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大宋的代理皇帝——做完皇帝做宰相,神奇的從政之路(上)
有那麼一個人,他進士出身,歷任過尚書右丞、左丞、中書侍郎、少宰、太宰等等職務。然而其中竟然還包括代理皇帝!
而最神奇的是,他還政於真正的皇帝之後,自己還是安安靜靜地做宰相!雖然最後被貶,但其中的曲折經歷也是史上獨一份了。
這個人,就是張邦昌。
《大金國志·卷三十·楚國張邦昌錄》:「張邦昌字時彥……少登進士,歷任滄州教授,改國子書庫正字,通判曹州,至宣和元年,累遷至尚書右丞,改左丞,遷中書侍郎。」
左三為張邦昌
01
張邦昌出生於公元1081年(元豐四年),此時的皇帝還是宋神宗趙頊(Xū)。這位神宗皇帝堅持改革,推行新法,王安石變法就是在他在位期間進行的。
總體來說,趙頊是一位頗有作為的皇帝。但是這些跟張邦昌都沒啥關係。
經過十年或者更多年的寒窗苦讀,張邦昌中了進士,從此開始他的從政之路,此時在位的皇帝已經變成徽宗、欽宗了。
這些年以來,北宋的黨爭逐漸進入白熱化階段。哲宗趙煦(宋神宗趙頊第六子)登基之後,北宋的黨爭之戰就開始蹭蹭地躥起了小火苗,逐漸燎原了。
於是當了官的張邦昌,必須要站隊。他是文臣出身,幾乎是毫無意外地成為王黨的一員。王黨首領為王黼[Fǔ],官至宰相;更重要的是,王黨多主和。
《大金國志·卷三十·楚國張邦昌錄》:「當王黼用事,與童貫共咨邊釁,邦昌無所可否於其間,時論罪之。」
於是,無論張邦昌樂意還是不樂意,都得隨波逐流了。這也就間接地促成了他跟宋高宗趙構的一段牢固的革命友誼——同生共死。
02
在之前的文章《歷史|「靖康恥」與康王登基有什麼關係?(上)》中講了,康王趙構去金國為質,張邦昌被派去隨行。
《宋史·卷四百七十五·張邦昌傳》中記載:「俾康王及邦昌為質於金以求成」。
他們倆這一去是有任務的,求和。一國求和這麼大的事件,皇帝怎麼著也得下一個詔書,讓作為使臣的康王和張邦昌帶著吧。
但是趙構就是這麼奇葩,他不給。《宋史·卷四百七十五·張邦昌傳》:「初,邦昌力主和議,不意身自為質,及行,乃要欽宗署御批無變割地議,不許;又請以璽書付河北,亦不許。」
印綬
跟皇帝要割地聖旨,不給;要河北印綬,也不給。總之皇帝不給他任何信物。張邦昌一想,大事不妙,這是要他去空手套白狼啊!
然而更不妙的事還在後面。金國大營被姚平仲連夜帶人襲了!在和談的使臣還在人家大營里的時候。
張邦昌也不是繡花枕頭,他一口咬定襲營不是朝廷的主意。《宋史·卷四百七十五·張邦昌傳》:「會姚平仲夜斫金人營,斡離不怒責邦昌,邦昌對以非出朝廷意……」
於是,在他的打死不鬆口態度下,居然保住了自己和康王趙構,間接地保住了南宋的皇帝。
襲營
03
不過,和談自然也沒成——什麼信物都沒有,還派人襲營,這北宋的態度也是很明顯的了。
於是金國表現出極大的憤怒,提出更多要求:之前的條件不變,再給我加一條,罷免李綱。
李綱是主戰派的頭頭,北宋人尤其是皇帝自然猜疑:這張邦昌不但平安回來,還連帶著把死對頭給拖下馬。他不會跟金人成一夥兒的了吧。
其實關於這一點,確實想多了。張邦昌在金營是什麼身份?人質啊,階下囚啊,他有什麼發言權呢,最多就是替自己保命說幾句皇帝的壞話。
李綱
李綱所在的主戰派,才是金國最大的敵人。要求罷黜主戰派是金人的必然要求,這樣他們才能更容易打入北宋。李綱因襲營失敗而被貶,金人自此更加猖狂。
事實上根本不用金人添火,單單之後南宋的內部爭鬥就逐漸將自己燒垮了。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