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會局部不瘦?

為什麼會局部不瘦?

減肥是一個老話常談的問題了,我也減,每年都在減。但減肥到底減的是什麼?可以局部瘦嗎?為什麼全身都瘦了就是(手臂大腿屁股腰。。發揮自己的想像力)沒有瘦呢?

之前也寫了很多關於減脂的教程,也說了很多減脂的原理,也教了不少各種計算公式,後來我發現有不少人過度的依賴這些數字了,這一篇就來細說一些減脂乾貨~

減肥到底減什麼?體脂和體重。

體重和體脂先減哪個比較重要?都重要,並沒有什麼體重不重要只看體脂這種說法。如果你不是專業人士比如相撲選手,健美選手以及競技類選手(之類,吧啦吧啦)那麼體重就很重要了。

搬出我最簡單粗暴的計算公式:身高(厘米)160-體重120(斤)=40(這個數字小於45就表示你應該先去減輕體重)

這個公式里得出的數字小於45,說明體重偏高而身體又沒有足夠的肌肉量維持,自身對中立位和重心都控制得不好的話,這些重量都會壓在關節上,再加上久坐欠練,關節的穩定度靈活度活動度都退化。

所以有一部分人是發現自己減重之後各種糟糕的形體狀態都不見了。

繼續用上面那個公式,如果這個數字大於45小於55,看起來也不顯瘦,那麼體重體脂都應該同時進行。

如果這個數字大於55小於65看起來比實際顯得胖就應該考慮從減體脂下手了,因為體重不能直接決定視覺上看起來是否膨脹,體脂能。

數字大於65,練形體和增肌去吧~

減肥是減體重和減體脂的統稱,減重最好的途徑是飲食(不只是少吃,不是僅僅控制熱量),減脂最好的途徑是運動(一定不是只跑步)。不展開說了。

可以局部瘦嗎?

這是我目前看到的最多的問題。首先減脂是整體運作的行為,身體所有的部位都有脂肪,當開始一些減肥行為身體有脂肪的地方都會相應的減少,減少程度多少的問題。

為什麼有的人減肥上半身瘦了,下半身卻幾乎沒有動靜?上半身體脂已經瘦到20了,下半身依然28堅挺?

首先要說,堅持了一段時間的減脂之後,整個身體一定都會有變化,上下半身體脂率不一樣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生理構造上來說大多數男性的上半身體脂率高於下半身,最理想的狀態是上5.5:下4.5,一般會是上6:下4。

大多數女性是下半身體脂率高於上半身,理想狀態是上4.5:下5.5,一般會是上4:下6。

這些都是正常來說,當然也會有很多女性上半身的脂肪量高於下半身很多的情況。說明在肥胖過程中,你基因里自帶的下半身的脂肪細胞已經到了目前自己數量和體積的最大化,更多的脂肪粗存就在堆積到了內臟里,這樣的向心肥胖在健康上更有隱患。

比如之前的體脂上半身26,下半身30,經過一段時間的飲食控制和持續運動也許上半身的體脂下降到了20,下半身只下降到了28,這當然也叫做全身減脂,但卻局部不瘦。

在一個階段身體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瓶頸,不管是減或者增。比較常見的是減脂期體重體脂到了一個還未到標準的數字之後很長時間都不動了,這就是減脂中的瓶頸。

增肥也是一樣的,當胖到一個你自己身體基因當前接受的最大值時上下半身的體脂就會幾乎平衡,胖到某個程度之後要繼續胖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這是基因決定,就像有的人胖到120就是她身體能做到的極限,想要繼續胖就得做更多反常或者顛覆的事情,但有的人120卻只是個開始。

為什麼會局部不瘦?

先回答這個大的框架,原因有很多:比如你的日常行為中下半身和上半身的活動頻率不一致、上下半身的肌肉比例和分布不均勻、局部的活動度和力線有問題等等。。。

科學減脂至少3個月之後出現了局部不瘦的情況再從形體狀態下手,別給我說什麼跑了2星期還沒瘦這種玄學了,減肥跟飲食運動都有關係,還跟是否科學有關,缺一不可。

說一個我的線下學員的例子,一個妹子,162cm,47kg,25%體脂率,看數據她完全不胖,當我見到她本人,上半身的體脂最多20%,下半身25%,這就是我剛說的局部不瘦。

她身體的脂肪細胞數量和體積都不大,上半身肩膀手臂有非常淺的肌肉線條,脂肪非常少,肚臍以上的位置也都幾乎沒有脂肪,但肚臍以下卻凸起一大塊。

因為她常年坐姿都是弓背,弓背工作弓背開車,並且車技一般。車技不怎麼好的一個優點就是喜歡踩剎車,就算弓背狀態下踩剎車腹直肌上端也會主動收緊發力穩定,下端參與就很少,這就是力線有問題。

她下半身大腿和臀部的肌肉量極低,小腿的肌肉量卻很發達,這就是肌肉比例分布不均。基因沒法控制,但肌肉可以,局部的粗壯一定是自己的重心和發力模式導致,按她的身高體重體脂率來看,小腿36cm不合理。

我們評估分析問題也要分先後,比如哪一塊的問題更嚴重,需要立刻改善的,她的評估分析我認為足底足踝應該首先考慮,需要先建立正確的落點和足踝穩定度,然後髖關節周圍的訓練和膝關節的穩定。

PS:題外話,別人的課我不清楚,但我的課並不會只有單一的某個元素,比如一些狀態我會用形體模式去調整,一些訓練我會用健美中的增肌元素,一些不穩定會有運動功能去糾正,我認為現有的各種類目都有很有東西是可取的,可以用得到但卻不是唯一的。非常感謝給我幫助的各位老師,感謝虐了我9年的形體課莫老師,感謝意見很多但都聽我的力量訓練教練黃老師,感謝理論知識嚴謹豐富的運動康復李老師,感謝讓我打人更痛的泰拳方老師,感謝參加過的所有課程培訓的機構以及講課老師們,我都受益匪淺,在心中。可以回報的就是把你們教我的東西都捏在一起變成我自己的東西發揚出去。

每一個領域都不應該是停滯不前的狀態,所以現在有一些人會拿我15年的一些話來懟,反而我認為是好事,說明知識和科學的嚴謹性都在不斷的進步,我要是一直還停留在原地踏步的階段,你們還關注我幹嘛呢對不對~

下半身的攻略我已經寫過了,你們懶得看,看了也懶得做,還要一個勁的問到底怎麼辦,我能怎麼辦,我也很無奈。

上半身的攻略還沒有寫,肯定會寫的,倒不是因為懶,而是因為又懶又拖延,還有些許忙碌。一定會寫的,就是吧我目前還有2個教程要趕著做,總之就是有拖無欠~~

GIF

可能以上的文字看著像是什麼問題都沒有解決,人生需要舉例說明,那我就舉例說明一個。

用我的閨蜜舉例,背景:她是一個微商,每天就是在電腦手機前面跟客人互動。

(對不起了塑料姐妹)

ABOUT :

久坐狀態下半身呈現屈髖形態,髖關節這一代的血液循環必然就會受到影響,髂腰肌縮短無力,臀肌拉長無力等等,脂肪就更容易堆積在大腿根部以及活動受限的部位,肌肉和脂肪的比例不協調了,就算開始減脂這些對應部位的消耗狀態也不會很理想,這就是上面說的局部不瘦。

雖然說坐不一定會形體不好,但坐的時間長了對應的肌肉就會累,這個狀態明明已經累了,肌肉負荷不住了卻依然堅持這個姿勢,骨骼就會開始參與代償。因為骨頭不會感覺累,感覺累的疲勞的是肌肉和神經,代償多了腰椎的尺度就開始慢慢變直,什麼腰椎間盤突出就是骨骼代償的產物啦。

人體力學原理骨盆就一定是後傾狀,而上半身也會對應的出現駝背(胸椎尺度變大)圓肩(肱骨內旋),頭前伸。

腰椎尺度變直下背部(腰部後側)肌肉被拉長緊張,腹部肌肉縮短無力,腰椎僵硬活動度不好,就會出現下腹突出或者腰部兩側脂肪堆積。

胸椎尺度變大背部肌肉被拉長無力,胸肌縮短緊張無力,就會讓脂肪堆積在手臂根部,胸部下垂,呼吸肌無力。我之前推薦使用束腰其實也有這方面的考慮,坐下的時候不需要束很緊,保持呼吸順暢,但會有一個外力強迫你直起來,身體在中立位狀態的呼吸模式下膈肌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

含胸駝背下的深呼吸比中立位深呼吸簡單得多,久而久之任何狀態下都習慣含胸駝背,因為大腦默認在這個模式呼吸會簡單順暢不費勁。

肱骨內旋菱形肌被拉長,呼吸模式中用斜方肌的收縮去輔助呼吸,就有人說為什麼我從來也不鍛煉,斜方肌這麼高啊,你以為呼吸不是鍛煉嗎?今天你可以不喝水不吃飯,但一定不能不呼吸,每一下的呼吸都用到斜方肌上束的聳起用力,雖然說力量很小,滴水穿石了解一下。

頭前伸看起來丑就先不提了,引發的偏頭痛可是觸目驚心的。

她長期久坐,並且是真正做到的坐如鐘。我觀察了她整4個小時,在凳子上換姿勢移動的次數一個手都數得過來,除了去了一次洗手間其他動作不存在的。這種狀態下的下半身不僅是靜止的,關節還帶摺疊,比躺著更慘,長期躺著頂多肌肉萎縮(對於好多肌肉小腿的妹子這算一個好事吧)。

久站當然也不好,肌肉保持任何一個狀態都需要發力收縮,時間長了都會累都會僵。

這個時間可以借鑒學生的作息時間,比如幼兒園的小朋友每節課30分鐘左右,這是他們這個年齡的肌肉在一個狀態下能承受的最大時長,久了累了必然骨骼代償。小學生初中生一般是45分鐘一節課,高中生大學生一般60分鐘一節課。

課程時間安排並不只是按照人類的注意力集中時間定,也是跟身體構造,肌肉的疲勞程度有關係。

現在科技進步了身體反而退步了,以前的課間休息孩子都出去踢毽子丟沙包跳皮筋,身體模式和肌肉狀態都得到改善。現而在課間依然保持同一個姿勢玩手錶玩手機,sad。

SO

出現了局部不瘦,局部粗壯就要對應著找活動度和力線問題

腿部找:足踝足底,膝關節,髖關節

腹部找:髖關節,呼吸模式,腰椎

胸部找:胸椎,呼吸模式

背部找:胸椎,腰椎

手臂找:胸椎,頸椎

頭部找:頸椎

活動度和力線調整好之後再通過改善重心和發力點調整肌肉的比例和分布情況,最後才是平衡身體的活躍度。

現在大多數人是把這個過程弄反了,雖然不會說完全沒用,就是會走了不少彎路,最後忽然開竅了也還是會回到這個模式上來。

我知道你們會想知道具體的操作方法,希望能用更容易代入和理解的方法解釋,我也希望,並且也正在做,我保證這個公號的乾貨今年不會停~~

2018年要發福不要發福~~

就不要吝嗇一個ZAN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壁花 的精彩文章:

走路不粗腿 第一步

TAG:小壁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