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近、現代南京教育家傳略

近、現代南京教育家傳略

【南京招考】

招考信息一手發布升學政策權威解答

名師專家考情分析社會實踐量身定製

近、現代南京教育家傳略

郭秉文(1879—1967),字鴻聲,江蘇江浦縣人,生於上海青浦,著名教育家。1896年畢業於上海清心書院。1908年獲庚款資助赴美留學,1911年獲俄亥俄州伍斯特學院理學士學位後,即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攻讀教育學,1912年獲教育學碩士學位,之後繼續研究教育史,1914年以《中國教育制度沿革史》論文獲該校哲學博士學位。郭秉文是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博士學位的第一位中國人。歸國後,他參加了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的籌建工作,初任教務主任,後為代理校長,1919年被正式任命為校長。1920年他致力於籌建國立東南大學,東大成立後,他兼任東大首任校長,被譽為「東南大學之父」。1924年9月,奉派為保管美國庚款董事,組織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曾代表中國出席歷屆世界教育會議,且連任四屆副會長。1926年,在美國創辦華美協進社。1931年返國後,歷任國民政府工商部國際貿易局局長、中國幣制代表團代表、財政部常務次長、中英貿易協會主任,並曾出席善後救濟預備會議及世界糧農會議。1945年抗戰勝利後,任聯合國救濟總署副署長兼秘書長。1947年退休留居美國華盛頓。1954年,教育部成立「在美教育青年文化事業顧問委員會」,應邀擔任委員,嗣後任主任委員。1957年,在美國組設「中美文化協會」,任會長。1967年8月29日病逝,終年88歲。

郭秉文深諳辦學之道,並以民主與科學精神治校,不僅提出了「寓師範於大學」的發展模式,創立了「三會一體」的管理體制,而且還提出了「四個平衡」的辦學方針。郭秉文為東大確立的「四個平衡」的辦學方針,不但蘊涵著豐富的理論價值,而且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前瞻意識。通才與專才平衡是大學教育的培養目標和立校之本;人文與科學平衡是達致培養目標的主要內容和必由之徑;師資與設備平衡是達致培養目標的關鍵因素和強校之根;國內與國際平衡是大學教育的發展趨勢和理想之境。

(1)通才與專才平衡。郭秉文認為大學應培養多種類型的人才,設立多種學科,本科注重通才教育,不忽視應用;專科注重專才教育,不忽視基礎,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如何做到兩者的平衡?他堅決主張「寓師範於大學」,師範學院應辦在大學內,教師的來源不必局限於師範院校。他認為,單一性的師範學校內,難以培養出卓越師資,而大學科系比較齊備,有利於學科互補及師資深造。在他看來,一個綜合大學的好處,在於通才與專才互相調劑,使通才不致流於空疏,專才不致流於狹隘。同時,郭秉文認為,一所綜合大學,可以既設偏重學理的學科,同時又設偏重應用的學科,兩者互補,相得益彰。通才與專才平衡的觀點,充分地表明了郭秉文的大學必須具備綜合性的思想。

(2)人文與科學平衡。人文與科學平衡,包含兩層意思。第一是開辦綜合大學,需要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並重,需要兩大類學科的相互交叉和滲透。郭秉文力主教育學要「科學化」,強調把教育學建立在自然科學的基礎上,用科學的方法培養人才。第二是大學既要提倡民族精神、重視民族文化,又要吸納西方文明,重視科技新知。通過溝通和融合,使大學成為弘揚民族文化的基地,成為發展科學的重鎮,成為中國文化與西方科學的有機結合點。人文與科學平衡的觀點,表現出郭秉文的大學必須具備研究性的思想。

(3)師資與設備平衡。郭秉文認為,大學教育當然以師資為第一,師資是大學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和動力,但是物質設備亦不容忽視。基礎設施的建設需要充足的資金作保障。師資與設備平衡的觀點,實際上反映了郭秉文的大學必須具備開放性的思想(即師資選聘、師資培養與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上的開放性等)。

(4)國內與國際平衡。郭秉文所說的「國內與國際平衡」,指的是東大 在立足國內、服務社會的前提下,置學校的發展於世界高等教育的格局之中,即在一個較高的起點上,以世界一流大學作為參照物發展自己。具體表現為,教師培養師範與大學並舉,教師來源國內與國際並重,愛國之心與世界之情並存。國內和國際平衡的觀點,鮮明地體現出郭秉文的大學必須具有國際性的思想。

郭秉文在執掌南京高師與東南大學期間,曾設置6科(文、理、農、工、商、教)共28個系,通過綜合性的大學教育,造就社會所需的各種人才。另一方面,為適應工商業的發展,他將商科遷至上海,在上海分設商科大學。此外,他還充分利用高校的人力資源,創辦商業夜校、補習學校和暑假補習班等,造就各種商業從業人員及專業財經、貿易人才。在中國首建生物系、氣象系、航空系、體育系、藝術系、工商管理系、會計系、金融理財系、國際貿易系等等。為了達到文理並重、中西融合,他廣延留學歐美人才,聘請一流的教授、學者到校任教,如竺可楨、陶行知、茅以升、梁啟超、胡適、泰戈爾、杜威、羅素等,並支持他們創辦了《學衡》雜誌。郭秉文還廣開渠道,多方籌資,建成了東大圖書館、科學館、生物館、體育館、學生宿舍等。為了使學校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郭秉文改革學校的領導體制,成立校董會。校董會是全校最高的決策機構,地位與校長並立甚至更高。另外,郭秉文崇尚學者治校,依靠教授辦學,讓全校教授參與學校的決策和管理。學校成立教授會,負責全校的教務,教授會由校長、各科系主任及教授組成。雖然是學者治校,但學者不參與政黨和政治。同時,郭秉文發表論著甚多,有《中國教育制度沿革史》《歷代史略》《圖書、圖書館概況》《圖書、圖書館、圖書總目》《明史稿校錄》。一些散著見《史地學報》《學衡》《史學與地學》《圖書、圖書館》《史學雜誌》《地理學報》《國史館館刊》《文史哲》《說文月刊》等。

南京招考

微信號:jlwbxjz(←長按複製)

第一時間掌握南京教育升學資訊 關注我們妥妥的

以上內容來自南京教育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京招考 的精彩文章:

你的一顰一笑都在伴媽媽前行
留學生光鮮的形象背後,暗藏著哪些辛酸過往?

TAG:南京招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