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真相】章丘古遺址引發新猜測 或與「古譚國」有關?

【真相】章丘古遺址引發新猜測 或與「古譚國」有關?

山東廣播電視台【真相】播放:《章丘古遺址引發新猜測 或與「古譚國」有關?》

《路史·後紀七》云:「少昊之裔伯益之後有譚等十八國皆贏姓。」譚國自虞舜授氏定邑、殷商晚期建國,一直延續到春秋時期,歷時六百餘年。

《史記》記載:虞舜時期,伯益佐禹治水有功,舜帝賜姓為贏,後世皆以伯益為贏姓始祖。夏禹繼位後,伯益和其父皋陶都深受器重。禹原打算把帝位禪讓於皋陶,由於皋陶過早逝世,於是晚年授政於益。禹歿三年,伯益讓政於禹子啟。從啟開始,結束了禪讓制,建立了世龍王權,史稱夏朝。

公元前十六世紀,商湯滅夏,建立了商王朝,由於伯益之後佐商有功,其中一支在商晚期封爵建立譚國。到殷帝乙時,譚國已進入強盛時期。今城子崖考古證明,譚文化大約始於殷商晚期而終於周末。

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滅商,大周王朝建立後,於武王七年夏,大封功臣、宗族和先古聖王的後裔,仍將譚子封為諸侯,子爵。譚國國君譚公,亦稱譚子。

《左傳》記載:春秋時,齊襄公無道,庄王十一年,叔牙奉公子小白出逃經過譚國,譚國沒給予應有的禮儀和接待;齊襄公被殺,公子小白得國始稱桓公,諸侯朝賀,獨譚國守義不去祝賀;譚國尊從於周王朝,提出了「白職」的主張,不興會盟。諸此種種,桓公患之,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冬十月出兵伐譚,譚國不敵,國君譚子避難於莒國,即「譚子奔莒」。譚子後裔為不忘封國,以國為姓,譚姓自此始焉,是為正宗譚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