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身體出現5個跡象,說明你吃鹽太多了!妙招教你控鹽

身體出現5個跡象,說明你吃鹽太多了!妙招教你控鹽

「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還多!」這話經常從家裡長輩們口中聽到;以後要是再碰上,你可以雲淡風輕地跟他說:吃鹽過多可不健康哦~ ~

GIF

食鹽,被稱為「百味之王」,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調味品。那麼身體出現哪種信號提醒著鹽吃多了呢?

5個跡象提醒你鹽吃多了

1、嘴干

如果你感覺就像吃了一團棉花球,這可能吃鹽過多的過錯。在食用了含有大量鈉的食物之後,身體會感覺鹽和水的含量失衡了。

為了恢復平衡,你需要多喝水。因此,大腦會發出口渴的信號,促使你狂飲。

2、反應變慢

如果吃了太多的鹽會導致人脫水,人一旦脫水的話,人就不能清晰思考問題了,這個情況有多嚴重!

3、手指變粗

如果你突然發現體重沒有任何增長的情況下,但手指卻戴不進去原本合適尺寸的戒指了,戒指小了兩號,那麼這很有可能是水瀦留造成的,如果長期攝入過多的鹽就會導致這樣的情況。

4、頭痛

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成果表明:與每天攝入1500毫克鈉的人相比,每天食用3500毫克鈉的成年人頭痛的可能性高出了近1/3

5、總想排尿

喝了太多的水並不是讓你尿意頻繁的唯一原因。令人驚訝的是,吃了太多的鹽也會產生相同的效果。

當人體攝入了過多鹽的時候,人體的腎臟器官就會加班加點地工作,這樣才能把體內多餘的鹽排出體外,這樣就會造成小便量增多的問題

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是維持人體正常發育和新陳代謝不可缺少的物質。

有維持細胞內外滲透壓,調節人體水分均衡分布,參與胃酸形成,增進食慾,維持體液正常循環等重要作用。

吃鹽過多的危害

人體內的鈉過多,會造成體內水瀦留,導致血管內壓力升高,阻力增大,從而造成心臟負荷加重。久而久之,容易引發心臟肥大、心衰等疾病,增加動脈硬化的風險,引發心腦血管疾病。

世界衛生組織最新食鹽攝取指南建議,健康人通過飲食攝取的最佳鹽量是:成人每日不超過5g。

如何控制鹽的攝入?

1、學會看食品標籤

食品標籤中的重要一項就是列出了含鈉量,因此,在超市購物時除了看卡路里,還得仔細看看含鈉量再決定

2、限鹽勺

限鹽勺,鹽量看得見。每家都應該配備一個2克的小鹽勺,每次家中的掌勺大廚炒菜的時候,放鹽就有了量的估計。

3、少食含鈉高的食物

除了食鹽外,腌製品,包括各類醬菜、酸菜、鹹菜、甜麵醬、臘腸、醬油、話梅、薯片等都含有較多的鈉。因此,在計算每日鈉攝入量時,不要忘記將這些食物中的鈉包含進去,否則很容易超標,進而導致疾病治療效果受影響。

4、做菜最後放鹽

做菜最後放鹽,鹹味更突出。做菜放鹽最好是出鍋時候放,這樣鹽量即使放得少,鹹味兒也可以很突出。

5、在家吃飯

在家吃飯,鹽量自己控。飯店一般為了菜品的味道,加的鹽會相對較多。即使你和廚師說了想吃清淡點,忙碌的他也可能手一抖,就多了。所以在家吃,是再好不過的選擇。


99%的人不知道酸奶這些秘密

面對種類繁多概念熱鬧的乳製品貨架,你有沒有感覺困惑?為什麼有些酸奶產品不用冷藏?為什麼有些酸奶總是號稱加了有益菌?想補鈣該喝哪一種?想延緩血糖上升該喝哪一種?想控制熱量避免長胖該喝哪一種?這裡,真相來了!

真相1:

常溫銷售的酸奶產品中根本沒有活乳酸菌。那些裝在方盒或六角形利樂包裝中,能夠在室溫下存放好幾個月的酸奶產品,實際上屬於「滅菌」酸奶。簡單說,生產者先將牛奶發酵變成了酸奶。但是,他們又把酸奶進行高溫加熱,把所有的乳酸菌都殺光了,然後在無菌條件下灌進了利樂包裝,趁熱封裝。所以即便在室溫下放幾個月,這些酸奶既不會變酸,也不會腐敗。當然,這類產品還保持了酸奶的味道,酸味濃,甜味也濃,口味很吸引人。同時,它們不用冷藏,攜帶方便。無法指望它們幫你補充乳酸菌。不過,乳酸菌發酵產生的乳酸和大部分B族維生素還留在裡面,鈣和蛋白質也沒變少。

真相2:

多數冷藏酸奶有活乳酸菌,但進不到你的腸道里。絕大多數酸奶產品中含有活乳酸菌,也就是製作酸奶時必須添加的「保加利亞乳桿菌」(L菌)和「嗜熱鏈球菌」(S菌)。但它們不屬於能進入腸道定植的品種,只能在穿過胃腸道並光榮犧牲的過程中,幫助人體起到一些抑制有害微生物的健康作用。

當然,即便這些菌被胃酸殺死,它們的菌體碎片仍然能產生一些有益的免疫調節作用,發酵產生的乳酸本身也有利於吸收礦物質和改善腸道環境。所以,喝普通酸奶還是比不喝有利於腸道健康。

有少數酸奶產品中添加了嗜酸乳桿菌(「A菌」)或雙歧桿菌(「B菌」)。這兩類菌的確保健作用更強,而且能進入到人體大腸並存活下來,不過在通過胃腸道的時候,絕大多數乳酸菌都犧牲了,在上億甚至幾十億的菌中,只有極少數幸運的菌能被億萬同伴掩護, 最終到達大腸當中,並棲息繁衍下去。由於大部分酸奶並沒有標明到底有多少活的A菌和B菌,有多少幸運菌真的進入身體,就不必期待過高了,只要相信有比沒有好就行了。

真相3:

酸奶產品沒有標註鈣含量,不等於其中沒有鈣或鈣含量低。有人只聽說牛奶中有鈣,看到酸奶沒有標鈣含量, 就不知道該怎麼選擇鈣含量高的酸奶產品了。牛奶中的鈣是和酪蛋白膠體一起存在的,也就是說,牛奶中的蛋白質含量越高,乳鈣就越多。由於我國營養標籤法規只要求標註能量(熱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鈉這幾項,並未強制要求標註鈣含量這個項目,大部分企業都沒有標。購買者只需要認真看一下蛋白質含量就好了,挑出其中蛋白質含量最高的產品,然後算算性價比,就可以決定買哪個了。

真相4:

酸奶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越高,含的添加糖就越多。酸奶的原料是牛奶,而牛奶中含有4%~5%的天然乳糖成分。乳糖甜度很低,而且其中一部分在酸奶發酵中變成了乳酸,所以發酵之後的酸奶,如果不加點糖來調和,就會酸得很難下咽。因此,至少要加6%~7%的糖,才能讓酸奶口感較好。要覺得比較甜,就要加8%~10%的糖。乳糖和添加的糖都是碳水化合物,所以兩項加起來,酸奶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通常在10%~15%之間(100克產品中含糖10~15克)。

人們都知道酸奶有健康好處,但糖除了增加熱量、升高血糖之外並沒多大好處。所以,選擇酸奶的時候,可以細看標籤,在保證蛋白質含量夠高的前提下,優先選擇碳水化合物含量低一些的品種。一般來說,兒童型產品和果味型產品,糖的含量都會偏高一些,建議少購買。

真相5:

口感像酸奶的並不一定是酸奶。市面上有各種新式的產品,口味酸酸甜甜的,都和酸奶差不多,比如布丁、布林、慕斯、韓式酸奶等,讓人眼花繚亂。建議消費者好好看看包裝上的「產品類別」這個項目。

布丁也好,布林也好,慕斯也好,都是含奶的甜點,不屬於酸奶類型。它們的特點是蛋白質低於普通酸奶,而脂肪比普通酸奶高得多,甚至可達6%~8%(普通酸奶不超過3%),糖分也相當足。在營養價值方面,都比正常的酸奶低得多。偶爾吃吃滿足口感可以,若天天用它們替代酸奶來喝,就相當不明智了。不僅損失錢還損失營養。

至於號稱是外國類型的酸奶,不妨看一下包裝上的營養成分表,比較一下它們的蛋白質含量。有些產品蛋白質含量可高達6%,而有些只有2.5%,完全不比傳統產品強。還要再看看碳水化合物含量,正常應當是11%~12%,有些產品會高達15%左右,這一看就明白,無非是用更甜的口味吸引嗜甜的消費者而已。還是購買那些蛋白質高、脂肪不高、碳水化合物不高的產品最健康。

來源:高質量生活家 生命時報

親!喜歡就點贊分享吧

關注此公眾號

每天都有分享

覺得不錯,底部隨手點贊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