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阿Q那麼窩囊,為什麼敢調戲小尼姑,還說要給人睡覺

阿Q那麼窩囊,為什麼敢調戲小尼姑,還說要給人睡覺

「道訊」出品,作者/道君

阿Q是魯迅筆下的一個重要人物,而魯迅所刻畫出的「阿Q精神」也一直為人所津津樂道,簡單的說「阿Q精神」就是一種弱者的自我安慰,自嘲、自解,自我陶醉。總之,阿Q給我們的印象是窩囊的,屢次被人欺辱而不得反抗,但是就是這麼一個窩囊的人,卻敢調戲小尼姑。

阿Q挨了「假洋鬼子」的文明棍後,碰見了靜修庵的小尼姑,忍不住伸出手去撫摸她新剃的頭皮,呆笑著,小尼姑漲得滿臉紅,指責他「動手動腳」,而阿Q似乎理直氣壯,「和尚動得,我動不得?」說著又用力在她的臉上擰摸了幾下才放手。

阿Q調戲小尼姑是被假洋鬼子揍了之後,對心中怨氣和鬱悶的發泄,還是青春的衝動,姑且不說,但她擰摸小尼姑的理由「和尚動了」卻反應了阿Q豐富但畸形的內心世界,我們這裡就大膽臆想一下阿Q當時的心理活動。

看到小尼姑,阿Q想起了和尚,他覺得凡胎肉體不可能做到六根清凈,沒有春心的,所以就想當然的和尚動過尼姑。然後拿自己和和尚做一番對比,他和尚終日念經頌佛,而且「性」乃「七戒」之大忌,和尚敢如此犯忌,我阿Q有何俱哉?再說,和尚一臉慈祥,是大慈大悲、普渡眾生的象徵,尚且人面獸心,作風下流,我阿Q在人們眼中充其量不過是「能做事的流民」,不趁機沽沽光,豈不太傻?這就是阿Q的心理邏輯。

此外魯迅在作品中插入這一細節,應該還有兩層含義:一是反應了人欺善怕惡之本性,並且從其言語和行動,尤其是「摩」和「呆笑」等動作,把阿Q下流,欺軟怕硬的形象刻畫的淋漓盡致;另一方面,揭示了當時人們缺乏最起碼的同情心的社會現象,看到小尼姑被阿Q調戲,還九分得意地笑。

之所以《阿 Q正傳》中插入這個情節,還反映了當時人的一種普遍的獵奇心理和對僧道群體的妖魔化。人們對於自己未知事物,總是有著莫名的好奇心。對宗教從業人員的詆毀似乎也成為人類共享的一個毛病。對於西方人來說,在修道院里終日和上帝為伴的修女們就是極為神秘的女子。掌握話語權的男人們本來就對年輕女子有很大的衝動和好奇,他們不相信一個少女可以因為穿上了道服就不再懷春。游吟詩人、作家、街頭混混就會編出各種各樣的笑話來玷污修女。即使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傑作《十日談》,也沒有能夠免俗。

中國的情況也是類似,由於佛教僧侶對於六根清凈的需求,佛教寺廟一般都建在深山老林。即使是處於鬧市之中,一般也要求僧房不能聞聽山門外的俗世響動,才能保持僧侶們一心向佛的意境。和尚廟如此,尼姑庵也是如此。這就給這些女子更加增添了一份神秘感。神秘的女人總是受到男人追捧的,如果她又對男人冷若冰霜,天生受虐狂的男性就更加抑制不住自己了。所以魯迅筆下的阿Q,別的女子不理他,他就敢調戲小尼姑,說要跟人家睏覺。

既然得不到,那就說她們的壞話,彷彿這樣就讓男人獲得了某種程度上的滿足。阿Q之所以敢污衊小尼姑「和尚動了」,就是男人們願意看她們不堪的故事來滿足自己的幻想。比如說在明代人的筆記小說里煞有其事地捏造尼姑和和尚偷歡的場景,目的不是為了揭露寺廟裡的醜聞,而是為了補償讀者變態的心理需求。

小結:

阿Q死了,糊裡糊塗地被砍了頭,看透前還說:老子再過20年又是一條好漢;飾演阿Q的老演員嚴順開老人也去世了,是他把阿Q的形象演的活靈活現,深入人心。但是,這世上還有多少的阿Q呢?

/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訊 的精彩文章:

三不朽的王陽明到底有多厲害?為什麼很多國人不知道他?
人在三界內,身在五行中,妄談「佛系」後果很嚴重!

TAG:道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