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首艘戰鬥航母即將出海:將迎接四項大考!通過後方能正式入列海軍

首艘戰鬥航母即將出海:將迎接四項大考!通過後方能正式入列海軍

(百家號獨家約稿,文/花熊)

首艘大陸航母首次出航,這是一個值得中國軍迷永遠記住的日子,這是中國自主建造的航空母艦第一次航行在碧藍大海上,其劈波斬浪的威武身姿讓全世界看到了中國進軍全球大洋的雄心壯志。對於大陸航母來說,首次試航只是個開始,其還需要在接下來大約一到兩年的時間內進行數次不同程度的出海航行,以對艦體、動力系統和傳動系統等諸多方面進行逐一、細緻的測試。待圓滿通過各項」大考」且都符合交付標準後,方可入列中國海軍。

眾所周知,現代航母是一款大型裝備,其建造過程本身就是一項複雜且成本高昂的技術密集型工程。因此在部隊接收前,造船廠家對航母的測試項目往往會高達成百上千項,本文僅列舉一些關鍵項目,以向廣大軍迷朋友們科普一下那些至關重要的檢測項目:

一、最大航速與經濟航速下的航程。

對於任何一型非核動力軍艦來說,航速與航程的確定和計算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其在實際使用中會涉及到補給周期的問題。艦艇在航行中不斷消耗著自身所攜帶的燃料與潤滑油,每隔一段時間就需要靠岸補充或進行海上補給。航母戰鬥群中通常會編有綜合補給艦,中國的901型艦就是其中的一種。

既然是綜合補給艦,那就意味著這種艦艇可以攜帶和補給的物資並非一種,其既可以為航母和艦隊中的其他艦艇補充燃料和潤滑油,也會裝載彈藥、食物、淡水、被服、醫藥品和航空燃油等諸多補給品。當然,綜合補給艦最主要的服務目標依然是航母。於是乎一個重要的問題產生了,那就是綜合補給艦該如何確定各項物資的攜帶量與比例?

通常情況下,決定補給艦攜帶物資量和物資比例的因素有很多,如任務周期、任務強度、艦隊部署地域的環境……等等,而在燃料和潤滑油補給方面,最重要的一項就是航母本身在最大航速與經濟航速下的航程。不同航速和航程條件下,航母對燃料與潤滑油的消耗量是不同的,其關係到航母的可部署範圍,乃至會決定艦載機的最遠前出打擊範圍。因此,若想讓航母準確到達部署海域並順利執行各項任務,後勤部門必然要在參考航母航速和航程後(通常還包括航線選擇,如是否會因氣象條件出現繞行,或因受到來自水下潛艇的威脅進行之字航行,這些都會造成許多額外的燃油消耗),準確計算出其所需的各種燃料量,以讓綜合補給艦攜帶充足,並協調好其他物資的攜帶量和比例。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氣象條件的不同,航母在以相同馬力或速度下航行時,其航程與燃料消耗量往往會有很大區別。道理很簡單,航母在平靜海面狀態下以最大航速航行的航程必然要大於頂著幾級海況風浪下航行的航程,這些也需要進行相對準確的測試和計算,以便部隊在實際使用中對物資補給時間與頻率做到心中有數,以及估算出航母可部署範圍和艦載機打擊範圍。

所以,看似最簡單的航行測試背後所包含的意義絕對不容小覷。

二、不同航速條件下的轉彎性能測試。

航母的轉彎性能是適航性中的一環,其通常會以最大航速、最大航速的75%、經濟航速等多種不同航速條件下進行左、右滿舵的轉完性能測試。在連續的反向轉彎中,航母艦體會向左側和右側大幅度傾斜,工作人員需要計算傾斜的程度、從傾斜狀態回到平衡狀態所需的時間、橫搖次數和橫搖周期等數據,以確定是否會對甲板操作有影響,如航母艦載機的其將作業,以及是否容易導致人員暈船癥狀(通常橫搖周期越小,人體越容易暈船)。

除此之外,不同航速下的轉彎半徑也是一項重要測試,而艦艇轉彎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船舵的設計。在不同航速條件下,舵效的好與壞與船舵的大小(即面積)、形狀、數量(如單舵或雙舵)等因素息息相關。舵效越好,航母的轉彎半徑就越小,證明其轉向性能越強,而轉彎半徑的大小往往決定著一艘航母的生死。

在現代海戰中,由於各種高精度的導彈和魚雷的制導能力越來越高,航母的機動規避效果也越來越不顯著,但這並非意味著人們可以忽視轉彎等規避動作的重要性。即使同樣是命中,在有效規避動作下的命中部位也會有所不同,其可在最大程度上減小戰損程度、減少對戰鬥力的負面影響和對人員的殺傷。

同時,航母的轉彎半徑還影響著另一個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航母戰鬥群中各艦的位置與距離配置。

當航母艦隊以統一的航速和航向行駛時,各艦的位置和距離的保持並不很難。然而,在複雜的戰鬥環境下,如遭受潛艇魚雷襲擊時,戰鬥群內各艦都需要展開魚雷規避運動,其航線、航向和航速往往並非保持一致。換句話說,各艦為了保命,可能不得不打破航母編隊的既有隊形。在這種相對混亂的狀態下,艦隊不僅要保證各艦能以最大程度的機動規避魚雷,更要避免碰撞事故的發生。因此在隊形編成時就要給不同轉彎半徑的軍艦都留出相對足夠的轉彎空間,即使編隊隊形發生混亂也不至於撞船。

三、水密性測試。

對於艦艇來說,水密性測試可謂是性命攸關的檢測項目,絲毫容不得馬虎。以世界上最短命的航母——舊日本海軍」信濃」號航母為例,其是在戰爭後期日本節節敗退的情況下被加班加點趕工出來的一艘航母,很多地方都存在著質量問題,如隔艙艙門封閉性不好(部分艙門在關閉後與門框間有超過2厘米的縫隙,根本無法起到封閉作用)。因此當」信濃」號被多條魚雷命中後,即使海員關閉了水密門也仍舊無法阻止艦體大量進水,最終導致艦體傾斜和沉沒。

對於現代航母來說,水密性測試除了常規的艦體注水和排水作業檢查外,還有一項相對」暴力」的測試項目——耐水下衝擊,即模擬近炸彈對航母底部造成的損傷。

近炸彈和近失彈隨並非直接命中艦體,但在距離很近的地方發生的爆炸與水下衝擊波仍然是對航母艦體的一種嚴峻考驗。測試過程中,人們會在距航母不同距離的水下設置多個不同爆炸當量的炸藥,以模擬不同型號導彈、魚雷或炸彈的近炸效果。爆炸結束後,測試人員會對航母艦體進行精密測量,以確定是否有變形、裂紋和其他損壞等,同時也要對正在運行中的艦上設備的運轉狀態進行持續監視,以確定爆炸的影響。

需要注意的是,水密性測試雖說必不可少,但耐水下衝擊測試卻並非每個有航母的國家都會做。根據航母使用範圍、條件和艦體設計等因素的設定不同,耐衝擊測試有時也可以省掉不做。

四、消防系統測試。

航母消防系統是滅火和在核生化條件下清洗艦體的重要設備。對於航母來說,其必須保證艦體每一個角落的消防噴口都是有效的,且艦體內消防管道的設計帶有冗餘度(如某一區域被導彈命中後,其消防管道可能會受到損壞,這時必須保證附近的其他管道有能力分擔或部分承擔起此區域的消防和清洗工作)。

在艦體消防系統測試中,一切通向艦體外部的艙門都要關閉,航母甲板的升降機也要處於完全升起狀態。然後就是開啟全艦的噴淋系統,噴洒順序通常是海水-消防泡沫-海水,這種順序的意義是先用海水淋濕全艦,之後用消防泡沫協助滅火,最後再用海水稀釋和溶解掉多餘的消防泡沫。

當然,以上測試只是很粗略的框架,真正的海試過程會把這些框架性的東西細分為很多小項目測試,這些測試往往會同時或交叉進行,總體耗時也會很長。總之,我們期待著大陸航母能夠早日完成所有還是項目,儘快入列中國海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航母 的精彩文章:

003大陸航母傳重大喜訊,美軍:一技術讓我們恐慌
二戰中日本世界上最大最窩囊的航母, 出港不到半小時就被擊沉!

TAG:航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