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85後男人潛心研究6年,整理重修家譜已超20萬冊!
「夫家有譜、州有志、國有史,其義一也。」
中國人自古重視家的根系源流,正所謂「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家譜,延續著家族的血脈,記錄著家族的興衰,一代代的傳承,或綿延家風,或與時俱進,而為人孝悌,始終是治家的根本。
隨著近幾年的「修譜熱」,越來越多的家族希望把祖上的遺訓發揚光大,但無奈受限於保存方式,許多紙質的家譜已經變得不再能翻閱參考。「家譜電子化」逐漸流行起來。
鄭小傑和他的團隊是家譜數據收集和保存的專家。自2011年成立浙江成蹊信息有限公司以來,他和夥伴們便致力於將全國各地的家譜數字化並重新編纂,經過6年多的收集和整理,目前完成重編的家譜數量已超過二十萬冊。
曹宅鎮上目宋村與明代文人宋濂有著密切的關係。為了收集其中的歷史資料,我們與鄭小傑一同前往上目宋村,希望從宋氏家譜上找到相關線索。
來到村子,我們順利拿到了宋氏家譜。經年累月,幾冊家譜上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毀,有的是由於受潮,有的「歸功」於鼠咬。
鄭小傑說,家譜一般包含了一卷目錄,一卷墓圖以及若干卷的世系記載。目錄記載了家譜的序言,家族史,家訓以及對聯匾額等內容。墓圖記載了歷代祖墳的位置。世系則是村子各個派別和字輩代表的詳細記錄。
此外,家譜中的每一頁並不是單頁正反面印刷,而是單面刷,摺疊成雙面,摺疊處則記載了本卷隸屬於家譜的第幾卷和家譜的重編時間。
打開目錄卷,首頁印著「家,寶」二字,意為傳家之寶。鄭小傑快速地翻閱著,不久便找到了一段關於村名的記載。
這段話記錄了上目宋村的由來,大致意思是永樂皇帝夢到了老師宋濂,但是因為宋濂已故,便特赦宋濂的子孫瓚和恪凱回到家鄉。由於瓚的祖墳在金邑,於是就讓自己的兒子恪凱遷移到金華赤松鄉芝麻山頭村。
因為夢中的思念,永樂皇帝便賜名給芝麻山頭村為「上目」。後來因為恪凱的孫子入贅楊氏,上目村就改名為上目宋村,並且一直沿用至今。
世系譜中記載的上目宋村第一世,恪凱。繼續翻閱,我們還找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記載。
「右邊的進士匾額是光緒庚寅年間宋一清在恩科考試中考取『進士』自立的。」鄭小傑解釋說。
簡短的記載,立匾慶賀時候的那種喜悅與自豪,穿越了時間,透過家譜,似乎連我們也能感受得到。
這頁記載的是家譜的字輩排行。目前宋氏宗譜的字輩排行即將用完,需要再另取5個字輩,這也是家族興旺傳承的一個標誌。
大致翻看完後,我們把家譜重新排序歸還。不同於史書,閱讀家譜帶來的歷史厚重感是如此的真切和直接。不僅是宋氏,還有更多的王氏、陳氏、張氏……這些家譜里殘缺的片段,細節的填補,不禁讓人的思緒陷入其中,就像那落入井中的銀瓶,再也打撈不起來。
「走吧,去看看祠堂。」我們起身同村幹部告別。穿過上目宋村,宋氏祠堂就靜靜地躺在一處空地上。坍塌的牆面被重新壘砌的紅磚勉強支撐著。
祠堂內的面積大概有300平米,四壁的石柱上書寫著金華歷代知府所提的對聯。由於歷史的變故,一些對聯的題字已經被颳去。「祠堂也是探究家族歷史的重要線索。」鄭小傑說,「今年我們打算出一本《金華祠堂》記錄金華各地有特色的宗祠。」
隨後離開祠堂,鄭小傑與我們說起了他的故事:「大學畢業那會兒,我計劃著在金華做幾個大的立體停車庫,因為我的專業就是這個。」
「那為什麼後來就選擇收集家譜了呢?」
「與家譜打上交道完全是機緣巧合。那年我們村子修家譜,我過去幫忙,結果發現蠻有意思的,就堅持做了下來。一開始也不熟悉家譜的文字,記得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重編浙江第一宗譜諸暨郭氏和永清徐氏宗譜,諸暨郭氏是當時全國最大的宣紙家譜,一套就有300冊,堪稱中國宣紙家譜之最,而永清徐氏是金華地區徐氏的發源地,編完那兩套之後我們就得心應手多了。」
「修家譜,不僅讓家譜文化得以延續,我們還發現了許多寶貝。有的是家譜里的稀有姓氏,有的是太平天國時期的珍貴歷史記錄,這些都是很少見的資料。其中最讓我驚喜的是,在掃描曹宅鎮官田陳氏宗譜的時候發現了一種延續千年的家風。」
「官田村自唐宋時期就以忠孝傳家,是個地地道道的耕讀世家,為了培養學子,族人們特地制定了一個『書田規條』,並將其寫入家規。只要是青年學子,每年七月初一可以到祠堂免費領取大米。若是書田豐產有盈餘,任何人都不能夠將租金佔為己有,多餘的錢依然會被用於購置田產,而且家規要求凡是族中有當官的人,都要以忠君愛國為本,不能有貪贓枉法之舉。一個家族在千年以前能提出這樣的家風,非常了不起。而且,能做到與時俱進,很值得宣揚。」鄭小傑說。
鄭小傑還曾掃到了金華著名抗金名將鄭剛中的墓志銘,詳細記載了他從出生到長大步入官場、再到戰場奮勇殺敵的事迹,對於後人研究鄭剛中起了很大的幫助。
「接下來我們還要繼續探尋,收集線索。編家譜需要投入時間,雖然程序繁瑣,但是要把源遠流長的家族文化傳承下去,家譜作為尋根留本,教育後人的依據還是很有意義的。」
作者:盛瀚瀟 王倩雅
編輯:盛瀚瀟
TAG:更金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