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明清皇宮」:眼前的金碧輝煌灼傷了人們的雙目

「明清皇宮」:眼前的金碧輝煌灼傷了人們的雙目

北京故宮,原名「紫禁城」,始建於明永樂年間,歷時14年建成。它規模宏大,佔地7.2平方千米,建築面積為1.5平方千米,有房屋9000多間,黃色琉璃瓦屋頂、藍色護城河和紅色圍牆把它與外界隔開。從建成到封建帝制結束,近500年間共有明、清兩代24位皇帝在此登基繼位。它是一座璧壘森嚴、巍峨壯觀的宮殿,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是最大的歷史博物館。紫禁城在設計建造時,遵循了許多儒家的原則,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前朝、後市、左祖、右社。」所謂前朝,是指宮殿的前面是百官議政的朝堂;所謂後市,是指皇宮的後面,有一個很大的交易市場,以滿足宮廷生活的需要:左祖指的是皇宮的左面,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太廟:右社,指皇宮的右面,是皇帝祭祀土地神.穀物神的社稷壇。今天的故宮博物院,只包括宮城城牆內的部分。

明朝推翻元朝後,最初建都南京。當明太祖朱元璋死後,在北京握有重兵的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經過四年內戰,從他侄子朱允手中取得了皇位。隨即遷都到北京,然後在北京營建皇宮,於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基本建成,以後又陸續增建。後繼的清朝同樣以紫禁城作為皇宮。清末辛亥革命爆發後,結束了清王朝的統治,紫禁城因而也被更名為「故宮」。

故宮的建築都嚴格遵循對稱的規則,沿一條南北走向的中軸線排列。而這條中軸線上的建築,更是故宮的重心,這些建築都坐北朝南,體現著皇帝的至尊。

故宮可分為前朝和內廷兩部分,二者界線在乾清宮,以南為前朝,以北為內廷。前朝和內廷的建築無論從風格和功用上均不相同。前朝高大寬敞,富麗堂皇是皇帝會見群臣、處理政事、舉行重大慶典的地方;而內廷的房間相對狹小緊湊是皇帝皇后及嬪妃生活起居的地方,並且後廷宮院等級分明,都體現在建築規模形式,間數、層頂裝飾及所在位置上。

故宮的前朝包括最南端的故宮的午門,後面的太和門及所謂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午門是故宮的正門,高35.6米,紅牆黃瓦,朱漆大柱,雕樑畫棟,飛檐翅角。平面呈倒「凹」字形,中間洞開三門。左右各有掖門。在午門高大磚石墩台上建有崇樓五座。正樓九開間,重檐廡殿頂,造型森嚴肅穆。東西伸出雁翅式四座,重檐四角尖式方形亭樓相對排列。輔翼正殿整座樓有游廊相連,玉樓圍繞,形如展翅若飛之勢,俗稱「五鳳樓」。它的形式是沿用「以雙闕表門」的說法發展形成的,故又有「午闕」之稱。

午門.它同封建統治威嚴似乎是不可分的。在中國所有歷代皇宮,必有午門的宮門。17世紀以後的清朝皇帝,曾在五鳳樓上召開居高臨下的朝會,午門前面廣場布滿儀仗和衛軍,拖上戰敗的俘虜.在這裡舉行獻俘,以示其勝利的威風。

另外,當大臣觸怒皇帝時,就會在午門御路東側被「廷杖」。「廷杖」就是用棍杖打大臣的屁股,這是明朝特有的刑罰。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皇帝朱厚照要到江南選美女,群臣上諫,結果被「廷杖」,11人被打死。嘉靖帝朱厚熜曾因要追尊自己父親為皇帝,與群臣發生衝突,「廷杖」致死17人。

午門共有五個門口,皇帝出入.皇后大婚進入宮、傳臚(皇帝召見,依次傳呼科舉制考中狀元,榜眼.探花者的姓名)狀元出宮,都走正中門,皇公大臣走右邊門.文武官員走左邊門。金殿傳臚時,文武進士按會試考中的名次,單數走左掖門、雙數走右掖門。

太和門在明代初建成時叫做奉天門.後來被改為皇極門。這裡是明皇帝「御門聽政」的地方。每天早晨,皇帝從後宮出來,坐在太和門中聽跪在御道上的群臣面奏。後來,後世明代皇帝因「御門聽政」過於艱苦,慢慢放棄了這種做法。但是因為曾經是皇帝處理國政的地方,在後世太和門仍有很高的地位。到了清代,雖然已經完全失去了「御門聽政」的傳統,太和門的地位依然很高。順治帝就曾經在太和門登基。

過了太和門就是三大殿了,三大殿坐落在一個「土」形的三台上。這個三台一方面抬高了三大殿的高度,另一方面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體現。中國文化陰陽五行中「土」居中,所以故宮的設計者將故宮中最重要的部分用漢白玉砌成了「土」型三台。

太和殿是故宮前朝三大殿中最富麗堂皇的第一大殿,高約37米,面寬11間,寬約63米,進深5間.紅牆黃瓦,朱紅殿柱。殿內有72根楠木巨柱,中間的6根,高12.7米,直徑1米,瀝粉金漆。殿中2米高平台上,設有楠木金漆雕龍的皇帝寶座。寶座頂上是金光蝠龍藻井,上倒垂著圓球軒轅鏡。座前有御案,後面有圍屏,左右有對稱排列的寶象、仙鶴、香簡等,都是銅胎嵌絲琺琅製品。太和殿是故宮中等級最高的宮殿,功能非常特殊。在太和殿中舉行的儀式都非常高級,例如皇帝登基.皇帝大婚、策立皇后.宣布戰爭,還有在中國的大型節日里,皇帝在太和殿里舉行大典。

太和殿的重要性在其建築方式上也有明顯的體現。廡殿頂一般用在最莊嚴的殿閣中,而太和殿下的三台用的是「須彌座」,這也是雕花樣式中最尊貴的一種,對應著佛教中佛祖所住的「須彌山」。

本文主要摘自關越主編的《透過鏡頭:中國文化與自然遺產精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沉穩前行 的精彩文章:

尼羅河流域,古埃及的呼喚

TAG:沉穩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