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如來名可憐愍」——《楞嚴經》參習(126)
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楞嚴經》參習12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參習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
(三遍)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前經文:【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
本文:
經:【則知汝心本妙明凈。汝自迷悶喪本受輪。於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來名可憐愍。】
這是十番顯見第五番「顯見無還」最後一段的結論。在修學過程當中,最重要的事情無過於辨別真妄,佛菩薩無量無邊的的方便門,都是教我們辨別真妄的方法。凡是真實法我們應當要取法,凡是不真實的法我們就要捨棄,有捨棄還有要用的,這要看時節因緣,當用的時候我們要用它,用過之後要能放下。像這些事實的例子,我們在《大智度論》裡面是看得不少,《大智度論》裡面講十八不共法,裡面又有許多的例子,我們必須要明了,同時有些地方是值得效法的,有些地方是我們目前做不到,做不到的要知道,做得到的要取法。八還辨見也是《楞嚴經》裡面很著名的一段,這就是在實際事相裡面叫我們辨別哪是真、哪是妄。懂得這個原則,我們在日用平常當中就可以運用這個法則來辨別真妄。凡是虛妄的,我們就不應當計較、不應當執著;凡是真實的,那我們一定要取法,重要性就在這個地方。
在這段結論裡面,『則知汝心本妙明凈』,這個「心」就是指見性,統指六根根性。但是在這段經文裡面,是就見性做例子來講,所以我們把它看作單指見性就可以。「本」這個字是貫下面三個字的,本妙、本明、本凈,「妙明凈」是見性本來具足的。換句話說,妙凈明心是我們本有的,並不是修了以後才有,本來有的不必修,佛有、菩薩有,我們也有。何為本妙?從來沒有為諸塵所染,這就叫本明;本來具足,用不著修的,這是本妙的意思;一塵不染,這是本明;我們所講六塵緣影也礙不了它的事,這就叫本凈。這是見性的形相,在什麼地方?就在我們眼前。見性是本妙、本明、本凈,聞性、覺性、嘗性、知性無不如是,這就是禪家所謂六根門頭放光動地,這是自己真正的主人公。而我們怎麼樣?現在是迷而不知。雖然迷而不知,我們的妙凈明心還天天在用它,並沒有說哪一天你不用它,天天還是用它;天天用它,用而不覺。佛底下有責備的話,『汝自迷悶』,由於我們自己昏迷不能夠覺悟,所以不認識賓中之主。什麼是賓?眼根是賓、是客。眼根裡面的見性是主人,這才叫做「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性心失真,認物為己」。這都是前面世尊責備阿難尊者的話,實際上有沒有失掉?並沒有失掉。佛所講的性心失真、遺失真性,是說我們不認識真性。
《八十華嚴》裡面普賢菩薩的方便,普賢菩薩無量的方便,大原則上教我們六個字,這六個字非常的重要,一個是「妄想」,一定要離開的,一個是「妄念」,一個是「邪見」,這三種都必須離開。我們想想,這個想,心就是指的念,跟見解,只要有了都叫虛妄。唯識的道理,因為想、心、見,全是屬於有為法,沒有一樣是真實的。大乘佛法裡面,了義經論裡面,無不是叫我們去這三樣東西。宗門提倡離心意識參,跟《華嚴經》裡面講的這三句沒有兩樣。想是屬於意,心是屬於識,八個識都叫做心,我們可以單指心是阿賴耶,想是第六跟第七識,見解包括六識以及相應的心所。可見得《華嚴》裡面、唯識裡面,以及宗門所提出的是一樁事情,說的雖然不相同,事實是一樁事情。《楞嚴》裡面講得詳細,說明其所以然的道理,十番顯見這麼長的經文,如果我們對這個道理再不明了,那真是無可奈何。明白之後我們信不信?相不相信六根根性是我們的真性?六根根性是我們本來人,六根根性具足無量功德,決定真實不虛。果然相信、認取,我們試問問,還有沒有生死?你找生死就找不到。再問問,有沒有煩惱?妙凈明裡面,這三個字找找,哪個字裡頭有生死?哪個字裡頭有煩惱?
可見得生死煩惱正如紅爐點雪,立見消融。這是古人的比喻,宗門的比喻,像爐子裡頭燒得紅紅的,溫度很高,你拿雪花逼到那個爐子邊上,立刻就化掉,生死煩惱就像雪花一樣,六根根性就跟紅爐一樣。從這裡可以勘驗自己,如果我們還有生死、我們還有煩惱,聽了這麼多、讀了這麼多,有的時候也點頭,雖點頭不相信。或者有那麼一點點信,半信半疑決定不敢認取,好吧,還是生死凡夫,還要干六道輪迴。什麼時候認識、認取,這個時候就成佛,當下認取就立地成佛,現在就成佛;明天認取那明天成佛,明年認取那明年成佛。這一生都不認取,來輩子再認取,這一生不能成就,來生再成佛,成佛之道真是講絕了!換句話說,要不要成佛、要幾時成佛,這事情操之在自己,只要肯舍妄證真,誰也障礙不了。如果我們還是認物為己,就像經裡面比喻不肯認真月,真月是比的見性,而去認水中的月影,那就是佛在此地講的「汝自迷悶」,與哪個都沒有干涉。要是起心動念怪別人,錯了,那真是錯到底。
『喪本受輪』,「本」就是前面講的本妙、本明、本凈。凡夫對於本妙、本明、本凈不相信,不肯承當,而妄認緣影之心,就是第六意識,以為這是自己的真性,這大錯而特錯。不但第六意識不是、第七識不是,第八識也不是,第八識的見分,是第二月,還不是真月。我們今天講六根門頭放光動地,這是帶妄之真,阿賴耶的見分。阿賴耶的見分,你要直接用這個見分,直接用見性,還不能帶阿賴耶的五遍行,作意觸受想思統統要離開,這個時候才是見性見法性,這是到了百尺竿頭,把這一分虛妄再離開那就是純真無妄。我們這個經文講到最後「見猶離見,見不能及」,這是純真無妄。第九以前所講的都是帶妄之真,最後一番是講純真無妄,明心見性的道理、方法,十番顯見就講完了。說佛法難,實在講佛法不難,說不又放不下,你放下就不難,不放下那是難極了。放下什麼?放下妄想心,《華嚴》裡面教給我們的,放下妄念、放下妄心、放下邪見。記住《金剛經》裡頭說的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放下是正確的,不放下是錯誤的。
不放下,誤認第六識為真心,這才『於生死中』長時期的攀緣妄想,漂流沉溺,永無出期。「輪」就是輪迴,六道裡面輪迴,這都是自己取得的,並不是有人主宰的。佛菩薩不能給你做主宰,上帝、閻王也不能給你做主宰,六道輪迴是你自己造成的。造成的第一個因素,就是錯認了心,把妄心當作真心,這是根本上的錯誤。會修行的從根本上修,不要從枝葉上,枝葉太瑣碎、太麻煩,永遠也搞不清楚。根本上修什麼?只要認定這個能夠思惟、想像的是妄心,六根根性是真心。我現在見色我用見性見,我也不要用眼識,我也不要用第六識;我聞聲我用聞性聞,用聞性聞跟觀世音菩薩一樣,「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修行的方法,真正修行是愈簡單愈好。蓮池大師當年在世的時候,他老人家教念佛法門,就有人問他,你老人家教人家念佛怎麼念法?「我教人家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你老人家自己怎麼念法?「我只念阿彌陀佛,念四個字。」別人就問他,為什麼你教人六個字,自己念四個字?他就說出個道理出來,南無這兩個字不是名號,南無翻成中國意思是皈依、禮敬的意思,加上這兩個字,皈依阿彌陀佛、禮敬阿彌陀佛,這是教一般人跟阿彌陀佛結個緣。為什麼?他不一定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對阿彌陀佛客氣一些。他說,「我決定求往生西方,不要加這個客套,用不著客氣。」四個字比六個字容易攝心。
末後一句說,『是故如來名可憐愍』,可憐愍就是認假不認真,六道輪迴實在是冤枉,本來沒有六道輪迴,自己製造個六道輪迴,作繭自縛。在這一大段文裡面,第五段經文講完了。如果把這段比喻與實際如來法說,給它對照對照,前面所講的大講堂就是比喻妙明心如如不動,講堂是不動的。八種相,明相是比喻智慧,八種相都是有還的,都不是真實的。智慧的相能不能著?不能著,佛在《大般若經》裡面講得非常徹底,「般若無知」。僧肇大師就這個理論他寫了一篇文章,就是《肇論》裡面有一篇專門來討論這問題,「般若無知論」。作用是無所不知,理體是決定無知,為什麼?它有還。暗相比喻無明。通相比作六根,六根通達、八面玲瓏;塞的相,比喻我們常講心胸茅塞、障礙。分別比喻善惡、邪正、是非等等,拿現在來講是相對的;頑虛比喻無記。郁「土+孛」比喻昏迷,澄霽比喻覺悟。
這正顯示種種幻化都是如來本妙明凈心中之物,也能顯示出真性大用無方,明來見明、暗來見暗、通來見通、塞來見塞,這是顯示出大用無方,見明、見暗、見通、見塞,能見的都是見性。所以先借見性來顯示不還,然後再顯示出妙明元心的本凈,這就是到最後佛所講的四句話,「見見之時」,真見,見到妄見之時,這個妄見是什麼?就是第二月。真見是講真性,第二月是帶妄之真,不是純真,見到那一分帶妄的。「見非是見」,真見不是妄見。「見猶離見」,真見還要離妄見,妄見是什麼?就是阿賴耶的見分。「見不能及」,那個見是什麼?就是我們現在眼見之見、眼識之見,五具起意識之見,那怎麼能相比?
我們再說到現前末法時期,凡夫情識具在,動不動就以為自己見了道,以為自己了不起,眼睛長在頭頂上,瞧不起別人。如果讀《楞嚴經》讀了這一段,真正明了了,是不是應該生慚愧心?如果沒有慚愧心,我們可以斷然肯定的說其對於經義沒有看懂。真正看懂,這要流眼淚,確實是如來所說的可憐愍。
註:
參考資料——
1??交光大師《楞嚴經正脈科會》
3??圓瑛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2??凈空法師《楞嚴經正脈科會》講座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歡度2018狗年春節大年初一
※愚痴生死——《佛說八大人覺經》學習(9)
TAG:沙門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