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旅行法》的玄機
中國的崛起和強大難以阻擋。
孤立和遏制中國不是上策,
而與中國保持接觸才符合美國的長遠利益。
(資料圖)特朗普。攝影
/本刊記者 廖攀
《台灣旅行法》的玄機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
/
孫文曄
本文首發於總第845期《中國新聞周刊》
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的《台灣旅行法》(簡稱台旅法),在當地時間3月16日開始「生效」。
1979年美台斷交,美國就對台灣官員有了「五黑」限制:禁止台灣正副「總統」「行政院長」「外交部長」與「國防部長」等五官銜的政治人物來華盛頓訪問。而《台旅法》則允許台灣高階官員在「受尊敬的條件」下來到美國,與包括美國國防部、國務院的高官會見。
與過往維繫美台關係的《台灣關係法》不同,美台各級官員在互訪同時,將能在「國防」與「外交」等政治議題上直接討論,不再設限。而在此前,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去年12月12日簽署《國防授權法》,明文可以考慮美台軍艦互訪與停泊的可能性。
一個備受關注的細節是:按照美國立法程序,如果總統既不簽署,也不否決,則法案在國會10個工作日之後自動生效。在這種情況下,特朗普特地在簽署5個法案時,包含了這個法案。
雖然是打包過關,但這畢竟也是一種主動表態。
《台旅法》最早於2016年提出,但是在奧巴馬政府時期,這項法案在國會並沒被通過。分析認為,此次得以通過,反映了美國政界對華鷹派力量的再次回歸壯大,隨之而來的則是鷹派戰略思維的強勢推動。
隨著《台旅法》生效,高雄市長陳菊就迫不及待地在3月18日抵達紐約,開啟訪美行程。由於此前陳菊被傳將接任台當局「總統府」秘書長一職,此次訪美的規格引發各界關注。媒體報道,陳菊在華府期間將獲美國特殊待遇,安排與國安會亞洲事務資深主任博明、國防部亞太事務助理部長薛瑞福等資深官員見面。
在過去多年,美國官方對美台高層交往還比較有約束,台灣最高領導人只有李登輝曾於1995年以「私人名義」訪美過。
現在人們關心的是,在《台旅法》下,美國防長、國務卿之類的高官是否會去台北,台灣領導人會不會到華盛頓? 「特蔡會」的可能性有多少?
一般認為,5月要在台灣舉行的「台美國防工業合作會議論壇」,以及6月美國在台協會(AIT)新館開幕,究竟會有哪些台美高官實質互訪將是觀察指標。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在3月11日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堅決反對」。
陸慷同時說明,這項議題違反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干涉中國內政。
《環球時報》批評:「一旦落實,將幫助大陸下決心解決台灣問題。」這是個「摧毀台灣法」。對於特朗普「親自簽署」,蔡英文則通過「推特」公開表達了「感謝」,綠營內也是一片歡呼。
不過,BBC評論認為,特朗普將台灣作為中美關係的籌碼,這不是給「蔡政府」「幫忙」而是在「幫倒忙」。因為,
台灣不僅擺脫不了「棋子」的角色,反而「工具」的特徵更加明顯。
大陸最近宣布實施31項對台的惠民政策,強調台灣百姓獲得「國民待遇」。
民調顯示,該政策對台灣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同時也對「蔡政府」產生了很大的「殺傷力」。在外部空間「壓力山大」和台灣內部民意持續發酵的雙重作用下,《台旅法》的出現只會加劇這種態勢,或許將會對民進黨政府帶來致命的打擊。
親綠的台灣民意基金會19日公布最新民調,不贊同蔡英文領導方式的民眾比贊同的人多約14個百分點。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認為,這意味著蔡英文的執政困境已經顯著形成。
不容忘記的是,1995年李登輝訪問美國,最終演變成1996年台海危機。中方的回擊措施大大地震動了美國,促使美國國內關於對華政策的大辯論進入高潮。
辯論的結果是,美兩黨主流派形成一個基本共識:中國的崛起和強大難以阻擋。孤立和遏制中國不是上策,而與中國保持接觸才符合美國的長遠利益。
值班編輯:王季璐 嚴雨程
▼
推薦閱讀
中央緣何進行此輪「近40年來最有遠見和魄力」的機構改革?
機構改革方案解讀:一場前所未有的整合
經濟大省山東為何要「自曝家醜」?
※今年全國兩會要辦不少大事,這些重點你一定要關注!
※中國人有多會吃?茯苓花雕豬
TAG:中國新聞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