去,信箋上的淚也變成了月暈,幾經遷店的「漆家雞」,在歲月遮擋下已是神秘的傳奇,引來尋覓者無數。
紅燒雞
張大千曾說「烹調如同作畫,縱然紙筆色墨盡皆相同,但到能者手中就會出神入化」,因其平常樸實的食材,複製漆家雞的不在少數,但無一例外,沒人能複製出漆家雞的味道,也是,難道把名家的畫複印出來,就能達到相同的境界嗎?
一道漆家雞,把繪畫的布局、色彩的運用以及畫境的喻義都應用到了烹制之中,能真正懂得這道菜恐怕也算半個藝術家了。
「漆家雞」
地址:渝州路178號立源地小區3棟步行街10號
TAG:詩人美食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