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春秋戰國時代的悲劇: 響鼓不用重鎚說的是誰?

春秋戰國時代的悲劇: 響鼓不用重鎚說的是誰?

原標題:春秋戰國時代的悲劇: 響鼓不用重鎚說的是誰?



中國人有個說法叫響鼓不用重鎚,這是人性中的天性使然。就是比如你買了一面鼓到家裡,一面嶄新的鼓,你就會忍不住去敲打他,如果好聽,你的心情就好。如果不好聽,你就會更換各種姿勢去敲打。這個跟古代的君主與朝臣關係很相像,互相之間總會進行旁敲側擊的交流。

你也可以理解為一面琴,當你買了一面琴,你會去彈彈看好聽不好聽,如果不好聽,可能就是走了音。在鄭國歷史上就有很多這樣的走音事件,鄭武公要去攻打胡國的時候,在朝廷中詢問大臣關其思的意思,結果關其思誤會了君主的意思,於是就被殺掉了。鄭莊公把共叔段安置到京城這裡,想讓他在這裡安居樂業,沒想到這個弟弟最終還發動叛亂,所以沒有辦法,鄭莊公就將其進行剿滅。


這個跟定位有關,每個人有定位,每個國家也有定位。人年輕的時候喜歡長頭髮、大眼睛、白皮膚,總覺得要找個這樣的姑娘回家才會心滿意足。到後來又會變成「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發展得好的後來也就實現了夢想,但若是發展得不好的,最終就是能找個女人就不錯了。過去有人把國家比作人,就是大腦和五臟六腑都有,君主或者權臣就是國家的靈魂人物,掌控著整個國家發展的趨勢。國家法制或者郡縣官員就是國家的五臟六腑,只要運轉有序,多半就能使得國家強盛。



鄭國有個祭仲,他出現的時代是在鄭莊公時代,當時恰逢鄭莊公與共叔段亂戰之際,《左傳》載:「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這就是祭仲對鄭莊公說的話,祭仲明顯是站在共叔段的背立面的,他選擇的是事奉鄭莊公。後來祭仲又曾多次勸諫鄭莊公對共叔段的事情未雨綢繆,最終取得認可,並使得鄭莊公取得勝利。這段時間祭仲的選擇是明智的,君臣之間也相當默契。

祭仲在鄭莊公時為大夫官職,但在庄公晚年之時,已在朝中有著重要的位置。祭仲要在鄭國朝中樹立多年的穩固權力,就得扶持新的鄭國君主。鄭莊公有四個兒子,雖然庄公在霸業方面可與許多霸主相比較,在教育兒子培養儲君上,卻給祭仲出了巨大難題,史書中說鄭莊公「多寵」,就是可能對每個日子多過分寵愛,導致如祭仲這樣與的聰明人,也很難做出準確的判斷,即到底誰才是鄭國未來的君主。祭仲便常年處於遊離的態度,雖然力主扶持嫡長子公子忽,即後來的鄭昭公,不過祭仲並沒有對鄭昭公死心塌地,在遭受宋國脅迫後,就幫助公子突回歸鄭國篡奪位置。


祭仲這個人是春秋初期最為著名的權臣,其見過的世面,可能比當時很多的諸侯國君吃過的飯還多,這不是一句玩笑話。勸諫鄭莊公對付共叔段,說明祭仲對鄭國內政了如指掌。在齊國要與鄭國聯姻時,祭仲建議公子忽娶妻文姜,以備鄭國與齊國建立同盟關係,說明祭仲對天下大勢有遠見。《史記》載:「鄭侵周地,取禾」,帶領大軍祭仲到周王城外偷割周王的麥子,說明祭仲的狡詐。《左傳》載:「祭仲足為左拒,原繁、高渠彌以中軍奉公……王卒亂,鄭師合以攻之,王卒大敗……鄭伯使祭足勞王,且問左右。」在鄭國大軍出征,與周天子對戰之際,祭仲作為軍中主要將領,有謀略,有決斷,可見也是個打仗的能臣。能做為慰問周天子的使臣,更說明祭仲的外交水平。這樣的朝臣在鄭國,鄭國不圖霸業,更待何時?



司馬遷曾經批評祭仲說「祭仲要盟,鄭久不昌「,還有」祭仲存則存矣,祭仲亡則亡矣「,鄭國之國,竟繫於祭仲一人而已,這讓鄭莊公怎麼想,這讓鄭國歷代國君怎麼想?事實上,鄭國的君主們也並非沒有對祭仲的專權做過任何籌謀,《左傳》載:」祭仲專,鄭伯患之,使其婿雍糾殺之。「這裡的雍糾就非常有趣了,要知道,鄭厲公當年母國是宋國,其母親即是來自宋國雍氏,考慮到祭仲曾經被綁架到宋國,並與雍氏族群共同扶持在鄭厲公歸國,這個雍糾與祭仲的結親,顯然極有可能正是在這個時期,也就是鄭厲公和雍氏為監控祭仲的陰謀而已。

祭仲是面好鼓,也是把好琴,但是也就鄭莊公這個君主會用,而鄭莊公的幾個兒子都與祭仲牛頭不對馬嘴,這是鄭國之悲哀,更是祭仲之悲哀。「some might seem to be behind you」,祭仲再能幹,也不過是權臣,終究是站在鄭莊公,甚至後面幾代君主的身後,雖然他掌控著鄭國朝局的變化,但祭仲畢竟處於平王東遷、周禮復興的時代,祭仲尚且沒有形成較為徹底的悖逆周禮的理念,因此祭仲就沒有大破大立的決心,能至權臣,即至巔峰,僅此而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叔說春秋 的精彩文章:

元曲中的故事: 曹操的橫「槊」到底是如何厲害的兵器!
貴族們的"搶灘登陸"和宋文公的野心

TAG:海叔說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