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和大海生活的人

和大海生活的人

順著臉邊的輪廓,有一道海岸線。海水浸泡的部分是黑色,離開海水的部分白一點。

大海在孟德輝臉上留下印記,讓同行們一眼就能認出,他是碰海的人。

孟德輝臉上的「海岸線」。 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於亞妮 圖

在大連、丹東等遼東地區,人們俗稱孟德輝們為「海碰子」,簡稱「碰子」。那些懶洋洋地宅在礁石上的海鮮,如海參、鮑魚、海螺等,都是靠海碰子一個個撿到人們的餐桌上。

1983年,作家鄧剛創作了小說《迷人的海》,讓很多人知道了這群「將生命拋進浪濤里碰大運」的人。

和今天不同,鄧剛筆下的海碰子,不藉助任何供養設備,全憑一口氣潛入海底。

「他像一個醬褐色的海參,慢慢地爬著,從冷如冰窖的海水裡,爬向暖和和的岸。」

「他的身後,拖著一個沉重的網包。魚叉和魚刀噹噹啷啷地撞擊著地上的石蛋子;裡面肥大的,肉乎乎的海參,還有貝殼上閃著七色光彩的鮑魚、光滑似玉的大海螺。」

「它們離開海就是死,他爬向岸就是生,顯然,他戰勝了它們,獲得了勝利。」

海碰子浮在人工養殖區撿海參。

今日的海碰子攜帶氧氣設備下海。有人背著氧氣瓶,或者由氣泵船靠拖管供氧潛入海底,有人帶著旱咬(連通到水面的換氣管)轉戰人工養殖區。

11月中旬,正是捕參的極佳時期。海參既冬眠也夏眠,捕參分春秋兩季,4月下旬至5月底、10月下旬至11月底。

陳志斌、張濤和其他幾個同伴分別從丹東鳳城、吉林等地匯聚到大連高陽,每年的捕參季,他們都搭夥來這裡的海參養殖區賺錢,其餘時間有人做農活,有人養蠶,有人做小買賣。

2017年11月11日早上7點多,高陽室外氣溫只有八九度。一群看起來身材魁梧的壯漢出現在海參養殖區。陳志斌和同伴們穿著只露臉的橡膠質潛水服,潛水服里裹著厚厚的棉衣棉褲。如果他們脫掉潛水服,人們或許還會看到一副奇妙景象。

為了保暖,這些以搏命營生的漢子,頭上圍著艷麗的頭巾,款式雷同集市上拐著筐賣雞蛋的俊俏媳婦兒。陳志斌不好意思地笑笑,「也買不到其他款式的了,都是這樣的」。

海碰子在水下用來裝海參的網兜。

借著光,他看見海底的高山,有深坑、石頭、泥土、沙子。他看見章魚,用手電筒一照,章魚會迅速蜷縮成一個小球,更奇妙的是,章魚在一瞬間變色。「刷那一下子,像過電的感覺」,從淡青色變成紫黑色。

他看到扇貝在海底一張一合。燈光照過去時,扇貝的毛邊會反光,就像它自身可以發光一樣。

趙萬里常遇到魚群。海碰子捉魚,魚群總是躲開他們。但是有一次,他看見一塊礁石上有一堆魚卵,當他出現的時候,一條大概兩斤重的黃魚用頭直接沖他撞來,「像母親保護孩子一樣」。

他還遇到過一條桔紅色的加吉魚。趙萬里剛拿起魚鉤準備抓魚,在兩平米的光線里,他看到後面又游過來一條。趙萬里停住手裡的魚鉤,看著這一對加吉魚慢慢遊走。

礁石是鮑魚、海參、海膽的家。時間常了,趙萬里下水只衝著礁石去,尤其是骷髏特別多的礁石,就像一個寶庫。他也感慨現在寶庫里的常駐民越來越少了。最初一個人每天可以捕兩三千斤海參,現在能捕到二三十斤就不錯了。

礁石縫裡的海參。

海,迷人又令人畏懼。19歲的趙萬里第一次下水作業就遇到了危險。他沒有學過潛水,第一次穿潛水衣、帶著40多斤的腰鉛沉到20多米深,在水下工作了40多分鐘後,發現沒法浮出水面。

浮出水面需要船上拉氧氣管的人收管,同時需要海碰子給潛水衣充氣加大浮力,趙萬里不會給衣服充氣。

在20多米深的海底,他只聽得到船咚咚咚咚的聲音,身上150多米的氧氣管是與船上唯一的聯繫方式,抖一次、抖兩次都傳遞特定的信息。

趙萬里當時很害怕,拚命拽拉氧氣管,反覆無規律的拽拉讓船上看氧氣管的人不敢輕舉妄動。他開始拽著氧氣管一點點往上爬,水中的壓力讓他感覺身上被夾緊,脖子像被掐住,七八分鐘後,他終於爬出了水面。

回到船上,他脫了潛水服,坐著後怕。那一天他賺了1800塊錢,他拿著全部的錢去買了個彩屏手機,一分沒剩。

錢賺得容易,花得也容易。那時的趙萬里從沒想過要攢錢,他覺得這個活兒這麼危險,不知哪天自己就沒了。他起初也沒敢告訴家人自己做了海碰子。

一干就是18年。如今,趙萬里有了老婆孩子,每次聽說認識的碰子出事了,他也會動不幹的念頭。但是沒什麼技術,又沒學歷,如果找個工作,一個月即便開個8000塊錢,他也覺得太少了。海碰子不受拘束,賺錢也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秋的恬人 的精彩文章:

最近幾日地球均收到宇宙強烈的電磁波信號,外星人要來了嗎?

TAG:秋的恬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