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拒絕與世隔絕,關於數字時代的數據轉移和服務更換,這裡有 10 個建議 | Hack Your Life

拒絕與世隔絕,關於數字時代的數據轉移和服務更換,這裡有 10 個建議 | Hack Your Life

拒絕與世隔絕,關於數字時代的數據轉移和服務更換,這裡有 10 個建議 | Hack Your Life

隱私、便利、體驗,使用國境線外的服務可以有不同的理由

雲移民:比起 90 年代初洶湧澎湃的香港移民潮,大數據時代人們一般通過修改蘋果賬號國籍來避免 iCloud 本土運營會帶來的潛在傷害,一種說走就走的零成本落戶。

——好奇心辭典

拒絕與世隔絕,關於數字時代的數據轉移和服務更換,這裡有 10 個建議 | Hack Your Life

2 月 28 日起中國大陸地區的 iCloud 服務全面轉移到「雲上貴州」公司託管。

蘋果不停地發送提示郵件,在 iOS 系統中標註「iCloud 由雲上貴州運營」,但長年累月使用 iCloud 備份和存儲數據的蘋果用戶依然別無它選——蘋果體系封閉,用 iPhone 就不得不依賴 iCloud,應用的下載列表、日常存起來的應用數據和照片只能被迫轉移到雲上貴州。

蘋果承諾伺服器轉入內地會提升 iCloud、Apple Music 等等服務的訪問速度,但隱私安全令人擔心,同時被移交出去的還有賬戶的密鑰。該說的之前都說過了。

拒絕與世隔絕,關於數字時代的數據轉移和服務更換,這裡有 10 個建議 | Hack Your Life

但我們不是沒有選擇。

除了信任以外,還有一些服務事實上不是國內的互聯網公司更好。超出國境線,選擇會多很多。

我們這份指南不想否認境內服務的便利性。比如說微信這樣的國民應用裝載了你幾乎所有的人際關係,也很難找到一個完美的替代品。

針對怎麼使用國外服務,我們準備了下面這 11 個指南。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你已經掌握了可用的上網工具,以及必要的海外支付方式(支持外幣支付的 VISA、MC、AE 信用卡等等),這些基礎工作我們不多介紹。

圖片來自 Giphy

iCloud 不只有中國區

拒絕與世隔絕,關於數字時代的數據轉移和服務更換,這裡有 10 個建議 | Hack Your Life

轉移 iCloud 賬號有點麻煩,但可以操作

直接更換為另一個地區的 Apple ID 使用 iCloud 成本有點高,這意味著你之前下載過的應用都不復存在,要重新在新賬號下下載一遍。並且很多應用只在中區 App Store 才有。

目前來看沒有好的解決辦法,我們建議是保留原來的 Apple ID 用於下載國內應用,境外 Apple ID 用於 iCloud 數據存儲。

換區之前先清理完舊賬號的相關數據和訂閱。包括 Apple Music、iCloud、以及各種第三方應用中的服務訂閱。

打開設置頂部的賬戶,找到 iTunes Store 與 Apple Store—最上方的 Apple ID,會有一個彈出窗口,點擊 「查看 Apple ID」—訂閱,你就能找到所有的訂閱服務,包括蘋果自家的服務 Apple Music,在這裡可以逐個取消訂閱。

iCloud 的額外付費訂閱要到設置——iCloud 中選擇降級,前提是把賬戶中的數據刪到 5GB 的免費空間以內。

另外還要做的有,停用家庭共享賬戶、關閉雙重驗證,以及將 Apple ID 中剩下的餘額消費完只剩 1 元以下。這些錢沒有辦法轉移,只能花掉。

接下來把所有數據下載下來,準備好一部存儲容量足夠大的設備,在設置—賬戶—iCloud—照片中下載完整的圖片備份到本地,完成之後再關閉 iCloud 的照片同步,設置—賬戶—iCloud—管理儲存空間—照片中選「停用和刪除」。

同樣的,備忘錄、鑰匙串、通訊錄、iBook 等等所有與 iCloud 有關的同步開關都關閉,選擇把數據保留在 iPhone 上,這就等於把已經上傳的 iCloud 數據刪除掉。

退出這個賬號,登陸你準備好的其他地區的 Apple ID,再手動將剛剛保存下來的圖片和數據上傳,訂閱服務重新開通。

不過應用本身的數據理論上不會跟隨遷移,不同地區 Apple ID 對應不同的 App Store,原賬號下載的應用也都不能在不登錄的情況下更新。

至於支付方式,國內發行的雙幣信用卡不一定能綁定到境外賬戶,最簡單的辦法是購買不同面額的禮品卡,充值到境外 Apple ID 賬戶作為日常使用。

需要說明的是,現在已經過了停用國區 iCloud 的最後時限,你的數據其實已經在雲上貴州的伺服器。如果現在轉移數據,意味著並不一定能完全抹去你的數據記錄,僅僅是自己的賬戶端看不到它們而已。

保存照片,Google Photos 依然是最好的選擇

iCloud 的圖片同步功能 bug 有點多,不想用的話 Google Photos 是第一選擇,它也可以在網頁端、Mac 和手機端的不同屏幕同時使用。

Google 的團隊會時不時在博客上分享 Google Photos 的使用技巧,比如今年最新的文章提到了 3 個新的小功能:

圖片分享:在「建議分享」的 Tab 中 Google 會挑出一些圖片,大多是基於人臉識別推薦你分享給好友。

釋放手機空間:自動找出已經上傳的圖片,然後從本地刪除,節省手機的空間。

複合搜索:在搜索框可輸入多個詞條,比如想知道寵物狗在公園的照片,搜索「狗 公園」,就能找到對應的圖片。

Google Photos 還有很多功能值得挖掘,搜索框不僅能鍵入文字,還支持 Emoji 表情、創建家庭共享相冊等等。

正確的刷劇姿勢,試試 Netflix

拒絕與世隔絕,關於數字時代的數據轉移和服務更換,這裡有 10 個建議 | Hack Your Life

Netflix 和國內視頻網站的區別,絕不僅僅在內容庫的質量上。

商業模式決定刷劇的體驗截然不同,Netflix 只有付費用戶,沒有免費可看的內容,也就完全沒有廣告。愛奇藝和優酷上免費用戶和會員用戶的區別對待不會出現,更沒有訂閱了會員某些影片還要單獨付費的情況。

這也使得 Netflix 運轉的更健康,目前有 1.1 億用戶每月付費,市值超過 1200 億美元,只有影視內容這一項業務。即將上市的愛奇藝至今虧損,平台上的內容還有七七八八的直播、遊戲、網路遊戲……

Netflix 的自製劇有不錯的口碑,從最早讓它成名的《紙牌屋》,到《黑鏡》、《馬男波傑克》、《毒梟》、《王冠》……除了自製的,Netflix 大部分成本都花在買版權上,不少國外院線電影都會在 Netflix 上第一時間上線。

如果希望找到國內暫時沒有的影視劇,又不想費盡周折到各種影視論壇下載,正版片庫 Netflix 是最好的選擇。

只不過購買並正常使用的門檻有點高。

拒絕與世隔絕,關於數字時代的數據轉移和服務更換,這裡有 10 個建議 | Hack Your Life

準備一個單獨的代理工具

Netflix 對代理工具的打擊嚴格,正常情況下如果使用工具 Netflix 會彈出提示,並禁止你訪問內容。這是為了保證不同地區的 Netflix 有足夠的本地流量,不至於讓大家都跳去美區看電影。

所以在購買代理工具之前,一定要先問清楚是否支持 Netflix。

畢竟是要看視頻,代理工具的流量要足夠大。在 Netflix 上,觀看一小時的高清內容大約要消耗 1GB 的流量,一般的工具恐怕經不起這麼用。

沒人可以預測代理工具什麼時候會消失不見,為了降低損失最好按照月份或季度訂閱,別一時衝動買下一年份。

3 種套餐對應不同的清晰度和賬戶許可權

Netflix 在不同國家的賬號對應不同的內容庫,各個國家和地區有一些本地內容,比如日本有更多的動漫、韓國有韓劇、台灣和香港地區有一些華語影視劇。

拒絕與世隔絕,關於數字時代的數據轉移和服務更換,這裡有 10 個建議 | Hack Your Life

無論你註冊的賬號來自哪個區,Netflix 會依據 IP 地址展示內容。代理工具把你放在香港,就看到港區內容,放在美國,就自動切換到美區的影視。

在註冊的時候,地區決定的只有付款幣種,支持 Visa,國內銀行發行的 Visa 也可以用。

套餐有 3 種,我們以中國香港地區為例,基本、標準和高級賬戶每個月的定價分別是 63、78 和 93 元港幣,大約是 51 元、63 元 和 75 元,比愛奇藝優酷騰訊的會員要貴不少。

3 種套餐對應不同的許可權,基本款只能同時在線 1 個設備,沒有高清畫質。最貴的版本可以同時在線 4 個設備,可以觀看超高清畫質。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

第一次註冊購買,首月都會得到免費試用,可以隨時取消訂閱。

字幕,以及其它幾個使用 Tips

即便只購買了一個賬號,Netflix 也可以設置出多個子賬號,所以你完全可以和家人朋友共享。子賬號之間互不影響,觀看列表、已經觀看的進度和喜好推薦都不相同。Netflix 還能設置兒童賬戶,只有兒童內容。

看不懂外文不用擔心,如果你在香港或台灣的 IP 地址,所有呈現出來的內容都有官方製作的中文字幕。而且這些字幕面向全球,在其他地區的賬戶下也同樣看得到。

不太方便的是,畫面的清晰度沒有辦法自己調節,你只能在設置中選擇清晰度的上限,具體到播放的時候是根據當下的網路情況自動切換。這也就對代理工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的建議是盡量離線下載觀看。

Netflix 的首頁根據你已經看過和喜歡的內容自動推薦,因此它對長尾和冷門的內容更友好,不像國內的視頻網站,打開首頁大家看到的都是經過挑選的熱門內容。如果你喜歡某些特定領域的內容,比如紀錄片,善用「類似影片」的功能,演算法經過調教後會越來越懂你的口味。

最後,這裡有一份《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準備的 Netflix 「日常刷劇指南」。國外媒體也時常會有總結和新劇推薦,比如影視推薦網站TVguide、《紐約時報》的Watching 欄目。

Netflix 的競爭對手亞馬遜 Prime 也是一個流媒體影視內容庫,至於它和 Netflix 有什麼區別,這裡有篇文章供你參考。

Spotify 不是替代品,它有截然不同的音樂體驗

拒絕與世隔絕,關於數字時代的數據轉移和服務更換,這裡有 10 個建議 | Hack Your Life

經過了幾年時間的版權競爭,中國的音樂流媒體市場已經正版化,再也不必下載 MP3 聽音樂,騰訊、阿里、網易再加上 Apple Music 是目前 4 種主流的流媒體音樂服務。

不過問題在於幾家競爭導致版權分散,盈利壓力下提供服務的公司也會區分會員和非會員,新上專輯要單次購買。當然還有莫名其妙消失的歌曲和歌手。

你不能說 Spotify 是完美的替代,它沒有在中國大陸運營,還要藉助上網工具。

Spotify 體驗上的價值來自歌曲的組織方式,如果你喜歡以歌單的方式聽音樂,會發現 Spotify 歌單水準遠遠超過國內的服務。(沒有開屏廣告也是個優勢)

它的核心邏輯類似於電台,免費用戶可以聽歌,但歌單中的歌曲不能單獨播放,只能隨機,中途穿插廣告。這就好比你在電台聽音樂,電台購買了音樂版權,而此時你也不能自己選擇下一首歌,除非自己付費購買這張專輯。

Spotify 的界面簡潔到幾乎只有聽歌的功能,不像你常看到的音樂應用的首頁填滿了人工編輯的推薦和廣告位。所以 Spotify 大概會在最初使用的時候讓人不太習慣。

拒絕與世隔絕,關於數字時代的數據轉移和服務更換,這裡有 10 個建議 | Hack Your Life

註冊和選擇方案,價格不便宜

和 Netflix 一樣,IP 地址決定了賬戶的付費幣種,也決定看到曲庫的內容。香港地區在粵語歌上有明顯優勢,美區賬號的英文歌曲最全最新。

註冊時可以用 Facebook 或者郵箱登錄,付費方式如果選擇 Visa,需要用一張對應賬號地區發行的信用卡。這點可能限制了很多國內用戶的使用,曲線救國的方法依然是購買 Gift Card 充值。

Spotify 有免費和 Premium 兩種付費方案,前者限制了很多功能,不可以直接播放歌單中的單首曲目,只能整張歌單隨機播放,中途穿插聲音廣告。解析度也限制在最高 160K,作為對比網易雲音樂的免費音樂是 320K。

Premium 的價格有個人和家庭,美區定價分別是 9.99 美元/月和 14.99 美元/月。前者只支持一個賬號,後者最多支持 6 個賬號。另外學生賬號有半價優惠。

每個賬戶都會獲得一個月免費的 Premium 會員,如果沒有填寫支付方式,免費體驗只有 7 天。

註冊和第一次使用需要代理工具幫助上網,之後它可以在不用梯子的情況下正常使用。免費用戶有 15 天的驗證周期,也就是說 15 天內要再掛一次代理工具。

幾個使用技巧

Spotify 對歌曲曲風的劃分非常細緻,「瀏覽」標籤下就有 44 種曲風,點開每一個都對應不同的歌單。很多歌單來自 Spotify 官方,質量要好於國內音樂 app 里的用戶生成內容。

個性化推薦也是 Spotify 的核心技術,Your Daily Mix 功能會結合你之前的收藏和播放歷史,推薦不同風格的音樂,相當於個人電台。但它不是只有一個播放流,而是自動分類出不同的音樂類型,各個子電台有不同的音樂,但全部基於你的喜好。

Spotify 對相對冷門的歌手和新歌更為友好,Discover weekly 每周一會更新新歌,並不是亂推薦而是根據你的曲庫找到適合你口味的內容,Release Radar 每周五會更新 30 首近期發布的新歌。

還有一個跑步模式 Spotify Running,會根據你在跑步時的速率自動匹配對應節奏的歌曲,這個恐怕是國內很多服務比不上的。

Spotify Connect 是一個接力播放的功能,正在使用手機聽音樂,如果切換到電腦或者智能音箱,可以從斷點繼續播放,並且可以用手機操控其它播放器。

更多的使用技巧,這裡還有一份教程。

不過 Spotify 的缺陷也有,總的來說它適合對中文歌曲沒有太多要求的用戶,畢竟它沒有在中國大陸運營,雖然有不少中文歌,但還是不全。

Spotify 對習慣使用網易 QQ 音樂和蝦米的用戶來說也是一次使用習慣的挑戰,比如你在 Spotify 上幾乎找不到歌詞。

使用加密服務,請注意這些細節

拒絕與世隔絕,關於數字時代的數據轉移和服務更換,這裡有 10 個建議 | Hack Your Life

通訊服務是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微信在其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每個月都有 10 億用戶在通過微信傳遞文字、圖片、語音和視頻。

微信用戶發送的語音、文字在傳輸時未經加密,其實這些信息很容易被截獲。

Telegram(iPhone|Android 手機)、WhatsApp(iPhone|Android 手機)和 Signal(iPhone|Android 手機)、Wire(iPhone|Android 手機)這些即時通訊服務,都可以為用戶提供端到端加密(E2EE)技術,並且支持兩大移動系統。

所謂的端到端加密(E2EE)可以提高用戶聊天時的安全性,避免電信供應商、互聯網服務商獲取通訊內容。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這些通訊服務在國內 Android 應用市場上基本都消失了,用戶需要在 Google Play 應用商店去下載。即便是在 iPhone 上,用戶也需要使用科學上網工具,才能順暢使用這些服務。

這些即時通訊服務各有優劣,這和它們背後的公司、過去的安全事件都有關係。Signal 和 WhatsApp 採用相同的加密技術,但一直反對廣告的 WhatsApp(母公司是 Facebook)從去年開始做廣告,也就有動力分析用戶、用戶的數據。

Wire 和 Telegram 都是開源項目,但 Telegram 上的通訊不是默認端到端加密。在 Telegram 上,更安全的是針對 1 對 1 聊天的秘密聊天(Secret Chat)功能,在端到端加密之外,聊天內容必須使用閱後即焚,最長為 1 周時間。

拒絕與世隔絕,關於數字時代的數據轉移和服務更換,這裡有 10 個建議 | Hack Your Life

iPhone 和 Mac 用戶可以使用蘋果的消息(iMessage)服務,同樣支持端到端加密,但安全性只局限於蘋果用戶之間的使用。況且現在 iMessage 數據也被託管到雲上貴州。

這些都是基於 1 對 1 聊天的情況下,群聊的安全性更低一些。甚至像知名的開發者、書籤服務 Pinboard 創始人 Maciej Ceg?owski 直接說,群聊服務都是不安全的。

內容發布平台的話,可以使用 Telegram 推出的博客平台 telegra.ph。這是一個沒有用戶系統的內容發布平台,在國內可以正常打開、使用。

網頁功能簡單,但能確保內容發布者有更高的匿名性和安全。

網頁上只有標題、作者、正文、貼圖和格式這幾個功能。

但由於 telegra.ph 只通過瀏覽器 Cookie 識別用戶,因此在清除 Cookie 後就無法再次編輯,內容會保存在伺服器上。

拒絕與世隔絕,關於數字時代的數據轉移和服務更換,這裡有 10 個建議 | Hack Your Life

對安全性沒有那麼嚴格,可以使用 showtxt.cn。

這是一個公益項目,每次打開一個網站都會出現新的網址,作為新文章發布的地址。

用戶可以選擇給該網址上鎖、選擇分享只讀版本。但缺點在於,用戶在清除了瀏覽器 Cookie 後,仍然可以在上面編輯。

還有郵箱服務。郵箱使用的頻次沒有微信高,但仍然是相對重要的溝通方式。

郵箱上最常用的加密方式是通過 GPG(GNU Privacy Guard,簡稱 GPG)完成。

GPG 這種加密方式由一系列不對稱散列、數據壓縮等演算法組合而成,綁定唯一用戶名或者郵件地址。只有獲取了解碼秘鑰才能翻譯郵件中看似亂碼的信息。

通常,郵件兩端的用戶都有 1 個公鑰和 1 個私鑰,利用收件人的公開秘鑰,可以將信息加密後傳遞給對方,後者再用他的私鑰對其解密。郵件在中間傳遞過程中不會被解密。

斯諾登避開監控、聯繫上《衛報》記者,主要就是通過 GPG 碼編寫加密郵件。

拒絕與世隔絕,關於數字時代的數據轉移和服務更換,這裡有 10 個建議 | Hack Your Life

GPG 的加密、解密過程|圖片來自:lifehacker

給郵件加密,也就是用 GPG 加密軟體為用戶生成 1 對秘鑰,負責文本信息的加密。

在電腦上,GPG 加密軟體在 OpenPGP 官網上都有推薦,Mac 電腦上的GPGTools,Windows 電腦上的GPGWin都可以用,它們負責生產 GPG 加密秘鑰,郵箱仍然可以使用電腦自帶的郵箱客戶端服務,只是多了尋找收件人 GPG 碼和加密的流程。

保險起見,你可以和收件人在電話、微信中確認對方的公鑰地址,以防止有人冒用郵箱地址。

智能手機與電腦上的設置差別不大,可以通過單獨的郵件 app 完成秘鑰的生產、郵件的加密。在智能手機上,iPhone 用戶可以使用 IPGMail(12 元),Android 手機上的R2Mail2都可以使用。

確認你的數據是否被默默上傳,這還挺難的

拒絕與世隔絕,關於數字時代的數據轉移和服務更換,這裡有 10 個建議 | Hack Your Life

在過去,淘寶、Instagram等互聯網服務都被懷疑越過手機許可權限制監聽用戶。用戶稱,這些服務通過麥克風偷取用戶的語音數據,然後據此推薦商品、廣告。依據是,這些商品在他們此前從未談論、搜索過,但談論後很快就出現在推薦中。

類似的懷疑在社交網站上並不少見,新聞網站、知乎、博客平台 Medium 上也都有不少討論,這其實反映了用戶對於隱私安全的極度敏感。

但在技術角度上,這種行為很難實現。淘寶、Instagram 確實有麥克風的許可權,例如 Stories 功能上錄製聲音,淘寶的語音搜索。

在 iPhone 上使用麥克風,需要用戶保持 app 在前台運作,這需要很多運算處理;另外,依照 App Store 的限制,這些 app 使用麥克風時會有明顯提醒,你不會錯過。

而 Google 的 Android 系統對於應用調用麥克風、攝像頭也有了越來越嚴格的限定。

不過,儘可能保護自己的數據,防止被別人截獲通訊信息永遠是個值得討論的話題,下面這些值得注意:

  • 涉及到身份信息都留個心眼。

確保手機號在各種互聯網服務上都是最新的,開啟兩步驗證,不在網頁上付款,這些都是保護自己身份信息的方式之一。

你可以考慮將身份信息分成不同的優先順序,最基本的確保微信、支付寶、銀行賬號不出問題。

1. 和錢有關的。可能是信用卡、網銀、支付寶,也可能是購物網站的密碼。

2. 重要的隱私。私密照片、身份信息、聊天記錄……沒人想讓這些東西落入別人的手裡。

3. 工作和生活積累的成果。從過去拍的照片到熬夜做出的 PPT。

4. 沒那麼重要,但丟了會讓你不爽的東西。這可能是攢了好多年的電影,也可能是花錢配置好的軟體。

  • 管理好手機調用的許可權。

在 iPhone 和 Android 手機上,互聯網服務想要獲取你的信息、手機數據都需要徵得你的同意。在 Android 手機安裝新 app、iPhone 上新裝的 app 申請許可權時,多花點時間確認是否給應用許可權,以及給多少的許可權。

拒絕與世隔絕,關於數字時代的數據轉移和服務更換,這裡有 10 個建議 | Hack Your Life

Android 新的 8.0 系統在安全性上做了更多的事情,app 在後台將無法隨意在後台輪詢地理位置信息,也不能長時間掃描 Wi-Fi 信號。Android 8.0 還設置了安全機制,當手機退回到更老版本的系統時,系統的 Verified Boot 將會阻止手機開機,以防止手機因為舊系統被攻擊。

  • 禁止某些應用自動聯網,比如輸入法。

輸入法的重要之處在於,用戶輸入的各種賬號、密碼都會經過輸入法。輸入法通過分析用戶的打字習慣,提供更多的聯想辭彙,但這實際上不安全。禁止第三方輸入法聯網,其實是犧牲一部分的便利,謀求更安全的服務。

  • 密碼的託管和管理

註冊互聯網服務的賬號、密碼,信用卡信息,需要確保的是最重要的幾個服務的密碼不重複、過於簡單。可以用 1Password(iOS|Android) 和 LastPass(iOS|Android)這 2 種工具幫忙記錄,生成複雜的密碼。

  • 查詢數據是否在未授權的情況下被上傳了,這還有點難。

查詢自己的數據是否在沒有授權的情況下被上傳,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 Android 系統服務內,Google 有一些安全檢查可以用。例如通過 Google 的安全檢查(Security Checkup),知道是否有第三方 app、服務近期使用過你的 Google 服務、部分 Google 服務許可權。

拒絕與世隔絕,關於數字時代的數據轉移和服務更換,這裡有 10 個建議 | Hack Your Life

還有一種側面的方法,查看是否有人移動過你的設備。斯諾登開發了一款 Android 應用 Haven,需要科學上網。它可以通過攝像頭、麥克風和加速器來進行記錄周邊環境,類似於一個監控攝像頭。

拒絕與世隔絕,關於數字時代的數據轉移和服務更換,這裡有 10 個建議 | Hack Your Life

題圖來自:NASA

Instagram 是挺多人不怕麻煩也要用的服務,這裡還有一些小技巧

Instagram(iPhone|Android 手機)可能是國內用戶最常使用的圖片社交服務。

照片、視頻在上傳前的各種編輯工具,社交網路上的時尚、美妝博主的分享相當充分了。

圖片裁剪、邊框、濾鏡等功能像 Google 旗下的 Snapseed(iPhone|Android 手機)、HUJI(iPhone|Android 手機)、美圖秀秀等工具都可以提供。

Instagram 本身也開發了更多的編輯工具:拼圖工具 Layout(iPhone|Android 手機)、可以拍攝循環動圖的 Boomerang(iPhone|Android 手機)、拍攝高速視頻的 Hyperlapse(iPhone)。

像 gif 動圖拍攝工具 ImgPlay(iPhone|Android 手機)、一閃(iPhone|Android 手機)等都可以製作動圖。

但 Instagram 上仍有些小技巧可能是你會忽略的。

在 Instagram 官方說明裡,有比較詳細解釋和說明各種技巧,例如可以長按單個濾鏡進行排序、隱藏,Instagram 還推薦了其他 Instagram 用戶的技術貼,針對不同對象採用不同的拍攝技巧、構圖方式。

拒絕與世隔絕,關於數字時代的數據轉移和服務更換,這裡有 10 個建議 | Hack Your Life

此外,Instagram 也開始支持多個賬號登錄、還有收藏功能。如果看中隱私性,用戶可以將賬號設置為私密賬戶,發布的照片不會對外公布,別人需要關注你才能看到你發布的內容。

受到更多人關注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導出發布在 Instagram 上的照片、視頻?

對於用戶個人來說,一種較為繁瑣的方法是,通過 IFTTT 將 Instagram 賬號和其他服務進行同步。也可以通過 Chrome 瀏覽器登錄網頁版後,右鍵點擊頁面,通過「顯示網頁源代碼」的方式,查找到圖片。

市場上有部分 Instagram 第三方賬號可以幫助保存,但可能會有賬戶安全問題。

訂閱新聞消息的渠道變少了,還有這些可以用

拒絕與世隔絕,關於數字時代的數據轉移和服務更換,這裡有 10 個建議 | Hack Your Life

我們在新聞訂閱上的選擇越來越少,除了新聞媒體的網站和應用無法直接獲取,部分常見的 VPN 工具、RSS 閱讀器 Feedly、Inoreader 以及稍後閱讀服務 Pocket、Instapaper 都從國內的 App Store 和 Android 應用商店上消失了。

目前在 iPhone 上可用、體驗較好的新聞訂閱服務有Reeder 3(iPhone,30 元)、Unread(iPhone)。

Reeder 3 可以將 Feedly 等賬號接入,它會在 app 內給文章內容提供新的排版,也能完成收藏、自動緩存。

拒絕與世隔絕,關於數字時代的數據轉移和服務更換,這裡有 10 個建議 | Hack Your Life

在 Android 手機上,這部分的問題不是太大。Feedly、Pocket 等服務還在。

作為補充的是新聞郵件服務,像大西洋月刊旗下的 Quartz 每天的新聞郵件、同名 app 都是相當不錯的信息來源,Quartz 團隊會從其他新聞網站上摘取新聞,縮略成幾句話。你可以嘗試訂閱。

連接 Facebook、Twitter,通過社交關係推薦文章的 Nuzzel,被不少人看作是一種比新聞郵件、新聞客戶端更有效的信息渠道。Nuzzel 讓你看到你在 Twitter 上關注的人分享的新聞、他們的評論,新聞的排序依據的是分享新聞的好友數。

你可以在 Nuzzel 的官網訂閱朋友的新聞郵件,本質上,這些新聞郵件顯示了朋友關注的新聞,或者是朋友的朋友近期關心的話題。

如果有美區 Apple ID,你可以下載 Nuzzel 官方 app。

拒絕與世隔絕,關於數字時代的數據轉移和服務更換,這裡有 10 個建議 | Hack Your Life

傳統的 RSS 閱讀器,需要用戶個人收集、閱讀大量信息後,再對內容做出評價。其中有大量的內容很可能是重複的,而且用戶只有等到讀完文章才能對內容做出評價。

但 Nuzzel 依靠個人社交網路關係作為內容推薦機制的底層過濾器,這等於是一個巨大的人工篩選機制,幫 Nuzzel 為其他用戶推薦內容。這些內容經過了其他人的閱讀,被認為是值得分享的,這可以讓用戶大幅減少篩選信息所花費的時間、精力。

收聽播客節目,也可以獲取更多資訊、分析評論。Castro(iPhone)、Pocket Casts(Android 手機)都是相當不錯的播客聚合應用,Android 手機也可以嘗試 PlayerFM(Android 手機)。

有相當多的播客推薦列表,例如利器上曾經有人分享過不少 NPR 出品的播客節目,包括解讀科學、人類學等的Hidden Brain、介紹經濟理論的Planet Money等。

題圖來自:pixabay

搜索離開百度,還有挺多選擇

拒絕與世隔絕,關於數字時代的數據轉移和服務更換,這裡有 10 個建議 | Hack Your Life

Google 的隱藏技能

Google 搜索比想像中要便利。

例如比較常用的是方式是「關鍵詞+空格+site:網址」,注意冒號是在英文輸入法下輸入。這種搜索方式可以幫助你在某個特定的網站上查找某個關鍵詞。

這類搜索技巧,知乎上的回答已經提供了很多。更全的部分,你可以在搜索幫助頁面上找到,Google 把相當多的搜索技巧都列在了上面。

這些可能是比較常用的:

在社交網站上搜索特定關鍵詞:@twitter(或 weibo、Facebook)+關鍵詞

搜索完全匹配的結果:給關鍵字詞、短語加上引號,例如搜索摩爾斯電碼第一次演示時的句子「a patient waiter is no loser」。

查詢幾個關鍵詞的搜索結果:關鍵詞+OR+關鍵詞

查詢相關網站:可以在網站地址前加上,例如 related:qdaily.com

另外,打開 Google 搜索頁面後,你可以通過右下角的「設置」找到高級搜索,設置一系列的過濾機制,將搜索範圍儘可能地縮小。

拒絕與世隔絕,關於數字時代的數據轉移和服務更換,這裡有 10 個建議 | Hack Your Life

除了 Google 搜索外,有一系列的網站可以提供更多垂直行業的搜索,效率要比 Google 更高。科技新聞網站 The Next Web和《流行科技(Popular Science)》 雜誌等整理過相當多的垂直搜索網站,可以用於搜索論壇、音樂、PPT 等資料。

像老牌的 WolframAlpha,可以搜索到偏重於科學知識、媒體資料,也可以完成部分的數據初步計算。

iSeek可以根據某個話題、問題整理出一份知識框架。

Internet Archive可以查找掛掉的網站頁面、以往的歷史資料等。

DuckDuckGo,注重隱私、不保存用戶搜索記錄,也需要科學上網。

LinkedIn,職業社交網站。

......

值得一提的是,Google 地圖的網頁版是可以正常使用的,但 Google 地圖 app 暫時還無法在國內使用。

智能手機上的各種 app 內置了搜索引擎,可以完成大部分的搜索服務,例如餐飲、地圖、酒店、機票等,但仍然有部分資料可以通過上述的搜索引擎更快速地完成。

用好 Google 學術,打破文獻資料的限制

中國的互聯網環境下受到限制還有學術文獻。Google 學術是一個免費搜索學術文章的搜索引擎,但它也隨著 Google 退出中國,至今未歸。

Google 學術覆蓋到大部分學術期刊,它讓文獻相互連接起來,報告的摘要和引用內容、作者的其他著作、文獻被引用的情況……都可以從 Google 學術中找到答案。

需要說明的是 Google 學術只是一個檢索工具,不提供文章的免費下載。多數情況下鏈接導向期刊的官方網站,你需要合法購買。

當然我們還是提倡正版的書籍和文獻下載,頗具爭議的 Sci-Hub 就不在推薦之列了。這個網站由一名 1988 年出生的哈薩克女孩創辦,她最初的目的是拆掉學術網站的付費牆,降低科研人員的文獻費用。網站由大量志願者貢獻出從其他平台合法下載的論文,再分享給其他人。因為涉嫌侵權 Sci-Hub 不斷被封,飽受爭議。

拒絕與世隔絕,關於數字時代的數據轉移和服務更換,這裡有 10 個建議 | Hack Your Life

Google 學術的核心依然是搜索,你不僅能用文章名稱或作者作為搜索關鍵詞,只知道期刊的名字、作者的名字都能搜索,網站左邊的搜索工具也針對學術有更多的限定條件,比如限定時間範圍、按照發表日期排序等等。

高級搜索提供了更多精確搜索的能力,Google 搜索中的邏輯符號 」"、、OR、 AND 在這裡同樣適用。針對學術,如果適用 author 這個字元,還能定位到某個作者的文章,intitle 用於限定標題的關鍵字。各種字元能組合出不同的篩選條件。

這裡有一份來自知乎用戶 alexiangli 的教程,可以適當參考。

截屏對於保存信息越來越重要,有些輔助工具

拒絕與世隔絕,關於數字時代的數據轉移和服務更換,這裡有 10 個建議 | Hack Your Life

互聯網上的信息在幾秒鐘的時間就可以從出現到消失。上一秒還能看到的文字、圖片、視頻、用戶評論,下一秒這些可能都不復存在。

截圖是保存這些信息最快的方式。

簡單的截圖、添加文字和符號,框選重點,這些你都可以用智能手機自帶的截圖功能+微信完成。

iPhone 的截圖功能在 iOS 11 後被提升了,用戶可以做標註、圈畫等操作。即便缺少像圖片裁剪這樣的功能,微信內的圖片編輯也可以彌補一些。在發送圖片時,勾選、點擊預覽就可以進行圖片編輯。

拒絕與世隔絕,關於數字時代的數據轉移和服務更換,這裡有 10 個建議 | Hack Your Life

大部分 Android 手機系統的截圖功能要更好一些,裁剪、標註、長截圖等不少手機都自帶了。

至於更複雜的,你可以通過其他 app 來完成。例如長截圖,或者是多張截圖拼接,Trailor(iPhone)、Picsew(iPhone)、PPIICC(Android 手機)、觸摸屏幕截圖(Android 手機)都可以完成。

稍後閱讀服務里,iPhone 上還有 Liner(iPhone|Web)可以使用,它可以將文章保存到 Liner 內,也可以對文字進行高亮標記,然後分享給別人。

拒絕與世隔絕,關於數字時代的數據轉移和服務更換,這裡有 10 個建議 | Hack Your Life

另一方面,個人的數字資產在今天仍然很容易被信息平台刪除、或者丟失。像微博、豆瓣、微信上的數據,可以相應地通過一些服務導出數據。

微博可以用言己(iPhone),更複雜一點的方法可以通過逐條@我的印象筆記,或是用 IFTTT 連接微博和一個筆記工具(例如 Evernote、OneNote 等),通過監測新微博的發布對微博內容進行保存。

微信可以通過同步助手導出 iPhone 上的微信資料,Android 手機可以通過微信語音導出等工具來完成語音、文字等信息的導出。

豆瓣用戶有些方法可以參考,主要是通過 PC 瀏覽器擴展、Evernote 等工具,幫助用戶導出書影音、個人廣播等數據。

例如這篇日記介紹的 DownThemAll 這款 Firefox 擴展可以導出大部分豆瓣數據;還有這篇日記介紹了一種用 Evernote 導出豆瓣日記的方法。還有一個叫豆瓣數據導出的網站後續可能可用。

題圖來自:pixabay

出境旅行,能用的就更多了

拒絕與世隔絕,關於數字時代的數據轉移和服務更換,這裡有 10 個建議 | Hack Your Life

你可以在中國方便的使用諸多互聯網服務,從點外賣、移動支付到打車,雖然說類似大眾點評、滴滴出行都在海外開展業務,但相同的密度和質量的服務可能在出境後並不奏效。

如果你有出國的需求,可以多試試本地服務,它們往往更了解本地市場。

Uber 國際版。Uber 中國被滴滴出行吞併後,Uber 推出了一個新的中文版 Uber 應用,不能在大陸使用,但可以在海外 Uber 運營的地方用來打車。

如果要去東南亞,當地公司 Grab 的應用也可以打車,支持計程車,也可以綁定支付寶作為付款方式。因為是在本土運營,它在司機和價格方面更有優勢

Yelp。美國的大眾點評,在歐美國家有較好的覆蓋,用來查找餐廳、查看餐廳評分、人均價格的利器。Yelp 官網也定期分享一些更新的進展和使用小技巧。比如 Yelp 每周會有當地的周報,告訴你有哪些新鮮的地方上榜,還有專門的「新增商家」欄目。

如果你去日本,tabelog是日本版的大眾點評,對各個城市的了解要比大眾點評海外版好很多,支持中文。

TripAdvisor。這是一個更適合查看景點和當地資訊的應用,特別是酒店評分,可以看到全球各地入住者的評價,相對來說比較客觀。

Google Trips。Google 推出的行程管理應用,特點在於它充分利用了 Google 本身的資源和信息優勢,通過自動抓取你通過Gmail 郵箱訂閱的酒店、飛機、火車等信息,自動分類,為你自動生成推薦的行程;此外,它會根據其他旅行者的歷史記錄,為你智能推薦值得一去的景點、餐廳等。

我們做了一個壁紙應用,給你的手機加點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下載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歡迎來到霍格沃茨,哈利·波特首款 RPG 手游發預告片
記得《萬物理論》和《降臨》的配樂嗎?它們背後的大師去世了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