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命:五行炁的定慧修養的方法
預測命運軌跡的方法,有古代子平命理的方法,並不難學。了解生命現象背後的形成原理就難了。我通過術數來認識生命、研究如何改命所花的精力,比研究預測命運花的精力多得多。
從開始的不信命,到發現生命的確有宿命所定的常數,難以突破。隨著實踐得多,又發現人生也不是宿命論,後天各種因緣,使得生命軌跡會發生變化。
常人因為知見的執著,以為這個肉體、這個思想就是自己,越是自以為是,越是被命運困住。因為他不知道,這個身心正是業習所呈現的果報。所謂「我認為如何」,皆五行之氣的唯識所現,逃不出業力果報的範圍。
說到改命,這個問題太大了。什麼是命?宿命如何形成?生命的緣起組成、五行氣的內涵、身心相互的作用、改變的方向、改變的方法等。這些都是生命問題,細細研究起來,幾乎涵蓋了所有現代科學和古人的文化經典。
就只好長話短說,作一簡略介紹吧。
按照古陰陽家的方法來認識這個世界,充斥於一切處的,無不是「炁」。一切萬物無不由此一炁所生。因為炁有動靜二種變象的相對,因此便有「依他而起」的「五行」——炁的五種特性永遠運行變化。
炁,聚則成形,散則為炁。可見不可見、有形無形的一切,都是炁所生,只因聚散而有外相的不同。(現代量子力學的研究,物質最細小單位基本粒子快速生滅,九成以上是虛空,以及許多波理論與此契合,不一一引證。)
預測師、風水師眼中的人和物,就是一團炁而已。每個事物稟賦的五行之炁不同,而呈現不同的存在形態。(大概現代物理學家也是這種感覺?)
五行之炁,即炁所具備的五種屬性、五個頻次、五種力。看用什麼角度來解讀。如《圓運動的古中醫學》將五行化五髒的作用,分別用火水、 木金、土之「離心、向心、升、降、中和」五種力來表示。
無邊的宇宙,小到一粒沙子,乃至空氣,乃至黑洞,都是一炁所生,都各有五重特性分布的不同,謂之五行。天地一太極,人體小太極,一物一太極,每一個事物都同時包含五行之氣,只是多寡厚薄的程度不同。
人體也是如此,五炁化生五臟,開竅於五官,對應皮毛骨肉血。人體也是五行之氣的化生,已無疑義了。
古人傳下來的五行學說,在中醫方面得到很好的運用,產生了中醫理論和診斷學、中藥學。在中醫裡面,非常突出的一點,就是身與心的一致性。即五行學說,同時涵蓋了生理與心理的特徵,心物一元。
心物一元,不僅心理與生理有直接的關係,還包括了物理。如《黃帝內經》:
岐伯對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臟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
人活著,生理上賴呼吸空氣和進食地味而延續,心理上一方面受到生理的作用,一方面因對境的外相,而產生認知的功能,由於先天固有的習氣業力(或說本命所帶的干支五行之炁),引發一系列心理活動。
五行學說所揭示的心物一元,是意識與外物的同步統一性。「色不自色,因心故色;心不自心,因色故心。」相應的根塵相對而產生識,能知與所知是一元的整體。
五行可以代表我們的前五識:眼、耳、鼻、舌、身,內根外境和合就產生了識的作用,因為五行炁相互含攝,而非絕對分開的五種元素,因此第六意識本身就存在於五行之中,我們在前五識認知事物的時候,離不開第六意識的了別分析過程。
了別分析需要有所緣,五行之間的相生相剋,這個生克的作用關係,就是執取對境的意根——第七識,因為五行之間有這種生克的執取關係,所以我們人在熟睡之後,雖然前六識停止了運作,只要身體器官不壞,因為「有分心」的作用,生命依然保持生長。
只要命局中五行干支之氣沒有太過不及,後天歲運的流轉,引動命中業習種子現行,構成一切生命現象。這些後天的遭遇和感受,復又熏入原命局中,很對應唯識學中「種子生現行、現行薰種子」這句話。生命就是這樣一個先天影響後天、後天影響先天的過程。(注①)
命理學就是在中醫五行學說的基礎上,加入了「十神」來指代社會人事的關係,依然通過五行干支的生克變化,來指代財官禍福的得失。算命,算的就是生命因、緣所起的果報現象。
一個人的命運的確有與生俱來的常數,出生時所稟賦的五行炁與心理習氣的堅不可破,決定了一個人很難改變自己,很難改變命運受命數作用下的走向。當然,後天國運、天災人禍、教育社交因素,也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但這種改變如果沒有心智上的成長、內省自覺的過程,很多時候只是改變了祿命的層次而已。
命理古籍《三命通會》的三命:正命、隨命、遭命,出於王充《論衡·命義》。正命:也稱為正命、受命、大命或壽命,是指人一出生,即稟承上天所賦予壽夭貴賤不同的命;可細分為年命與祿命。年命:指懷胎時,各人所稟承天地之氣有厚薄,所以生命有壽夭久暫。祿命:指懷胎時各人所稟承星辰之氣有尊卑,所以祿命有貴賤窮達。以上是吾人一經出生就已註定了的正命。(注②)
隨命:是指行善得壽得貴,行惡得夭得賤,隨所行而善惡果報不同。遭命:是指)行善反而得夭賤,行惡反而得貴壽,(或遭遇國運人事的變亂)因與果相違。
有別於王充的分法,我認為人的生命由三個方面組成:慧命、祿命、生命。生命就是這個肉身,約同於正命之年命;祿命就是人在社會生活中所依賴的財官名利;慧命,則是人的心理意識狀態、精神修養、學識見解、性情意向綜合決定生命層次的智慧因素。(注③)
雖然每個人的出生條件不同、家庭教育不同,但參加學校教育、參加社會活動的機會是一樣的,而命運卻千差萬別。導致命運各不相同的主要原因,是每個人的慧命不同。可以說:肉體新陳代謝,福祿厚薄無常,慧命是決定身命、祿命、在五行炁變化過程中永遠對生命起作用、決定生命層次的根本。(注④)
風水調整所起的作用,即盡量優化人的居住環境,調動物理五行炁來和諧身心;也有的預測師意識到心物一元的作用,便以為只要通過食物營養的全面補給,生理健康便能帶來心理的健康和福祿富貴的好運,這些都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真正能改變命運的,只有從心地上下手,內省自覺開發智慧,修養慧命。
人受父精母血、中陰而入胎,這股五行炁運行不止,生克變化,而有人我是非、禍福得失的生命現象。稟受五行之氣的厚薄多寡,決定一個人生理壽夭和福祿貴賤。改命如果只是想擁有更多的富貴名利,而不識生來死去做主的慧命修養,是不能夠稱得上是改命的,禍福果報的無常,人並不能夠主宰或恆常地把持。因此,古今的聖哲,在旁人看起來,過著和常人一樣的生活,也在生老病死中。但是,他們在平凡中澡雪精神,磨礪心智,自凈其炁,待這一期生命果報結束,新一輪的五行炁組合時,生命狀態得以升華。
再進一步來理解五行炁清濁決定「識」的生命層次問題,真正慧命的提升,當下生命境界就有了轉化。稟賦五行之濁氣使得所見都是顛倒和煩惱的,智慧通達,覺性長明,五行之炁清,則所見是如實和自在的。法爾如是,因見到五行炁本自清靜,沒有另外的造作去超脫什麼。孔子《繫辭》「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
五行之炁相互含攝,萬物互盜,其中五種屬性永遠消長周流不息。我們的生命從結胎出生,到成長的每一天每一刻,無時不在變化。常人因為五行炁的流轉,心理意識的流動,如瀑布黃河奔涌不息,永無了期。隨著這股勢力的作用而念起念滅,做不得主。若意志一堅定,擺脫這股流轉生克之力量的束縛,從「知止」入手,截斷眾流,心念澄清,這股力量對心念的影響必會減弱甚而轉化。
如佛教修出入息、念佛、打坐、持咒、觀想等方法,都是從「心一境性」的專註上,從心地著手來修持慧命。曾參《大學》「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知止是首先需具備的基礎,能止住心念之流的同時,就是福德的成就,起碼不會身陷煩惱和恐懼中妄為。在定力初步堅固後,來觀察這個物理世界,一切無常變化,緣起如幻,執著與妄想得以消除,不再隨境生心,才談得上凈化心念,自凈其意,智慧通達。
人生天地之間,不可能擺脫五行炁的作用,隨時受到物理作用的影響。但「心物一元」的道理,智慧生命的修養,心念澄清圓明,由內在心念的凈化,認清變相的無常而不為境界所轉,無事於心,於心無礙,便能夠改變物理世界對於生命的作用。如吃五穀雜糧,由於各生命五行炁清濁的不同,有的動物會食用糞便,有的人則挑食或食而不知其味,得五行之清炁者,則可以如實感受進食的身心觸受轉化過程,甚或由於身心的修養,而到達「氣滿不思食」的境界。
成就慧命的修養,凈化五行炁的層次,離不開知止的功夫,也離不開藉助於五行炁的一切作用。我們一切教育、社交、語言和善行,起心動念的覺知和反省,都是平常心性成長的助行。由心念的轉化進而轉化生理,身心氣質的變化,就是自我慧命修養變化的直觀結果。
道家借用《易經》八卦符合,以「乾卦」之純陽,來代表生命由染轉凈,隨變無礙的成就。孔子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是完成慧命修養的明證!
身心修養的方法,離不開「定、慧」兩條路。每個人的生命並沒有他力的主宰,有慧命心識的作用,五行炁層次的同氣感召,都是自心造作、自作自受的。有志於完成自我人格修養、超脫於生命現實煩惱和恐懼者,應該誠意正心、自求多福,在內省自覺的內明之學上用功。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我竟穿越古代,做了一名陰陽先生了。感謝南懷瑾先生的開闊視野,不拘流派的做學問方式(台灣東西精華協會課程中有《易經》《命理》《中醫》等課程),以及融通東西文化的精神,幫助我打開心結,確定求學的方向,從中受益匪淺。南師留下的諸多著述和品學兼優的弟子們,繼續影響著無數後學。
圖左老者為南懷瑾老師,右為馬宏達先生。
下面摘引馬宏達先生在南師百年誕辰紀念文章中談到的身心修養方法:
精神免疫法
今天的時代,越來越多的因素,分散著人們的注意力專註力,人心極為散亂不定,精神出問題的概率自然高企。
有個方法,或可助人免於精神疾患。
簡要說,就是練習專註當下,專註當下正在做的事,由此入手。吃飯就是吃飯,做事就是做事,練習隨時隨地專心致志。專註就是對思維念頭的管理,暗合止觀定力的培養。
不論動或靜,專註久了,熟練了,對內心的管理能力就增強了,基本能做念頭的主了,就不會被雜亂的念頭奴役了,可免於陷入精神疾患。換言之,精神出問題,除了身體因素外,一定是從心念散亂失控開始的。
倘若有能力有興趣,進一步修習,則可直觀體驗到——而不是用理論先入為主去套現實——當下所專註的事物,包括身心,都在變化無常中,本來就是無所住的。熟練了,對本無所住的事物自然減輕煩惱。乃至觀照到身心內外一切事物是瞬息萬變,每一樣來不及分析判斷就變去了,於是暫且不分辨不判斷,儘管讓變去的變去,不阻攔,只管專註觀察照見這無數的變化。
如此,漸漸可體會到一定程度的心無掛礙煩惱解脫。換言之,若煩惱了,必定沒有專註於當下,而是跟著變化無常的境界跑了,散亂了。其實煩惱也是變化無常的,不要糾纏它們。
要起用時,比如思考、做事,就專心致志,全神貫注。專註力強了,管理內心的能力自然增強,做事效率自然提高,也節約了心理散亂所浪費的精力與時間。如同凸透鏡聚光可點燃物品,散射光就做不到。
動與靜如此練習專註,慢慢可以過渡到「無所住而生其心」的修養工夫。專註觀察覺照,或專註思考、做事,即「生其心」。萬事萬物本來變化無所住,如其本來照見之,不掛礙之,即是心無所住,可解脫煩惱恢復自在。
如此,則放得下拿得起,不影響正常做人做事。此法不拘形式,人皆可習,至少可管理自心,少煩少惱,免於精神疾患。
實際上,「無所住而生其心」,是入世出世圓融不二的方法,是解脫每個當下煩惱的良方。若問「了生死」,無所住自然在「了生死」,因為生死是執迷生滅無常現象的結果。若問「如何是本來面目?」做到了「無所住而生其心」,有一天自己會明白。
-----------------------------
注①:每個人的宿命命局,即出生時間的干支組合,以年月日時四個時間參數記錄的業習種子,也可謂唯識學所講「第八阿賴耶識」在此生起主要作用的一部分。年月日時四柱是六十花甲子的一部分,所有人的生命、所有物理世界,都是這六十甲子指代系統所構成,則眾生的「第八阿賴耶識」也可謂是一個共同體,心心本來無二,後天業習的沾染有別。若能通過「定、慧」的修養而突破自身宿命命局的束縛,則能體證到人我無別、物我無別,天地與我合一。
注②:年命:指懷胎時,各人所稟承天地之氣有厚薄,所以生命有壽夭久暫。祿命:指懷胎時各人所稟承星辰之氣有尊卑,所以祿命有貴賤窮達。王充在此對年命和祿命的定義,限於對命理的認知而有所偏頗。五行炁的厚薄決定生命壽夭是對的,但祿命——貴賤窮達,是各人所稟承星辰之氣有尊卑,這個說法是源於古人「天人合一、同氣感召」而產生的偏向玄學鬼神的說法。
所謂星辰之氣,也就是出生當時,生命所處的時空所受星辰干擾的作用,具有磁場同頻的感應,近於現代物理「量子糾纏」的共振。祿命的貴賤窮達,不是看出生當時星辰的尊卑,依然看當時星辰干擾的作用,五行炁的分布結構組合,決定生命果報的優劣。夫妻命運果報當時所感召的子女,交合時空五行炁正與夫妻命中果報相合而感,有緣的中陰入胎,即此有緣的五行炁組合,冠以中陰之名。上面原文,使人有解為「星宿下凡」的誤區。
至於為何不以懷胎之時的干支五行炁來作為一個新生命的宿命果報,而以出生啼哭開始計算,因生命是分位假立的緣起,胎兒住胎、出胎會迷,依賴於母體寄存而心智未開,更多取決於母體的生命果報狀態,受母體大太極果報影響較大。出生後十二經絡運行,決定祿命及部分八識作用的呈現。此所以古人自周朝開始重視優生學。
注③:心為正報,肉體、富貴名利為依報,依報隨著正報而轉,故心為根本。也可理解慧命、生命、祿命為法身、報身、化身。
注④:中國道家的說法,有先天一炁、元神。在民間則理解為「靈魂」,認為有一不變的靈魂生命接續於分段生死,作為每個人生命的根本。「慧命」與此有別。若認為有一靈魂不死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則依然是法執,在慧命而言,依然是見思惑未除。慧命並非一條靈魂一樣的生命,而是智慧成就的形容。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