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姑娘年輕時都有被物質擊垮的瞬間 | 心理解讀
閨蜜的女兒在16歲那年,突然變成了一個超級物質女孩。每天都要收到網購包裹三五個,板鞋有二十七雙,頭髮一周不去理髮店捯飭一次,就魂不守舍。閨蜜家雖然不是巨富,但任女兒胡亂花錢也基本不是問題。「我是擔心她成為一個物質主義者,荒蕪了心靈與自我的成長」,閨蜜憂心忡忡地找我喝下午茶。年輕時的她約我喝茶多半是和男朋友,後來是老公吵架,現在主要是搞不掂女兒。唉,人生就是不斷和層出不窮的新問題,死磕的過程。
她的憂慮,讓我回憶起年輕時被物質摧垮的一次經歷。19歲那年,我大學二年級,全班同學到南京湯山進行為期一個月的構造地質實習。實習結束後和最要好的女同學去了趟上海,那是1987年的十月。上海,當年中國幾乎唯一繁華大都市,這是我們第一次去,一共帶了四百元的巨款。十里洋場到處都是琳琅滿目的漂亮物件,讓兩個十九歲的少女眩暈到窒息,半天之內購置了大衣、鞋子、裙子。穿上新衣裙在外灘歡快遊盪,那是關於19歲最快樂的記憶了。你看,消費多讓人心花怒放。我們倆幾乎同時發現,髮型暴露了我們是中西部的鄉下丫頭。
上海人眼裡,外地人都是鄉巴佬了。錢包里還有50元,這可是當年兩個月的開銷。我倆財大氣粗地進了一家明亮洋氣的美髮店,要頂一個上海時髦頭回學校。店小二用眼角餘光掃視我們,不冷不熱地拿出髮型書和價目單,燙一個中長發要35元。瞬間難堪之後,我們倆決定既然進來了,就不能在小二藐視的目光中落荒而逃。
在後來我的消費研究生涯中,消費與認同理論讓我懂了,為什麼奢侈品店店員越冷漠,消費者越買帳。店員的冷漠啟動了社會認同危機,讓消費者產生恐慌與緊張,要消除這種緊張,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購買。當然,還有高端的抵禦方法,這是一個哲學問題,以後再聊。
劇情的亮點在後面,兩個鄉下丫頭,完全不知道做個頭髮要三小時,11點進的理髮店,熬到中午1點已經是飢腸滾滾,理髮店配套經營西點、咖啡、還有冰激凌,華麗麗地擺放在一隅。口袋裡只有15元錢,萬萬不能再購買等於兩碗牛肉麵價格的一小片蛋糕了。就在最狼狽的時候,一位氣宇軒昂的上海小開陪同一摩登女郎驚艷出場。她的服飾及其講究、妝容非常精緻,那氣場用今天的修辭表達就是——高貴冷艷女王范。已經頂著非常完美的髮型,她居然是來燙髮的。那小開用今天的話來說,多金還暖男。那「高富帥暖」一會遞一個冰激凌、一會一杯咖啡配一塊曲奇,殷勤地伺候著。看得我眼都直了,強忍著委屈的眼淚。呵呵,知道什麼叫社會性比較了吧,知道羨慕嫉妒恨的情感,如何通過社會性比較被建構出來了吧。
那刻,我立志要找一個有錢的男人,才不要什麼旋轉木馬,我要讓他帶我歷盡世間繁華。這就是我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被物質和金錢擊垮。那年,我十九歲。
二十六年過去了,我們已經從物質匱乏飛速發展到物質極其豐裕。然,少年人的苦惱依然是消費的無法饜足。為什麼?因為少年脆弱的自我!更因為消費、尤其是品牌消費那麼極具表意自我的功能。
自我是需要一生去建立的,不過青年時期人人都要遭遇一次嚴重的自我同一性危機。少年維特為什麼要自殺,不是因為愛情,是因為失戀摧毀了自我。處於自我分裂狀態的少年,急需找尋粘連自我碎片的膠水。自我是什麼?心理學認為由四個部分組成、自信、自尊、自我效能和自我形象。其中自我形象最易於建立。你知道的,通過一年刺股懸樑般自虐的努力,方能獲得學習成功,進而提升自信與自尊,這有多難。人人都想偷懶、圖省事,而自我的捷徑就是通過角色扮演進行自我形象的打造。我們都知道藉助給力的道具和化腐朽為神奇的化妝術,完全可以彌補演技的不足。於是,消費,尤其是有利於自我形象建立的消費品類,就成為少年熱衷購買的商品。他們不是在消費商品的使用功能,他們在通過品牌找尋淺層的自我表徵。
於是,喝可樂不是因為渴,而是渴望;不懂用心去愛,就跟著廣告去戀愛:愛她就送她什麼?看穿越劇買粉色蘋果6s Plus,就做了一回白富美。
青少年市場最精準的定位,就是幫助他們重塑自我。如同奢侈品是幫助中國土豪找尋社會地位。
少年關於自我的想像是什麼,成為英雄,Superstar,又叫牛B。什麼叫牛B?阿迪達斯說:Impossible is nothing;耐克說:Just do it。
人窮其一生都在尋找自我,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在今天成為「我買故我在」。
鄭也夫教授說,人類將進入後物質主義時代。他獨闢蹊徑從消費的角度入手,完整而富有邏輯地對消費機制、心理進行了分析,提出未來社會人們新的生活方式:物質炫耀已走到盡頭,人類可以用遊戲代替「無休止的過度消費」,讓人在「遊戲」中實現自我。
文/朱虹
※為什麼越來越多女人主動提出離婚 | 心理學解讀
※心測 | 選漢字,精準測出你目前最糾結的心病是什麼
TAG:暖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