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親政時最老的國君——秦昭襄王
文/煮酒君
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一稱秦昭王,嬴姓,趙氏,名則,又名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異母弟,戰國時期秦國國君。早年在燕國做人質。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秦昭襄王與其弟爭位,遂立。公元前306年-前251年在位,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也是歷史上親政時年齡最老的國君。
昭襄王在位期間,秦國國力日盛,對東方諸國展開了大規模的進攻,不斷蠶食魏國及韓國領土,並在與趙國的長平之戰中取得決定性勝利。按理說這麼一位能力出眾的國君,理應在加冠成人之際就應當親政,然而實際上直到五十幾歲,秦昭襄王才得以親政。是什麼因素導致了這麼一個能力出眾的國君當了如此多年的傀儡呢?
在秦國外戚鬥爭中當上國君
秦昭襄王本是在燕國做人質的秦國公子,如果不是秦武王作死舉鼎被砸死,秦昭襄王將在燕國渡過他悲慘的一生。
秦武王四年,天生神力的武王在與力士孟說舉鼎時折斷髕骨,不久死去。由於武王沒有子嗣,王位的繼承問題成為縈繞在秦國統治集團頭上的重大難題。其中以魏太后為主的魏系外戚和以羋八子(即宣太后)為首的楚系外戚勢力,針對王位繼承展開了激烈的鬥爭。經過一番角逐,武王異母弟公子稷得以承繼大位,即秦昭襄王。
在此次的魏楚兩系鬥爭中,除了魏太后和羋八子之外,還有一個極為關鍵的人物。正是這個人最終倒向羋八子為首的楚系,秦昭襄王才得以繼承大統。這個人就是秦昭襄王的舅舅魏冉,魏冉本身是羋八子同母異父之弟,在楚系外戚中「最賢,自惠王、武王時任職用事」。但是魏冉本身亦與魏國頗有淵源,所以這麼一個掌握軍事實權的人都成了兩大派系爭奪的對象。最終魏冉還是倒向自己的姐姐楚系(其實也談不上是魏冉倒向楚系,因為一開始羋八子推舉的是她另一個兒子公子公子芾,為了增加自己的籌碼,魏冉私自與趙武靈王合作接回在燕國當質子的公子稷。無可奈何之下,羋八子放棄了公子芾,最終選擇了公子稷)。
秦昭襄王雖然順利繼位了,但是繼位之初的國君之位,並不牢固。據《史記·秦本紀》記載:「二年,彗星見。庶長壯與大臣、諸侯、公子為逆,皆誅,及惠文後皆不得良死。悼武后出歸魏」。《穰侯列傳》亦載:「誅季君之亂。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兄弟不善者皆滅之,威振秦國」。由此可見秦昭襄王之所以能夠順利地繼承國君之位,是在魏冉和羋八子的幫助下得以實現的。這也是魏冉和羋八子之所以能夠把持朝政,讓秦昭襄王不得親政的重要原因。
在母舅手中當了四十幾年傀儡君王
秦昭襄王在位初期,由其母宣太后當權 ,外戚魏冉為宰相,史稱「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為政,威震秦國」。秦昭王七年(前300年),樗里子去世,秦昭襄王任趙人樓緩為相,而後在仇液的勸說下改任魏冉為相。秦昭王十四年(前293年),魏冉舉用白起為將軍,派他代替向壽領兵攻打韓國和魏國,在伊闕戰敗了他們,斬首二十四萬人,俘虜了魏將公孫喜。白起的崛起,再一次壯大了魏冉的勢力。此後魏冉託病免職,秦王任用客卿壽燭為丞相。第二年,壽燭免職,又起用魏冉任丞相,並賜封魏冉於穰地,後來又加封陶邑,稱為穰侯。秦昭王十九年(前288年),由魏冉操持,秦昭王自稱西帝,尊齊愍王為東帝。在魏冉第二次任丞相的第六年後,再一次被免職,可是免職的第二年里又第三次出任秦國的丞相。幾度免職,幾度複位,秦昭襄王多次的奪權都以失敗而告終。
據《戰國策·秦策三》載:「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今者義渠之事急,寡人日自請太后。今義渠之事已,寡人乃得以身受命。躬竊閔然不敏,敬執賓主之禮」。當時宣太后與義渠王有著不可描述的關係,而秦昭襄王出於對西北邊境的安全考慮,認為必須要消滅義渠,將隴西、上郡連成一片,並修築秦西北長城,這樣才能夠免受戎狄侵擾。最終宣太后同意了攻伐義渠,可以說從「義渠之事」以後秦昭襄王才從宣太后手中逐步拿回王權。這件事也成為了秦昭襄王是否親政的分水嶺。
在五跪而得的客卿相助下全面奪權
就像秦孝公重用商鞅、秦惠文王重用張儀那樣,當了五十幾年的秦昭襄王終於也等到了自己的得力客卿——范雎。
范雎入秦之初,就得到了秦昭襄王「五跪」求策的禮遇。據《戰國策·秦策三》載:「秦王跪而請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睢曰:『唯唯』。有間,秦王復請,范睢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國僻遠···無疑寡人也。』范睢再拜,秦王亦再拜。」秦昭襄王五跪而得客卿獻得遠交近攻之策,然而實際上,范雎不僅僅是給秦昭襄王帶來了遠交近攻。還給秦昭襄王,分析了所謂「四貴」、「山東諸國只知穰侯而不知有秦王」這些不利因素,昭襄王有所感悟。並在范雎的彈劾之下,「收穰侯之印,使歸陶 」,「乃免相國,令涇陽之屬皆出關,歸封邑」。
在一系列奪權動作之下,秦昭襄王終於全面掌握了大秦帝國的最高權力。這個熬了四十幾年的國君,終於在將近六十歲的時候成為秦國真正意義上的「王」了。
※姜子牙是周朝的開國元勛,功高蓋世,周王為什麼要殺光他的後人?
※錢幣史(四)春秋時期周王畿地區鑄幣——橋行幣
TAG:東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