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關於羅伯特·弗蘭克,你不知道的 10 件事

關於羅伯特·弗蘭克,你不知道的 10 件事

10節課全面解讀羅伯特·弗蘭克的《美國人》

3月25日 20:00 上線千聊

搜索「東方攝影書屋」

或掃描上方二維碼

---------

羅伯特·弗蘭克與他的《美國人》

文 _ 李鑫

1953年,沮喪低垂的羅伯特·弗蘭克(Robert Frank)經過六年躁鬱的流浪後回到紐約。弗蘭克因為無法更廣泛地發表攝影作品而低落,他寫信給父母,「這是我最後一次回紐約,我將通過作品而獲得成功。」然而,他並沒有放棄攝影,而是向古根海姆基金會(the John Simon Guggenheim Memorial Foundation)申請獎金以創作一本揭露美國的攝影書。於是,他在申請書上寫下自己的目標——拍下「一種根植於此,而傳播至別處的文明。」為使自己的申請更具說服力,弗蘭克列出了一份高度個人化的清單,其中包括他可能會拍下的事物:

「夜幕下的小鎮,停車場,超市,高速公路,擁有三輛車的富人和一無所有的窮人,農民及其子女,一幢新房屋和一間破舊不堪的屋子,審美的趨勢,遠大的夢想,廣告牌,閃爍的霓虹燈,領袖及其追隨者的臉,加油站、郵局以及後院……」

得益於一份有威望的支持者名單,其中包括攝影師沃克·埃文斯(Walker Evans)、從攝影師變成策展人的愛德華·斯泰肯(Edward Steichen)以及藝術總監阿列克謝·布羅多維奇(Alexey Brodovitch),弗蘭克於1955年春榮獲古根海姆獎,他也是首位獲此殊榮的歐洲攝影師。

夏季,在短暫遊歷底特律(Detroit)和薩凡納(Savannah)後,弗蘭克開始計劃一場在9個月內跨越30多個州長達10000英里的發現之旅。1956年6月,當他再次回到紐約,花了大半年的時間沖洗為這項計劃所拍攝的767卷膠片,重新檢查底片,洗出1000多張照片,按照「象徵、汽車、城市、人、標誌、墓地等」對照片分類,認真挑選,並編排順序。

1958年,弗蘭克的《美國人》(Les Américains)由羅貝爾·德爾皮爾(Robert Delpire)在法國首次刊印發行,次年由巴尼·羅塞與格羅夫出版社(Barney Rosset and Grove Press)在美國再版發行,其書名為《美國人》(The Americans),自此永久地改變了20世紀攝影的進程。

憑藉其聰穎的洞察力與嚴謹的規劃,弗蘭克揭露了一個問題普遍存在卻鮮有人承認的國家。他呈現了一個充斥著民族主義、疏遠與隔離的文化,一個文明難以尋覓、暴力卻屢見不鮮的國家。他描繪了一個受數之不盡但並無實際意義的消費品侵蝕的麻木的社會,他批判了一個被昏庸、冷漠、毫無憐憫之心的政客所控制的民族。

然而,弗蘭克也創造了一種新的美學類型——嚴酷、荒涼,一種由最孤獨的旅行者所創造的「游牧和公路美學」。

請看《美國人》中的這張照片《美國,285號公路,新墨西哥州,1955—1956年》——一條延伸至遠處水平線的公路照片。

一輛汽車從遠處駛來,距離弗蘭克仍有一段路程,可能給他一次選擇回家的機會?這一荒涼的場景,又有另一種憂傷,一種屬於黑夜的憂傷,一種凱魯亞克(Kerouac)式寓意著一段新旅程的浪漫的憂傷,而對於弗蘭克,這是一張全新的照片。(凱魯亞克在《美國人》的導言中寫下,「鏡頭下的夜路像箭一般射向荒涼的無垠遠方,在被囚禁的月光之下,是平坦得令人難以置信的美國新墨西哥州。」)公路上黯淡的白光傳遞了運動、遷徙與速度的感覺。弗蘭克的照片是關乎旅行的。苦難的現實之象徵,在這裡,卻促成了藝術的可能性與無法預測的邂逅。誰也不知道,接下來你會遇到誰。

當我們在翻閱《美國人》時,也很難知道,這條道路會通向哪裡。這條路是弗蘭克旅途中的照片,或至少是他的一部分。翻至《美國人》的最後一張照片,我們會看見——弗蘭克的妻子和他的兩個孩子在車裡,汽車停在得克薩斯州的卡車停靠站。

正如攝影評論家約翰·薩考斯基(John Szarkowski)在《鏡與窗:1960年以來的美國攝影》(Mirrors and Windows: American Photography since 1960)所指出的變化,它「從服務於社會的紀實攝影轉向更為個人化、更為私密性的攝影。」而弗蘭克的《美國人》便將公眾性與個人化緊密結合在一起——在其普遍的主題之中,融入自己強烈的個人感受——瀰漫於20世紀50年代美國人之間的那種隱隱的疏離與悲觀。

一個偶然的巧合:1955年春,當弗蘭克開始環遊美國時,愛德華·斯泰肯的《人類大家庭》(The Family of Man)展覽即將開幕(其中,弗蘭克有7張照片入選),展覽圖錄幾乎涵蓋當時所有出名的攝影家,涉及主題也十分廣泛,但它卻以一種篡改既有政治立場、個人化的形式展開。凱魯亞克為《美國人》撰寫的前言也正是作為「人類大家庭」中的一員對《人類大家庭》的嘲弄與戲謔。也正因為《美國人》如此激進、憤世嫉俗、苛刻,讓它在剛出版之時,受到了褒貶不一的評價。

《美國人》中按照獨立主題組合起來的照片如同用單幅照片寫成的揚揚格詩,或者說,像是一種意識流的表達、一種非決定性的瞬間。這樣,人們對《美國人》的爭論在情緒化時也能保持清醒——它逼迫讀者必須運用他們的理性來理解這些照片——探索現象的本質。而這所有這些現象都在這裡,人們只需要看著它就行。

這些現象內在地顯示了它與「垮掉派」之間的親姻關係。比如,威廉姆·卡洛斯·威廉姆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的座右銘:「除了事實,別無其他。」正是這類措辭,觸怒了那些看過《美國人》的人,「這不是我們的美國」,一位藝術史學家激憤地說。但凱魯雅克卻盛讚《美國人》是一首「多麼美妙的詩」!

《美國人》的分歧,主要是對內容的理解。

那麼,應該如何理解《美國人》以及羅伯特·弗蘭克?

於是,在千聊開設了這門《解讀》課程,

在10節課里,讓你全面了解弗蘭克!

可在 千聊 搜索「東方攝影書屋」

課程綱要

*共10節課,根據內容的不同,每節課約40—60分鐘,

課後均有20分鐘的互動時間

講師:李鑫

(譯者、圖書編輯、影藝家編輯)

第一講 導讀

1.「二戰」後的美國:經濟大蕭條與麥卡錫主義政策

2.公路攝影的興起

3.羅伯特·弗蘭克:與「決定性瞬間」背道而馳的「意識流攝影師」

4.《美國人》之外,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攝影書

5.為什麼要如此重視《美國人》?

第二講 羅伯特·弗蘭克小傳

1.紐約之前的弗蘭克:他的四位攝影老師

(1)赫爾曼·塞格斯

(2)戈特哈德·舒

(3)米凱爾·沃爾根辛格

(4)雅各布·塔格

(5)影響弗蘭克的五本畫冊

2.初抵紐約

(1)結識阿列克謝·布魯多維奇,進入時尚攝影圈

(2)與路易斯·福勒志同道合

(3)主動結交藝術圈人士

3.厭倦圈子,離開紐約,環遊秘魯、巴黎與倫敦

4.重返紐約,墜入愛河,攜妻兒遊歷美國

5.《美國人》之後的弗蘭克

第三講 羅伯特·弗蘭克的環美之旅

1.為什麼申請古根海姆基金?

2.名人加持,線路輔助

3.旅行中的故事

第四講 句讀《美國人》

分析83張照片

第五講 羅伯特·弗蘭克的編輯手法

1.《40張照片》(1946年)

2.《秘魯》(1948年)

3.《瑪麗的書》(1949年)

4.《黑色、白色與事物》(1952年)

5.《我掌上的皺紋》(1972年)

6.《花是……》(1987年)

第六講 《美國人》的幕後

1.羅伯特·弗蘭克與羅伯特·德爾皮爾:《美國人》的出版故事

2.不同版本《美國人》之間的比較

第七講 羅伯特·弗蘭克與斯泰肯、埃文斯

1.羅伯特·弗蘭克與愛德華·斯坦肯:《美國人》其實是對《人類大家庭》的嘲弄

2.羅伯特·弗蘭克與沃克·埃文斯:沒有《美國影像》就沒有《美國人》

第八講 只學攝影,遠遠不夠

1.存在主義對弗蘭克的影響:加繆與薩特

2.抽象表現主義對弗蘭克的影響:德庫寧與波洛克

3.垮掉派文學對弗蘭克的影響:金斯堡與凱魯亞克

第九講 「你反對的照片也同樣重要」

羅伯特·弗蘭克的裁切手法

第十講 羅伯特·弗蘭克之後的攝影

1.蓋里·溫諾格蘭德

2.李·弗里德蘭德

3.斯蒂芬·肖爾

4.埃里克·索斯

------

影藝家微刊是雜誌《影藝家》的延伸

由成都影像藝術中心(CDPC)主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影藝家 的精彩文章:

他開創了一種圖像、文字和裝置結合的多媒介敘事結構
一場由梅普爾索普的展覽引發的官司竟改變了美國藝術界

TAG:影藝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