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殺功臣的四大開國皇帝

不殺功臣的四大開國皇帝

《水滸傳》中有句名言:「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道破了中國數千年來開國功臣必遭皇帝屠戮、兔死狗烹的規律,人們不禁感嘆「最是無情帝王家」。但就在中國408位「無情」帝王中,卻有四個有情的皇帝-不殺功臣。

一千古一帝秦始皇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既創造了千秋功業也背負了千年爭議,尤其在儒家主導的兩千多年的時間裡嬴政都是被塑造成暴君的形象。但就是這麼一位所謂的「暴君」,他居然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不殺功臣的皇帝。無論是逢戰必勝的名將王翦,還是掌握兵權的蒙氏家族,都沒有收到嬴政的猜忌和迫害,從這點上講嬴政是個「仁」君。

為什麼嬴政不殺功臣呢?其實一般而言,皇帝殺功臣,都是因為害怕功高震主,而作為橫掃縱橫中國數百年的分封制度的始皇帝,嬴政有足夠的自信與能力駕馭群臣,自然也就不必干出卸磨殺驢這種缺德事了。

二中興之主劉秀

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文武雙全,一方面偃武修文,創造了風化最好的東漢王朝(為三國英雄時代奠定基礎),另一方面昆陽大戰憑藉數千人擊敗王莽40萬大軍。被毛主席稱為「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儘管他沒有劉邦誅秦滅楚的豐功偉績,但他比老祖宗強的地方就在於不殺功臣。對於出生入死的兄弟,他推心置腹,共封了雲台二十八將,個個高官厚祿,得以善終。

當然,劉秀之所以不殺功臣不單單是因為兄弟情深,更主要是因為全能的劉秀自己一手抓軍政大權,可以從容的限制大將勢力,而劉邦得天下卻依賴漢初三傑和其餘諸侯的聯合(為了勝利不得不放權妥協)因而功臣尾大不掉,劉邦才必須通過殺功臣來維護穩定。

三仁義之君李世民

說李世民仁義大概有人不同意,畢竟這傢伙是弒兄殺弟,不過李世民作為儒家最推崇的皇帝,稱作仁義之君也不為過。殺害兄弟這種事在權力鬥爭中可以說再常見不過,能當皇帝的沒有手是乾淨的,所以我們要確認一個邏輯:仁義之君不是一個仁人,只是在眾多皇帝里相對有人情味的皇帝。李世民就是這樣的皇帝。

除了貞觀之治與民休息外,他還曾放400名囚徒回家過春節,對於造反的兒子李承乾他也只是充軍而不像漢武帝那樣置之死地。而更重要的是我們今天的主題,他不殺功臣。當然他殺了侯君集,但那是因為侯君集幫助承乾造反,可以說李世民在位數十年,沒殺過一位不違法的功臣,對待兄弟,他的確比劉邦強多了。

四以柔克剛趙匡胤

趙匡胤是一位特別的皇帝,和前面的三位皇帝截然不同。對於功臣,嬴政不殺是因為自信,劉秀不殺是因為實力,李世民不殺是因為人情,而趙匡胤卻是因為不討好。本身就是武將出身的趙匡胤,深知殺害功臣治標不治本,甚至可能激起功臣的聯合對抗,偷雞不成蝕把米。於是他用了杯酒釋兵權的妙計,送功臣房屋田地讓他們放棄兵權,以柔克剛的化解了政治威脅,可以說是對待功臣最高明的手段。

除此以外,他還設計了包括「削實權,制錢穀,收精兵」在內的完美的反叛亂的集權體系。自趙匡胤以後,中國曆朝歷代再也沒有因為武將造反而亡國的。當然過度集權的模式也讓宋朝的軍事靈活性大大降低,於是宋朝開始中國的邊患變得嚴重,雖無內憂,卻有外患,連著被蠻族滅亡兩次,真是有得必有失。

環顧四位皇帝不殺功臣的成因,我們可以看到:功臣的威脅完全可以通過制度設計和統治者的個人能力解決。兔死狗烹不是政治穩定的必須,只是人心險惡的結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村長的歷史視野 的精彩文章:

倘劉備一統,關張必除,趙雲能活
孫悟空犯了如此大忌,怪不得打不過二郎神

TAG:村長的歷史視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