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具有世界史意義的帝國碰撞怛羅斯之戰

具有世界史意義的帝國碰撞怛羅斯之戰

回望人類6、7世紀的亞歐大陸歷史,最為壯麗的景觀無過於隋唐、吐蕃與阿拉伯這三個新興的帝國性質政權,幾乎同時從東西南幾個方向迅速勃興,最終在亞洲腹地碰撞。

6世紀下半期,阿拉伯半島發生了歷史意義深遠的變化,570年,穆罕默德出生於半島商業重鎮麥加的一個從事轉販貿易的古萊氏(Quraysh,唐代史籍上稱作「孤列氏」)的哈希姆家族(Hashim,唐代史籍稱作「奚深」)。622年到632年之間,走出沙漠的阿拉伯人在穆罕默德和伊斯蘭教義的指引之下,完成了整個阿拉伯半島的統一大業,創立了阿拉伯帝國。

根據目前最早的記載(《舊唐書》卷一九八《西戎傳》「大食國」條),在唐永徽二年(651年),也就是東邊大唐的太宗和吐蕃的松贊干布兩位雄主剛去世沒多久,高宗李治即位武則天還是武昭儀的時候,阿拉伯第三位正統哈里發奧斯曼(Uthman,644-656年)在位的第八年,大食王噉密莫末膩第一次派遣使者來訪大唐。

所謂「噉密莫末膩」(「莫末膩」在唐代又翻譯作「暮門」),當是阿拉伯語Amir al-mu』minin的譯音,為阿拉伯人對哈里發的一種尊稱,意為「信士們的長官」,唐代比定為大食王。這是目前最為確鑿的有關於中國和阿拉伯官方交往的最早記錄。

至於漢籍當中,為何將阿拉伯稱呼作「大食」,當然也應該是來自於音譯,而在中古漢語當中「大食」兩個字的發音也和如今的da-shi完全不同,而應該分別發作ta-和sek-。

目前為止,學者們的研究比較認同這樣一種說法,即約在1世紀以後,阿拉伯部落之一的塔伊部(Tayyi)逐漸遷徙到了與伊朗最為臨近的地區,因此在伊朗人心目中塔伊部就成為了阿拉伯人的代表,塔伊部的名字Tayyi在中世紀伊朗語中作Tacik。

這樣,由於語音學上的原因,作為阿拉伯人統稱的「塔伊」一名,在伊朗地區被讀作「塔吉」(Tazik,Tazi)。而在遙遠的東方,獲得的有關於阿拉伯人的信息,最初也一定是通過伊朗人,所以「塔吉」(Tazik)的發音,自然會被以漢語發音中相近的「大食」(ta-sek)一詞記錄。也有學者主張「大食」來自於阿拉伯語「商人」tajir的對音,可備一說。

永徽二年的通好之後,中國和大食之間的交往就日益增多。一方面,倭馬亞王朝(661-750年,唐代稱作「白衣大食」)及其派駐呼羅珊(Khurasan,今伊朗東北部)的總督不斷繼續與唐代官方正式往來,使節、商隊絡繹於途,陸上絲綢之路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峰時期;

另一方面,倭馬亞王朝(白衣大食)在完成了呼羅珊的征服(663-671年)之後,即以呼羅珊為基地繼續擴張,在大食勢力向東向北推進的過程中,中亞地區的大小王公貴族紛紛尋求唐朝的支援和庇護,這種情況又導致了唐與大食之間的某種緊張關係。

8世紀初,倭馬亞王朝最有作為的總督哈扎只向手下的兩名驍將穆罕默德·本·卡西姆和屈底波·並波悉林分別許諾:誰首先踏上中國領土,誰就出任統治中國的總督。兩人都沒有達到進入中國的目的,但是,兩人於713年前後,也就是李隆基剛即位當上唐玄宗的時候,分別在印度西部邊境和中亞地區建立了阿拉伯人的統治。

因此,在整個8世紀上半期,唐朝、吐蕃、突騎施與大食在中亞地區屢次發生了錯綜複雜的糾葛與衝突。750年(唐天寶九載),阿卜勒·阿拔斯(750-754年在位,唐史籍稱作「阿蒲·羅拔」)滅倭馬亞王朝,建立了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唐代史籍稱作「黑衣大食」),阿拉伯帝國也開始進入了最為強盛的時期,新王朝勢力繼續向東推進。

這個時候鎮守大唐西域的正是赫赫有名的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將軍。高仙芝是一名才華橫溢的天才軍事家,天寶六載(747年)率領數萬唐軍,在高原之上長途奔襲,出其不意進攻親吐蕃的小勃律國,一舉取得了連雲堡之戰的勝利,俘虜小勃律國王和吐蕃公主,威震整個邊疆,大唐氣勢臻於極盛。

但同時高仙芝又是一名功名心切的驕傲將軍,在從連雲堡回軍途中,還未達到安西都護駐地,就急忙繞過自己的長官安西節度使夫蒙靈察(當時高仙芝是副節度使)直接向長安的玄宗報告戰況邀功請賞。到了駐地,夫蒙靈察破口大罵「啖狗糞高麗奴!汝官皆因誰得?而不待我處分,擅奏捷書,高麗奴,汝罪當斬」,你這個吃狗屎的高麗奴,要不是老子你哪能有今天,竟敢背著我直接去邀功,狗日的高麗奴!邊疆軍人的粗礪、豪放性情躍然紙上,千年之後仍然能夠感受到那種激烈情懷。當然,戰功卓著的高仙芝很快就取代了夫蒙靈察當上了新的安西節度使。

中亞諸國在遇到危機之時,往往都會第一時間求助於高仙芝的大唐軍隊,天寶九載(750年),在和石國發生了衝突之後,另一個中亞小國寧遠國(拔汗那國)連續派遣使節前往長安搬救兵,這樣高仙芝就帶領唐軍介入到一場規模並不大的中亞國家之間的相互衝突之中:協助拔汗那國去教訓當時的地區強國-石國(今塔什干)。

高仙芝是一名出色的軍事統帥,但很可惜的是這位傑出的將軍並沒有成熟的政治頭腦並缺乏長遠的戰略眼光,在處理這些中亞內部事務的時候,往往單純從軍事角度出發,僅僅試圖以武力解決所有衝突,憑恃著自己在西域的軍威,一舉攻佔了石國,並且以欺騙的手段將石國國王誘至長安斬首,這一無情的舉措立刻在中亞諸國當中產生了巨大的反響,各國紛紛對大唐的大國誠信發生懷疑,特別是被滅國的石國迅速前去投靠正在中亞西境的阿拉伯勢力。

天寶十載(751年,回曆133年)八月,剛剛建國的阿拔斯王朝的呼羅珊總督阿卜·穆斯林(Abu Muslim)和大唐的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分別應中亞地方的王公請求而出兵中亞,兩支帝國的軍隊終於在怛羅斯(今哈薩克江布爾城)第一次遭遇。雙方在怛羅斯附近的阿特拉赫對峙五日,誰都不敢輕舉妄動,第五日隨同唐軍陣營而來的盟軍葛邏祿部突然在陣前倒戈,和大食軍隊合攻高仙芝陣營,唐軍頓時陣腳大亂,一戰下來損失慘重,三萬餘人中除了投奔而去的葛邏祿部之外,剩下數千人。高仙芝本想捐軀沙場,副將李嗣業勸導首長連夜突圍,在突圍的過程中,道路狹窄,而拔汗那部的將士卻擁阻在道路之中,李嗣業揮舞大棒,活生生給高仙芝打開一條逃生的血路。

怛羅斯之戰不是一場規模很大的戰役,長途而來的交戰雙方都已經精疲力盡,所以也不可能展開戰略決戰,就像是兩個疲憊的拳擊手,走上拳台的時候都已經氣喘吁吁,沒有能力給予對手致命一擊,唐軍高仙芝雖然由於盟軍的臨陣叛變而遭到失敗,但是還是掙脫出戰局,完全有可能在恢復了元氣之後,再行決戰。

而獲勝的阿拉伯軍隊一方也已經沒有能力前去追蹤剿滅在中亞西域已經經營了近百年、實力仍舊十分雄厚的唐軍主力,雙方勢頭都在怛羅斯之戰之後暫停下來,重新開始準備迎接之後的局勢變化。

但我們知道,也就是在怛羅斯之後的四年,中原爆發了安史之亂,大唐的內部出現了嚴重的危機,西域形勢也就隨之而大變,安西節度使等軍隊紛紛被調回中原參與國內戰爭,因此大唐在中亞苦心經營的局面頓時改觀,阿拉伯伊斯蘭勢力也就從此在中亞地區歷史性地立足下來。

當然,這還不是這次小規模戰役的全部意義,它更重大的意義在於,大批漢地士兵在怛羅斯被阿拉伯軍隊俘虜,其中有不少是隨軍的技術工匠,這些工匠很快就在撒馬爾干建立了穆斯林世界的第一座造紙作坊,而這些掌握了造紙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技術的工匠隨後又被送去阿拔斯王朝的首都報達(今伊拉克巴格達)、庫法等地,可以說,這次戰役促成了中阿之間第一次技術大轉移,紡織技藝、金銀器製造工藝、圖畫技藝、造紙技藝等一大批東方的技術,又通過阿拉伯人為媒介再次西傳到了歐洲、北非地區,對後來西方的歷史進程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當時被俘的中國軍人當中,有一位叫做杜環的年輕人,被送往黑衣大食,歷經12年,他遊歷了整個阿拉伯世界的大部分地區,後來又搭乘商船回到了唐代南方的重要港口城市廣州,歸國之後,杜環撰寫了《經行記》一書,詳細地記錄了自己在阿拉伯地區遊歷的過程,成為了漢文史籍中第一次對阿拉伯、伊斯蘭世界最詳實、最珍貴的記錄。

兩個帝國、兩種文明在內陸腹地的一次軍事碰撞,並沒有阻礙雙方此後的繼續交往,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無論在政治領域還是商業領域,中原文明與阿拉伯伊斯蘭文明彼此頻繁的往來,成就了此後數百年東西文化交流史中輝煌一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打扮的小鎂 的精彩文章:

What!成年人的大腦不會再產生新的神經元?

TAG:愛打扮的小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