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火星移民路線圖︱鄭永春
鄭永春
你
博士,研究員,行星科學家,科普作家。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科學傳播中心主任。2016年美國天文學會卡爾?薩根獎獲得者
火星,一顆紅色的星球!
火星上有山,有水,有峽谷,有大氣,有微弱的磁場。火星上有土壤,有岩石,有沙塵暴,甚至地下還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火星的兩極,也有冰凍的白色冰原。這一切,與地球是那麼的相似。
20世紀50至60年代,太空時代伊始,人類曾經把深空探測的重點放在以愛與美之神維納斯為名的金星上,因為它與地球的大小相似,距離最近,但科學探測後發現,金星其實是一個地獄般的星球:火山爆發,高溫、高壓,濃密的大氣,有毒的降雨。迄今為止,登陸金星表面的航天器工作壽命非常之短,甚至活不過幾分鐘。這是一個不可能有生命的星球,也不可能讓人類移居。人類對金星的探測興趣越來越弱。
正好相反,人類對火星的探測熱情,是隨著探測程度和認識深度的加深而逐漸提高的。隨著對火星的認識越來越綜合、全面、系統,我們發現,火星是整個太陽系中與地球最為相似的行星,也是唯一經改造之後有可能適合大規模移居的星球。因此,火星是人類的希望之星。一旦在地球上面臨難以抵禦的重大災難和危機,人類就可以移居火星,在那裡開拓新的家園。
每當我在報告中提到載人登陸火星,或者移民火星時,很多人會覺得不靠譜,是科幻。但隨著人類對火星越來越了解,知道那裡有什麼可以支撐人類在火星上的生存,以及航天技術、相關科技領域近年來取得的巨大突破,使人類登陸火星和移民火星這一不切實際的想法,正在變得越來越可行,離我們越來越近。
我們來梳理一下人類登陸火星的相關技術,在這些技術支撐下,也就可以大致描繪登陸火星的技術路線圖,讓我們對移民火星更有信心。
登陸方式
登陸火星必須穿過火星稀薄的大氣層,這個過程在地面上難以現場指揮,只能靠航天器的自主操作,失敗風險最高,被稱為「黑色七分鐘」。迄今為止,全世界只有美國的航天器成功登陸過火星。在技術選擇上,鳳凰號著陸器登陸時採用了可壓縮的著陸支架進行緩衝;機遇號和勇氣號火星車採用了降落傘減速,輔之以氣囊在地表彈跳,減少對火星車的衝擊;好奇號火星車則研發了新的太空起重機技術,火星車在地表一定高度懸停,通過纜繩慢慢降落到火星表面。未來載人登陸火星時,航天員、登陸艙和物資設備重量更大,降落傘難以起到有效的減速作用,除太空起重機之外,還需要研發更先進的火箭反推和自主控制技術,才能實現有效的平穩減速。
飛船
新一代的載人飛船獵戶座號正在研製中,將於2018年進行繞月飛行。這種新型載人飛船,空間更大,設備更先進。根據此前的設計方案,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造,可以滿足飛往火星的任務。
火箭
火箭是航天的基石,沒有火箭,哪裡都去不了。美國宇航局正在研製新一代太空發射系統(SLS)。這種重型運載火箭最終的運載能力將達到143噸,甚至可能達到165噸,與阿波羅登月時的土星五號非常相近,號稱史上最強運載火箭。除了官辦航天,2018年2月,SpaceX的獵鷹重型火箭,搭載一輛紅色特斯拉跑車,進入了環繞太陽的軌道。獵鷹重型號稱現役最大推力火箭,一級火箭可以回收後重複使用,星際運輸成本更低。在此基礎上,有望打造一條從地球往返火星的廉價航線。馬斯克在火星上退休的夢想又近了一步。
埃隆?馬斯克的獵鷹重型運載火箭搭載著SpaceX 公司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Elon Musk)私人擁有的櫻桃紅色特斯拉敞篷跑車。
能源供應
火星上也有白天和黑夜,一晝夜是24小時39分鐘。火星比地球更遠離太陽,太陽光強度比地球上弱。僅僅採用太陽能,可能無法滿足火星基地的供電需求。因此,核能是未來火星基地所需的能源供應方式。很多人談核色變,其實大可不必。好奇號火星車、飛越冥王星的新視野號都裝配有核電源,可以支撐它們一直工作到2030年。至少還有20多個深空探測器,也都採用了太空核能技術。目前,科學家正在研發小型的新型核反應堆,以滿足火星基地高效、安全的供電需求。
原位資源利用
鑒於地球與火星之間的遙遠距離,以及昂貴的運輸代價,利用火星上的原位資源,研發燒磚、生產玻璃纖維、3D列印等建築材料生產技術,生產和循環利用水、氧氣等生命所需物質,儘可能減少從地球到火星的運輸量,可以降低火星基地建設的成本,降低建設風險。這方面國內外已經開展了大量研究,接下來要做的是提高這些技術在火星環境下使用的可行性。
NASA就舉辦了3D列印火星宜居地挑戰賽,向公眾懸賞250萬徵集可以利用火星表面的冰或表岩屑鍛造的3D列印建築設計,紐約的一家建築公司最終憑藉他們設計的冰屋設計奪得桂冠。
輻射防護
由於沒有全球性磁場,火星上的太空輻射要比地球上空的國際空間站、月球基地,都要強得多,對航天員的身體傷害和健康風險也要高得多。好奇號測量了火星表面的輻射劑量,科學家正在研製輻射防護技術,比如,利用火星土壤建設防護層,在火星上尋找洞穴,或者創造人工磁場,都可以防護太空輻射,減少對航天員健康的危害。
登陸火星,路途漫漫,我們更要關心飛往火星的航天員,那些智慧、勇敢,同時也需要情感溫暖的個體。在飛往火星的漫長旅途中,在載人飛船狹小的空間中,航天員如何應對矛盾衝突?面對火星上的寂寞長夜和無邊荒涼,面對長時間、甚至永遠也不可能與地球親人相見的煎熬,人的心理該如何調節?面對在火星上拓荒、為後代建設生存基地的艱苦歷程,他們能否迎來接班人,怎樣在火星上走向生命盡頭?這裡面,有大量的法律、生理、心理挑戰,都是地球上前所未有的,同樣需要開展深入研究。好在我們已經有了人類在國際空間站的長期生活經驗,在月球上登陸考察的經驗,以及在極地和荒漠地區長期生存的經驗,這些經驗將為人類在火星上生存奠定基礎。
登陸火星是人類史上最艱難的科技挑戰,不僅耗資巨大,要有強大的綜合科技實力支撐,還要有堅定的政治意志和強大的動員力。人類希望登陸火星,不是因為它容易,而是因為它太難了,難得我們踮起腳尖也觸摸不到。這種高難度的技術挑戰一旦突破,將牽引整個科技領域和國家實力的提升。移居火星是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貢獻,其中付出的代價將贏得整個世界和全人類的尊重。
我相信,像火星這麼大的一個星球,一定有獨特的資源,可以支撐人類的長期生存,就像五百年前被發現的美洲大陸,現在已經成為人類生存的樂土。火星,也終將成為人類在太陽系中生存的另一個家園。
我堅定地相信,在有生之年,將會看到人類登陸火星,並開始建設一個永久的居住地。
※「胡思亂想」這事有解藥!
※《科學家》雜誌2017年度最佳「畫報」
TAG:世界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