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墨法 宣紙和房子

墨法 宣紙和房子

在墨池裡上課,每次課前學員們都會提問對書法上一些比較困惑的問題,有的問題具有針對性,有的問題似乎很幼稚,但對剛涉及書法時間短的人來說,幼稚的問題也許還真是他們目前的困惑。儘管每次提問的問題稀里古怪甚至幼稚可笑,但想想當初自己開始學書法時不是也挺幼稚嗎,哈哈!所以我還是堅持不會讓書友們帶著問題聽不到回答而失望。這不,問題又來了……

第一個問題:懷素和黃庭堅能不能結合?如果用懷素的筆法、黃庭堅的字法和章法可以不可以?

答:我們講懷素是以篆籀筆法為主,他的筆法和黃庭堅的筆法同出一爐,黃庭堅其實就是學的懷素,只不過黃庭堅在寫草書的時候,行筆上跟懷素有點不一樣,懷素相應的在書寫的速度上要快些。因為我們都知道懷素在寫草書時從自敘帖裡面可以看出來,他是酒後狂舞,有一句: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里。一揮而就,那個行筆的速度就像暴風驟雨般。那麼黃庭堅,他注重的是草書線條的中段,行筆比較緩慢,有一波三折。所以說,雖然他們的筆法都是一樣,但是他們的行筆速度有快慢,用筆的提按上還是有差別的。

懷素《自敘帖》

黃庭堅《李白憶舊遊》

那麼把懷素的筆法和黃庭堅的字法及章法結合書寫行不行?我認為應該是可以,但是用懷素的筆法,結合黃庭堅的字法和章法,可能線條上面會有點單薄,不過可以作為一種嘗試。

第二個問題:行書和小楷創作中是否可以用古體中的簡體?

答:凡是古代的字,我們現在看起來是繁體字,其實有的字在古代已經有了繁體簡化了,比如說這個萬字,在古代就有萬這個簡寫,比如像發、里等字,有時用法不同,意思也不一樣,這點要注意。在創作過程當中,你用古代的簡寫是可以的。那麼小楷可不可以插入少量的行草書?我們看現在的展覽作品中小楷很多都有行草書加在裡面,但行草書都使用了楷法,感覺上很統一。

王羲之《喪亂帖》

那麼國展當中行書、草書分開評選,就是行書展和草書展了, 行書當中摻了多少草書比例為宜?這個問題問我好像問錯人了,我不是國展評委,也不了解中書協他們的評判標準。而且寫字的過程當中,有書寫者的個人的性情溶入,行書當中寫到激情飛揚的時候,插寫草書在裡面,誰知道能插多少字呢,應該說這個不能用按多少比例來規定。總體來說,如果行書展作品的話,裡面草書的成分還是少加一點為好,如果是草書展,那麼行書的成分少一點為宜,這個至於占的比例多少,要看個人,應該來講這個比例,不會作為這個評判國展的標準。

王羲之《何如帖》

第三個問題:創作中轉折,用圓轉還是方折,有沒有規律?怎麼樣的運用?

答:這個問題,筆法十講中有所涉及,我認為應該有一定的規律,每個人他在書寫的過程當中,都有自己處理字法筆法的習慣,如果說這個字,用了方折,為了變化,會在寫下一個字轉折時用圓折,如果還是用方折的話,可能會顯得重複單調。那麼在一個字當中,如果有多個轉折,那麼有的地方可以用圓折,有的地方可以用方折,一切為了變化,那就在於個人對書法的理解,而不是按教條的規律。

另外,有一個同學提出來就是關於寫二王時,感覺不出字中存有墨色的變化,不像顏真卿寫的祭侄稿,有那種墨色的變化,什麼原因?

那麼這個問題,要從紙和從墨上面來講,還要從書寫者當時的情緒等方面考慮。

先從紙上說,關於紙張,在唐代以前用的紙,跟我們現在的字是不一樣,那時紙張,比較光滑,不吸墨,所以寫出來,就像我們現在用的那種列印紙一樣,只見筆鋒,看不到墨色。還因為古人用的墨都是磨的,所以只能看清楚這種磨的墨的那種筆路的變化,看不出有濃淡的變化。東晉末年到唐朝初年,流行一種麻做的硬黃紙,因為麻的纖維比較長,能將紙做的更大。這種紙比較厚,做好之後用蠟來染。寫字的時候不透墨,毛筆纖毫畢現。

現存的唐摹本王羲之書法,都是用這種紙摹出來的。

晉唐還有楮皮紙、繭紙、苔紙等,都是比較厚,很硬的紙。較厚、很硬,這點很重要,並不是他們做不出薄的紙來,這和當時的書寫環境有很大的關係,直接影響到書法的筆法。

宋元時期造紙技術更加成熟,可以說是登峰造極。以前名紙,無不仿造,尤以澄心堂紙為最佳,宋代的許多著名書畫家多用此紙。除此之外,張有自造紙也很有名。至於箋紙、皮紙、各色箋紙和藏經紙更是名目繁多,不可屈數。元代造紙中之特異者,有白鹿紙、黃麻紙、鉛山紙、常山紙、英山紙、觀音紙、清江紙、上虞紙,箋紙則有彩色粉箋、蠟箋、黃箋、花箋、羅紋箋等。

我們現在常見的宣紙出現得比較晚,出現在明清之際。

在明朝以前,老百姓的房子怎麼建有嚴格的規定,當時的房屋非常矮小。直至明朝中晚期,這條王法才被廢除,這時一些有錢人蓋起了大房子,有了大房子之後,牆壁上總得掛點東西啊,於是條屏的書法作品、繪畫作品才興起。

這時候出現高堂大字以後,安徽出現了宣紙,宣紙是青檀皮做的,宣紙的纖維能達到十一公分這麼長,以前用桑皮做的紙,纖維短,紙做的很小。懷素《自敘》是三十多條紙接起來的。

到了明代,出現了安徽涇縣的,可以用青檀皮做的紙,紙就可以很大,因為纖維長。纖維中間很稀鬆,空間容量大,下筆能夠見濃淡出來。

王鐸《草書詩卷》

後來八大山人等人才開始整寫意山水畫。

以前是整不了的,紙上的墨很不容易暈開,現在看宋元時候的山水畫,都是以皴為主,很少有染。

紙有古紙和今紙之分。現在的宣紙也寫不了小字書法,能寫小楷、小行草的還得是古紙:楮皮紙和桑皮紙等。

現在有加了礬的宣紙,半生半熟,稍微有一點點暈墨,寫起來總體還行,但不如皮紙好用。

那麼紙張,在明代以前造的都是些小尺寸小紙,所以都是寫小字,墨色變化一般的情況很少。其次就是二王的字它沒有真跡,多是唐摹本,就是唐代為了保留王羲之的真跡,把王羲之的真跡通過雙勾填墨的方法,描摹出來的,那肯定是不會有墨色變化的,這也是一個原因。 那麼真正意義上能夠寫出墨色變化出來的生宣紙,應該來說是產於明代的。 明清的時候,由於房子可以建得高大了,這個擺放的作品地方也可以很大,不像這個明代以前的作品都是小作品。到了明清的時候紙張可以做大,而且宣紙的性能也發生了變化,所以能夠寫出那種枯澀濃淡的變化。

二王體系作品也不是所有沒有墨色變化,有的作品在作者情緒激宕時從部分手札尺牘中可見,如米芾《吾友帖》、《致彥和國士》、《值雨帖》,與米刷筆速度快也有關。但小字一般要求靜氣,過分強調墨色那個味就沒有了。

米芾《值雨帖》

米芾《致彥和國士》

米芾《吾友帖》

吳煒棟行草習作

謝謝大家!!!

【教學說明】吳煒棟老師書法課程包括 【四個部分】:

第一課教學大綱《行草書臨創轉換》,分三講說明書法學習的整體思路和階段步驟,此後課程是大綱的分解和擴展;

第二課是《筆法十講》專題;

第三課是《行氣十講》專題;

【案例講解】在【吳煒棟書法】公眾號(微信號:wuweidongshufa),內容是視頻+圖片+文字的案例講解,作品分析點評,創作思路解析,同學交流等實際操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吳煒棟書法 的精彩文章:

TAG:吳煒棟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