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臣無外交」體制是如何潰決的?且看王開璽老師的解答

「人臣無外交」體制是如何潰決的?且看王開璽老師的解答

作者:王開璽

鴉片戰爭前,清廷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守中外體制或禮制之防,堅持除部分廣東地方官員外,天朝其他官員不得與外夷交往的「人臣無外交」觀念。但鴉片戰爭後,中國已不可避免地被捲入中外交涉、交往的漩渦之中,奉命辦理夷務的清廷大臣,不得不與「外夷」交際往來,周旋應酬,至少也要虛與委蛇,逢場作戲,「人臣無外交」體制之堤開始潰決。而「人臣無外交」 體制之防潰決的遲速,是與當時中外關係的緊張危迫程度相適應的。

1840年10月,兩江總督伊裡布鑒於英軍多次來信,但因語言文字的障礙,很難明悉英軍的要求與意圖,決定派遣外委陳志剛、張喜等人以犒勞英軍為名,攜帶牛羊雞鴨等物,前往定海,與英軍代表懿律等盤桓交涉。清方代表返回鎮海時,英軍向清方代表贈送了「大呢、嗶嘰洋布、千里鏡、鍍金鈕扣」等物品。伊裡布等人因擔心拒收禮品將使英軍「致生疑貳」,導致中英更大的決裂,因而收下禮物,「交糧台收貯,以充賞需」,但卻有違清廷傳統的「人臣無外交」理念。

伊裡布

當時清政府與「英夷」交戰未久,最後的勝負亦未見分曉。道光帝首先考慮的是天朝的體制尊嚴,而不是交涉的後果如何,隨即寄諭伊裡布,申明「天朝大臣斷無收受外夷饋獻之理」,斥其收受夷人禮物「甚屬非是」。強調清方代表當時若能「即將原物卻退,正見馭夷體制,有何疑貳?」嚴令伊裡布,「現收貯各項,如未經充賞」,即將英人所送物品「全數發還,仍善言曉諭,告以天朝定製,嚴禁苞苴」。

無論是堅持天朝體制的道光帝,還是迫於當時形勢接受外夷禮物的伊裡布,萬萬料想不到,其後不久,清廷官員不但要接受外夷的禮物,還要接受中外不平等的條約。

1841年8月26日,英軍犯廈門,10月以後,定海、鎮海、寧波等城鎮失陷。1842年6月中下旬,寶山、上海等地又相繼失守。中國一系列重鎮的相繼失陷,極大地震動了清廷君臣,「人臣無外交」的理念舊制,亦隨之開始崩潰,向著「人臣辦(夷務)外交」的方面轉變。

編稿編輯:姚天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狄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日本宣稱「三個月滅亡中國」,卻屢攻不下這個地方,還傷亡500餘人
外國畫報中的袁世凱:身材微胖、常穿戎裝的軍閥 獨家首發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