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眼視眾生」——13世紀木雕菩薩立像
在晚唐和五代後周時期的兩次滅佛運動中,大量金屬材質的佛教造像遭到嚴重損毀,而以木、石或黏土製成的作品則得以保留。時至宋、遼、金,隨著菩薩信仰愈發盛行,山西木雕菩薩造像也成為此群雄割據時期最為優美的藝術典範之一。在2018保利香港春拍中,就有一件珍稀的宋元時期木雕菩薩立像。
●中國的佛教造像涉及金屬、木、石、土等諸多材質,而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的造像發展,在材質上也各有側重。唐晚會昌五年(845),喜好神仙之術的武宗聽信道士趙歸真的進言而行滅佛之舉。在是次法難中,皇帝不僅下發旨意燒經、拆寺,還要求寺廟和衣冠庶士之家將所藏金、銀、銅、鐵佛教造像全部納官,違者依禁銅法處置,但以木、石、土製作的造像,則被允許依舊留歸原處。隨後在五代後周顯德二年(955)的法難中,大量銅材造像則在收繳之後,被轉鑄為錢幣。這兩次的滅佛運動,對後世佛教藝術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一方面造成唐代造像的損毀衰落,難覓當時金銅佛像的風采,卻也使得宋、遼、金時期佛教再次興盛後,其造像藝術的風格勃發出新的生機——出現更為明顯的「世俗化」傾向,打破宗教儀軌的水月觀音(也有遊戲坐觀音等說法),和來自北方草原民族的審美風格,都體現了該時期的佛教藝術風向。
金泰和八年,南宋嘉定元年(1208)地圖
從佛造像題材門類來說,唐代以後菩薩信仰日益流行,到了晚唐,在戰亂頻發的社會背景下,《妙法蓮華經》(《法華經》)中大慈大悲、可救人脫出水火災難的觀音菩薩,受到廣泛的崇拜,觀音造像常見頭頂「化佛」的情況。五代十國之後,北方的遼、金,和相對處於南方的兩宋,都頗為盛行觀音信仰。山西的木雕菩薩造像,即是此時期留存至今的最為優美的藝術典範之一。
山西地處我國中原之北,其西、南兩部據黃河之險,東側則有太行山作天然屏障,這樣獨特的地理位置常使其少受戰亂紛擾,故境內保存有較多千年古建和文物,像是大同一地,就保留了遼、金時期的古剎及木雕佛教造像。從宋(及遼、金)至元,出自山西地區的大型單體木雕佛教造像,通常被稱作「宋木」。二十世紀初,隨著一尊精妙絕倫的「宋木」在太平縣連村(今襄汾縣境內)驚現於世,山西木雕佛像一時洛陽紙貴,迅速成為世界各大頂級博物館尋求的寶藏,也因此在之後近一個世紀的歲月里,眾多「宋木」紛紛流失海外,以致當今國內已十分稀見此類藝術珍品。然而可喜的是,保利香港則在今年春拍的玫茵堂專場,推出了一件精彩的山西木雕菩薩立像。
金明昌六年(1195)木雕菩薩立像
製作于山西臨汾
現藏於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目前國內外的重要博物館,如中國國家博物館、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博物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等,均藏有宋、遼、金、元木雕菩薩造像,這些造像往往神態嫻靜自在。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的相關藏品中,最為著名的是一組來自山西洪洞(今隸屬臨汾)的作品,該菩薩立像的背後有「明昌六年(1195)於洪洞縣」的刻款,其明確的紀年,可幫助我們了解12世紀木雕菩薩造像的工藝手法和風格特徵。
從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所藏的金明昌六年木雕菩薩立像可以看出,此期造像敷彩濃厚,雕刻技法婉轉細膩;菩薩像頭戴金彩化佛寶冠,臉部豐腴而偏方正,細眼立眉,兩眉幾乎連成「倒八字」,眼窩和挺括的眉骨與鼻樑,凸顯出立體精緻的臉部輪廓。菩薩脖子較短,但延續了唐代以前的造像儀軌,即保留了所謂「三道」的頸部紋理,軀幹與腿部的比例較為亭勻壯實。所帶瓔珞和腰間飾帶,也都顯示出此期配飾的特點,當時的貴族階層,十分喜愛配搭方形玉料或金料連綴而成的腰帶,以顯示自身的地位與品味。此件金代木雕菩薩立像,可謂安大略博物館珍藏的鎮館之寶。
保利香港2018春 Lot.3029
金至元(12-13世紀) 木雕菩薩立像(正面)
尺寸:142cm
估價: HKD8,000,000-12,000,000
左:保利香港2018春 Lot.3029
金至元(12-13世紀) 木雕菩薩立像(背面)
右:唐 敦煌45窟 脅侍菩薩立像
保利拍品菩薩天衣的第二層褶皺處,留有綠色厚彩,金代造像亦常見天衣敷綠的情況。唐代菩薩立像,以被譽為「東方維納斯」的敦煌45窟脅侍菩薩為例,可見婀娜的「三彎」體態,他腰肢窄細、髖部豐圓,小腹更具肉感。與之相比,宋以及金、元時期的菩薩造像則姿態嫻靜,軀幹直落少彎,髖部線條也不如唐代的凸顯。
●這次保利香港2018年春拍推出的金至元(12-13世紀)木雕菩薩立像,高142公分,體量巨大,藉由其保留完整的佛教美術信息,可推測其製作年代為金至元。菩薩跣足立於蓮台之上,左臂下垂而右臂抬起,兩側小臂殘缺,上著右袒僧祇支和天衣,下著富於垂墜感的裙裳,他臉頰方潤,眼細而眉立,發束高髻,余發繞過雙耳而落於身側。造像頂部,舊時曾存「化佛(應為阿彌陀佛)」小像,胸前雕飾華麗的摩羯魚形瓔珞,佩方形組件連綴而成的腰帶。
保利香港2018春 Lot.3029
金至元(12-13世紀) 木雕菩薩立像(面部)
菩薩寶冠上,原有「化佛」」小像。其窄額、細眼、肉鼻、豐唇,以及高聳的「倒八字」型眉骨,顯示出他與金代同類造像的密切關聯,而相對更為柔和的五官線條,則透露了他更為接近元代風格的情況。
保利香港2018春 Lot.3029
金至元(12-13世紀)木雕菩薩立像(側面)
菩薩寶冠留有原敷紅、綠厚彩,兩鬢余髮結雙辮,繞過耳廓垂於肩側的情況,也是金、元時期菩薩造像的常見做法。
保利香港2018春 Lot.3029
金至元(12-13世紀) 木雕菩薩立像(腰部)
菩薩腰間圍系著綴有方形飾件的腰帶,是宋、遼、金時期,貴族著裝的常見搭配,具有顯示身份地位的作用。造像小腹略微有肉,但不如唐代造像豐腴。
目前,此件拍品雖已顯現木材質地,但其寶冠、瓔珞、肩部披帛等多處的雕刻方式,以及原敷厚彩,均與前述金代明昌六年菩薩立像表現出相似特徵。尤為值得注意的是菩薩腰腹間衣紋的翻轉姿態,以及衣物與腰帶的搭配方式——保利香港這次將要拍賣的木雕菩薩立像與金代明昌六年作品,均刻畫「回」字型腰帶,腰帶覆於紋理橫向扭轉的衣料之上,腰間中部另有一長帶,打結而垂落於跣足之間,這些特徵均提示了保利這尊木雕菩薩立像的時代,應與金代相去不遠。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另藏有一件元至正十九年(1282)款的木雕菩薩立像,此13世紀的元代作品,眉眼等處雖然與金明昌六年作品顯示出相似外形,然而卻在線條輪廓上更為柔和,軀幹比例也略顯修長,總體神態恬靜秀美。故推斷此次保利香港的木雕菩薩立像,應屬金、元之間,而更接近元代的作品。
至正十九年(1282)木雕菩薩立像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再有這尊木雕菩薩立像,為民國時期京城著名古董商霍明志之達古齋舊藏,隨後的百年間遞藏於頂級藏家之間。霍氏原為張勳部下,與晚清皇族交往密切,其經手之作,多為藝術珍品。時值2018春拍之際,作為「芬氳凝熠:玫茵堂暨私人珍藏中國藝術專場」中的拍品,給予了藏家收藏「宋木」的難得機會,大眾也可以在預展中近距離觀賞這尊木雕菩薩立像。小藝君也希望能親臨現場,藉此作品,一窺北方民族佛教造像的藝術魅力。
●在本次玫茵堂專場中,還有兩件造像也十分值得關注。一件為遼代石雕白衣觀音菩薩立像,另一件為明洪武銅鎏金阿彌陀佛立像。
左:保利香港2018春 Lot. 3030
遼 石雕白衣觀音菩薩立像
右:觀音立像
宋 麥積山石窟 第165窟
●宋、遼之際,觀音信仰頗為盛行,同時期不同地域的觀音造像也體現了一定共同的時代風格。以麥積山石窟宋代的觀音像來說,他體型修長挺直,雙肩瘦削,衣著保守,裙裳厚實,橢圓臉型,柳眉鳳眼,鼻子秀氣,頗具漢人女子的面部和體型特徵,與唐代常見的袒露上身、薄衣貼體、豐肩髖臀的「三彎」造型菩薩,體現出極為不同的審美趣味。
與麥積山宋代造像相比,保利香港今春推出的這尊遼代石雕白衣觀音菩薩立像,同樣是秀美長身,五官柔和,神態安詳。不同的是,保利這尊菩薩具有不多見的細長脖頸,頭戴的包巾也更為高聳,使得造像的身材比例更加雋永耐看。
保利香港2018春 Lot. 3032
明洪武 銅鎏金阿彌陀佛立像
●阿彌陀佛是西方凈土之主,觀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同為其脅侍,此三尊合稱「西方三聖」。相應的在12至13世紀,「阿彌陀佛來迎圖」、「西方凈土變相」不僅風靡宋、遼、西夏,不少宋代作品也透過寧波而渡海到達日本。今天的東京國立博物館、京都知恩院等處,都存有東渡的阿彌陀佛,他們以立像或繪畫的形式保留至今。從中可見,阿彌陀佛肉髻高圓,中有髻珠,螺髪顆顆飽滿。西夏黑水城出圖的「接引圖」中也有阿彌陀的身影,其掌心向前的右手,正傳達出接引信眾之意。
保利香港這件明代洪武朝的銅鎏金阿彌陀佛立像,其造像風格就頗具宋代遺風。無論大衣的穿戴,髮式與手勢體態都體現了來自宋代的阿彌陀之造像理念。體現了明代對經典阿彌陀佛造像風格的傳承。
左:阿彌陀佛立像 東京國立博物館
右:阿彌陀佛凈土圖 日本京都知恩院
阿彌陀佛來迎圖
西夏 黑水城出土
俄羅斯聖彼得堡冬宮博物館藏
以上小藝君為大家推介了不少今年保利春拍,在佛教造像方面的精彩看點,期待和大家在拍場共享這些藝術作品的迷人魅力。
拍賣信息
芬氳凝熠:玫茵堂暨私人珍藏中國藝術專場
拍品總數:114 件
拍賣時間:2018年04月02日下午1:30
拍賣地點:香港君悅酒店 香港灣仔港灣道1號
文、資料整理/《藝術商業》孫璐
圖片來源/ 保利香港、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俄羅斯聖彼得堡冬宮博物館
TAG:藝術商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