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崔兆森:71歲「老濟南」萬件藏品記錄生活變遷

崔兆森:71歲「老濟南」萬件藏品記錄生活變遷

崔兆森收藏的《大眾電影》創刊號21日,在自己的博物館內,崔兆森展示藏品。 本版照片均由記者劉玉樂 攝

八仙桌、煤油燈、針線簸籮、大哥大……經七路春元里小區一座居民樓下的地下室,400平方米的空間里分門別類地擺放著「老濟南」崔兆森40多年收藏的上萬件藏品。「我收藏的東西大多是生活中的老物件,雖然不值錢,但是能清楚展示幾十年來市民生活的巨大變化。」21日,崔兆森站在自己的「齊泉博物館」里說。

聊起每個「寶貝」的前世今生,71歲的崔兆森精神十足。不過,講解1小時後,上年紀的他有些疲憊。同時,場地維護、藏品保管以及博物館的傳承等問題也讓他有些迷茫。

上萬件老物件 展示生活變化

「我的這些藏品大多是普通人生活中被歷史淘汰的老物件,我自家生活用過的居多,也有朋友送的。」打開博物館的大門,崔兆森先介紹寶貝們的來歷。

一張八仙桌、兩把椅子、一件條幾勾勒出20多年前不少家庭客廳的擺設。「這都是那個時代的傢具,那時沒有沙發,家裡坐這種椅子或木凳。後來有了沙發,這些傢具逐漸淘汰,坐沙發看電視舒服多了。」說著,崔兆森坐在椅子上撫摸著把手,似乎回到年輕時的歲月。

兩邊的博古架上滿擺著曾經一個普通家庭的日用百貨,鋦過的瓷器、成套的茶具、針線簸籮、老式電熨斗、暖水袋的「前身」燙壺……針線簸籮是崔兆森母親用過的,裡面放著一把「襪板」,「原來生活比較苦,一雙襪子穿很久,為了讓襪子耐穿,我母親就會抱著針線簸籮把新買的襪子套在這個襪板上,在襪底上再縫上一層底板,這樣就不容易破損了。」

「客廳」旁邊放著兩扇木製的大門,是崔兆森從住過的老宅「小緯六路南街60號」保留下來的。如今,那兒早已是市區的街道。他記得,小時候吃水要花2分錢買一擔。1958年之後,街口安了「公用水栓」,13歲的他開始去挑水供家裡使用,「當時我只能挑半桶,家長們看著孩子挑水辛苦,用水很省。」以後如何傳承,成揪心事兒

這處博物館只有兩位工作人員,71歲的崔兆森和他76歲的哥哥。博物館建起來已有3年,兩位老人投入的精力物力不計其數,現在漸漸有些力不從心。

「我平時兼任講解員,附近的學校經常組織學生過來參觀,我也樂意給年輕人介紹這些老物件背後的歷史和故事。講一場大概1小時,講完之後還真有點累。」剛給記者講解過後的崔兆森,臉上露出一絲倦意。

除了日常講解,維護和保存博物館裡的「寶貝」也是崔兆森的一項工作。由於博物館位於地下室,房頂角落裡架著管道,偶爾的漏水都可能對館裡的藏品造成損傷。「那個牆角的位置就曾漏水,弄髒了不少東西。」崔兆森指著房頂一角說。地下室的另一個弊端是室內相對潮濕,不利於老雜誌等紙質藏品的保存。為了盡量保護藏品,崔兆森特意將收藏的雜誌用密封袋包裹。他拿出1950年發行的《大眾電影》創刊號時,輕輕地打開密封袋,翻閱時動作也很緩慢,生怕不小心損傷辛苦收藏的寶貝。

「最頭疼的是博物館的傳承問題,不知道以後怎麼辦。」崔兆森思索一會兒後,又補充說,「如果有合適的單位,可以提供條件更好的場地來展出就好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濟南 的精彩文章:

男扮女裝的「艾小腳」為何在寺廟邊建神秘墓葬
打通線上線下 指動生活破題實體店逆襲新零售

TAG:愛濟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