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河:閃開,《易經》不是給你們算命的書
《易經》這一部書,在儒家典籍中比《詩經》還要古老。
這一部書不是某一個人作的,也不是很短的某一個歷史階段完成的,這個書是經過相當長時間的歷史積累,被後人歸納起來了的,有些人管它叫算命,換個說法又叫預測。它在《詩經》以前就形成了,那麼最早最早的《易經》是什麼樣子的呢?
最早的《易經》就是裡面的經文,《易經》這部書經文只佔了很少部分,絕大部分是後人在經文上面加以解釋、發揮的東西,那麼這些東西就有據說是周公家的、孔夫子家的。《易經》經文本身是少數,附到上面的解釋說明倒還是多數,後來越附越多。越附越多以後,《易經》就越趨於迷信,越違反科學了,糟粕也就越來越多了。
到今天,《易經》已經泛濫成職業化的算命了,但這絕不是《易經》經文本來的面貌。
流沙河,攝影:方正
《易經》的經文涉及社會變化、人生變化的見微知著,就是看見一點小的改變就可以推斷會發生什麼事情,但是這樣的推斷是根據社會經驗和人生經驗,並不是純粹的預測。一個社會的變化可以推斷的,比如這個社會是某種狀態,哪兒不合理,就能夠推測它以後的演變;一個人的變化也是可以推斷的,比如這個人是某種性格、某種作風,就能夠推斷他的命運。但是這個和算命不同。
那麼我來講這個《易經》,絕不參合現在很流行的所謂預測學,因為我是讀書人,我只講儒家的典籍、經典。那麼《易經》,我就只講經文,這種經文就叫「周易古經」,就是最古的《易經》的經文,在整個《易經》中間只佔少數部分,但它是最早形成的,就是這個!
這些東西看來並無神秘主義,也沒有迷信,完全是描述了某一個狀態,然後去推斷,這樣發展下去,會發生凶或吉,好或差,有沒有危險……這是我們可以觀察到的,不涉及迷信,也不是算命。
舉個例子來說:商朝紂王的時候,有一次紂王下了個命令,讓把象牙給他做成餐具。他的叔父箕子聽說了就嘆息,說紂王有了象牙的餐具以後,一定就會大吃大喝,大吃大喝必然會喝很多酒,喝了酒自然會誤很多事,推斷出他這樣做將來要導致亡國。
這就叫見微,看到的只是一小點,象牙餐具;知著,知道將來會發生什麼大事,這種我們是憑人生經驗來的。
周易古經絕大部分都是這樣來的,人生經驗積累起的。那麼後來為什麼弄得那麼複雜了呢?
周民族從中亞、西亞那邊搬過來的一種八卦,用來計數的。八卦究竟是誰造的不知道,中國古代的伏羲神話不能夠作為依據的,究竟怎樣來的都不知道。但可以斷定:第一,不是數目制,數目制十進位就應該有十,八卦只有八。第二,也不是文字,八卦是一種符號,這種符號估計最初就是一種象徵性的符號。
流沙河先生手繪八卦
大概周民族把八卦拿來發展了,從兩個符號發展到四個,再發展到八個,就是八個符號,又用八個符號來自乘,8×8就64,就等於平方了,這個符號就越發複雜了。後來周民族又把這些八卦的符號拿去附到周易古經的經文上面,這樣就變成了《易經》。
進入周朝後又據說有周公,再後來又有孔子,在裡面加了很多注釋。這樣《易經》經文上面的負擔越來越多,後來又加了文言,《易經》每一卦中間都有一段文言,還有彖辭,彖辭就是解說經文,拿來發揮重複經文的。
到了漢代,就把八卦的數理推演再加到後面,這樣到了後來《易經》的內容就非常龐雜了,但後來加的幾乎沒有積極意義,把《易經》純粹弄成算命的了,所以從前很多讀書人對《易經》都保持某種距離。而從漢代起就已經形成了一大幫勢力,專門傳播《易經》,由於那個時候統治者和民間也很迷信,所以他們弄得就很紅。
現在我要講的:八卦的東西全部給我抬走,我只講經文。八卦中間怎樣變,漢代以後加進去的五行,再加到後面測字、算命。算八字,就是生辰的年月日時這四個因素,年用干支兩個字表示,月也用干支兩個字,日也有用干支兩個字,時也用干支兩個字,就八個字了,所以叫算八字。立四柱,把你的年月日時立到這兒,就能夠把命運給你算出來。天哪!地球上每一秒鐘要出生好多人?同年月日時出生的那麼多人,按照他們標榜的《易經》的演算法這些人的命運就都一樣的了。這可能嗎?
反正我就不講這個,八卦給我全部排開,算命的給我全部排開,不來!然後是附到《易經》上面的,什麼文言、彖辭這些,因為不是經文本身,全部給我刨開!我只講經文!
《易經》六十四卦,每一卦後面至少有七八條經文,每一卦後面首先根據卦象底下有一條叫卦辭,後面還有七八條,叫爻辭。這個「爻」,我們讀書的時候讀的古音叫「xiáo」,現在讀爻(yiāo),兩個叉叉,爻辭。這六十四卦,每一卦的卦辭和爻辭才是周易的經文。
那麼,這六十四卦你又不能夠省。之前我講《詩經》,當然我只是從《詩經》前面的《國風》中間選了一些來點醒,那只是很小一個部分,但這個《易經》就不行,不能夠只選多少卦來講,人家會說是不是其他的你講不下來,你就在那兒講輕鬆的。
《易經》的經文中間是很有趣的,我發覺《易經》的全部是從民間來的,不是某一個士大夫、知識分子做的。
民間的有些人把經文,最早是當成口訣那樣念的。為什麼要把它當成口訣,有時候還有韻,是便於講解,便於記憶,便於記憶他口頭就可以說。經文幾乎是來自生活,包括社會生活和勞動生活,全部是日常經驗,這不是某一個士大夫、知識分子寫得出來的。它不像詩,詩中間有優美的詞句,它不是優美,它純粹就是土得掉渣的——從人生總結的某些經驗,社會演變,人類習俗,某些模式,都是非常之現實的。
這些東西記錄下來就是經文,我要講的就是這個部分,就是《易經》這部書最早的形態,就是這樣的。儒家之所以要把它弄成典籍,它的價值就在這兒,它是歸納我們的人生經驗,類似後來明清兩代的《增廣賢文》那樣的,但它是在歷史上出現得最早的。所以《易經》有它的價值,它的價值是認識社會,認識人性,認識生活,而不是算命。
只有這樣講,我才覺得對得起古聖先賢,也符合今天的科學。
我不傳播任何迷信,像他們職業算命的那些,我看不起那些。我是儒生,儒家的一個讀書人,我發揮典籍的意義,大概就是這樣講。【號外】
「易經破迷」是流沙河先生解讀《易經》的系列講座,是續「詩經點醒」之後跟騰訊·大家的又一次合作。
這是流沙河先生第一次對《易經》六十四卦做全面解讀,對每一卦的卦辭和爻辭都有自己獨到的觀點。講解傳統文化,傳承典籍價值,破除易經迷信,這是流沙河先生講解《易經》的本意。
本系列講座,預計16講,每月一講,本月底將在成都麓客學社開講。具體講座信息,敬請關注騰訊·大家(微信公眾號ipress)的信息發布。
TAG: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