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戰國之後,中國就沒有以韓為國號的政權?

為什麼戰國之後,中國就沒有以韓為國號的政權?

國號:國家稱號。中國古代的國號就是朝代名稱。歷朝建國者第一要事即確立國號。國號很早就有,《史記·五帝本紀》載「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 ,當然這裡記載的國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朝代,僅僅是傳說時代的部落或部落聯盟,是司馬遷錯誤追認的結果。實際上,中國的第一個國號是「夏」,由夏啟所定。

古代選國號標準:

來自源地

無論是周朝以前由後人追記的國號,還是之後由開創者定的國號,都存在這種情況。如夏部落酋長啟建國,以夏為國號。周酋長姬發(即周武王)滅商建國,以周為國號。秦的祖先為嬴姓,因養馬有功被周封於秦地,遂以秦為國號;後升為諸侯,仍以秦為國號;秦王嬴政滅六國稱始皇帝,繼續沿用秦為國號。宋太祖趙匡胤稱帝前曾為後周歸德軍宋州(今河南商丘)節度使,因該地原屬古宋國,便以宋為國號。

源於封爵

這種國號直接來自創建者爵名,歷史上類似朝代最多。如隋的國號來自楊堅稱帝前承襲其父楊忠的隨國公之爵,隨本為地名,在今湖北隨縣南。到楊堅稱帝時,因隨字從走,徵兆國家政權不穩定,就改隨為隋。而創建者爵位往往與某一地名相一致,如漢高祖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封地在漢中,平定天下後便以「漢」為國號。三國時魏國創建者曹操曾受封為魏王,兒子曹丕承襲爵位後建國,仍以魏為國號。

據發跡地

這種國號多見於少數民族政權,如契丹人所建的遼國。「遼」字在契丹語中是鑌鐵之意,遼太祖發跡地盛產鑌鐵,故該國第六代皇帝遼聖宗改國號為遼,象徵國家如鐵堅強。而金太祖認為「遼以鑌鐵為號,取其堅也,鑌鐵雖堅,終亦變壞,唯金不變壞。」為顯示比遼更堅強,便以金為國號。

循讖語義

南朝齊的國號就是來自讖語,《南齊書·崔祖思傳》載:「宋朝初議朝太祖(尚道成)為梁公,祖思啟太祖曰:金刀利刃齊刈之,今宜稱齊,實應之,從之。」元朝國號則源於文義,是取《易》中的「大哉乾元」,元為首,為剛,遂由蒙改稱為元。而清朝國號之所以為清,系因前朝為明朝,清又是五行屬水,明屬火,水克火。

按建國者

如春秋末期,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於是建立以這三家姓氏為國號的國家。南朝陳朝建立者陳霸先在梁末曾被封為陳王,建國時也以陳為國號(陳以陳王為國號而不是因姓陳)。

尊崇沿襲

歷史上曾出現幾個周朝,建立者大都尊崇周禮,欲仿周制或因周朝延續長久而沿用之,如宇文覺的北周,武則天改唐為周,後周太祖郭威自認是周朝王族姬姓後裔均屬此類,後漢劉知遠也認定自己是漢高祖劉邦後代而沿用漢為國號。凡此種種,無非是顯示皇族歷史悠久和血統高貴。

中國古代王朝的國號或是朝代名稱基本上都是沿用春秋戰國諸侯國名或是更早期王朝,有些國號甚至被多個王朝使用,比如:

夏:党項族夏國,歷史上稱西夏。

周:南北朝時期宇文氏北周、武則天建「大周」,五代時郭威建後「周」

秦:符氏前秦、姚氏後秦。

晉:司馬氏東西晉、五代石氏後晉。

趙:前趙、後趙。

魏:曹魏、冉魏、鮮卑北魏以及後來分化的東魏西魏。

楚:陳勝吳廣的張楚、項羽的大楚、張邦昌的偽楚。

齊:蕭氏的南齊、宇文氏的北齊、劉豫的偽齊。

燕:慕容氏的前燕、後燕、西燕等。

宋:劉裕的南宋,後世的南北宋。

戰國時期的7個國家,在後世都有沿用其稱號的國家,獨獨韓國沒有,這是為什麼呢?

韓國國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新鄭),國土面積狹小,後來的建國起事者都不局限在這個小狹小地區,所以寧可有秦、魏、晉、趙、齊,也不會為自己找一個弱小的韓國作為旗號。

由於地處中原,韓國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 所以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國土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使韓國成為第一個被秦所滅的戰國諸侯國,於前230年滅亡。為了圖吉利,也不可能找到韓國。

繼承其他六國名號的,三個因素交織在一起 ,很難分開,比如後世以秦為國號的前秦 、後秦 、大秦大致都是地處長安一帶,與秦國地理位置重疊,而且秦國曾經一統華夏,以此為名,正統、吉利都有了;後世以楚為國號的恆楚、 馬楚 、偽楚均是佔據楚國舊地,以齊國為號的北齊 、南齊 、偽齊,以燕為國號的前燕 、後燕、 南燕都是地處燕雲地區,以趙為國號的後趙,以魏為國號的曹魏、 北魏 、冉魏 、瓦崗魏也大致如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國 的精彩文章:

戰國劍,極品百鍊花紋鋼非遺鍛造工藝
戰國中後期,他們四人不是國君,卻有國君的影響力,命運各不相同

TAG: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