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朔州崇福寺:屹立於塞外的一方佛教凈土

朔州崇福寺:屹立於塞外的一方佛教凈土

大多數旅行者造訪山西北部,往往採取大同、渾源、應縣的三角運轉方式,這條線上匯聚了雲岡石窟、善化寺、華嚴寺、應縣木塔、恆山、懸空寺等重要名勝。而鮮有旅行者會去相鄰不遠的朔州造訪這座金代大寺。

崇福寺創建於唐代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由唐代大將軍、朔州人、鄂國公尉遲敬德奉旨建造。到遼代,寺被改為林太師府衙,後又改為寺廟,取名林衙寺。金代熙宗年間,寺廟擴建,大興土木。金代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金朝海陵王完顏亮題額「崇福禪寺」一直至今。

彌陀殿是崇福寺主殿,是寺內最大的殿堂,始建於金代熙宗皇統三年(公元1143年)。彌陀殿高大寬敞,殿頂綠色琉璃剪邊,殿內前檐隔扇、窗欞花典雅、精美,是中國現存的一處保存完整的金代作品。佛壇上,有「西方三聖」坐像三尊,主像兩側,有脅待菩薩4軀,金剛兩尊。這些塑像皆為金代原作,塑法古樸、精美。彌陀殿殿身面闊七間,通闊40.96米,進深四間八椽,22.31米。殿為單檐歇山頂,總高約21米。殿身坐落在高大的台基上,基高2.4米,基前又有寬敞的月台,襯托得殿宇高大雄偉,瑰麗壯觀。彌陀殿以其獨特的「金代五絕一寶」成為我國佛教文化和建築藝術上的一朵奇葩。

殿正面檐下,懸有「彌陀殿」豎匾一方為大殿一絕,是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的原物。殿前當中五間為隔扇門,後檐明間和兩梢間各裝大板門兩頁,供遊人進入殿堂之便。為了擴大內部空間面積,當心五間,中柱減去,前槽四根金柱僅留兩根,並移至次間。殿內中央磚砌佛壇上置三尊主像為大殿第二絕,中為彌陀佛,左為觀音菩薩,右為大勢至菩薩,稱「西方三聖」,分布在長跨四間的大佛壇上。主像兩側脅侍菩薩表情恭謙,別具神態。兩大天王怒目猙獰,似在護法守職。主像背光為編條泥壁,圖案呈草葉紋,邊沿是焰光。這是大殿內的「一寶」。中間背光浮壁13尊伎樂天,姿態各異,栩栩如生。主像兩側塑脅侍菩薩4尊,身式微曲;台前兩角有兩金剛侍立,威嚴雄健,怒目圓睜。好像在履行各自的護法職守。這些彩塑都是建殿時作品,雖經明代重裝,但造型、軀體、衣飾、面容沒有大的變化,仍不失為我國金代塑像中的珍品。第三絕為殿內滿布的壁畫,現存327平米,題材以佛菩薩說法為主,是典型的金代水陸壁畫。

第四絕是大殿的雕花門窗,總共有15種紋飾,是金代建築裝飾的佳作。第五絕是殿頂的琉璃脊飾,鴟吻高大壯麗,武士孔武有力;模擬人的高度燒制這樣巨大的器型,在距今800多年的金代是如何做到的,琉璃老藝人提起來都讚不絕口。

觀音殿,位於彌陀殿後,是崇福寺內最後的一座殿堂。殿內有塑像三尊中為觀音菩薩像,左為文殊菩薩,右為普賢菩薩,為明代原作。觀音殿是僅次於彌陀殿的金代建築,其梁架結構最富有獨創性。為「四椽伏對乳伏用三柱」。殿內前槽金柱全部減去,後槽金柱置在佛壇兩側,使殿內前部更加寬廣。因省去前槽金柱,四椽伏跨度加大到10米,所以為減輕其負荷,在樑上和平梁前端施較大的人字叉手,把殿前槽上部載荷傳遞到前檐和後檐柱上。這種神奇的建造能力,充分反映了古代建築匠師的才能技術。

山西旅遊信息中心編輯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西省旅遊發展委員會 的精彩文章:

觀景黃河 品味山西 永和黃河乾坤灣景區

TAG:山西省旅遊發展委員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