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沉住氣 修真功夫 吃硬飯

沉住氣 修真功夫 吃硬飯

孔子讀易

 古琴音樂

曾成偉 

00:00/05:46

公元兩千五百多年前的一個秋天,冷風瀟瀟,一位山東老人如往常一樣,正在書房裡心無旁住地伏案夜讀,不巧的是這時他手中的書忽然發生了點意外——在反反覆復翻閱那本由許多竹簡通過熟牛皮繩編連起來的《周易》過程中,其中一根用來串連竹簡的核心牛皮帶子「圪崩」一聲——斷了。

睹此一幕,他不禁宛然一笑,再看一眼時間,已是戌時三刻鐘。窗外早沒了人的喧嘩,到有幾個不甘寂寞的夜蟲正在這空曠的夜空下不斷地變換著調兒,鼓著天籟的嗓子哼著清脆的歌兒——何其樂也!

老人把書重新補好後,本打算再多看一會兒,但想到第二天還要跟弟子們討論學問,便很是不舍地將燈吹滅,晏然而卧——這之前,他於書中已做好了記號,並將這本次日還要繼續細研的書放在了桌上最顯眼的一個位置。

三十年後,他有一個叫曾子的弟子曾將老師這類人的品格總結為「士不可以不剛強不意志堅定,因為他的責任重大,道路遙遠。把實現仁作為自己的責任,難道還不重大嗎?奮鬥終身,死之後才結束,難道路程還不遙遠嗎?(原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而老師自身卻並不這樣看——「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在讀書的過程中,他是心順的,是率真的,是至樂的,秉性而行,即沒有任何「苦」和「不易」可言。他的字典里,從來就沒有「努力」,「堅強」,「奮鬥」等一類役心的辭彙。

沉浸在自己所好的事業上,那種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極致的享受。

沒錯,這位老人就是我們的至聖先師——孔子。

書籍在春秋時期因編連方法不同,叫法也不完全一樣——用絲線編連的叫「絲編」,用麻繩編連的叫「繩編」,用熟牛皮繩編連的叫「韋編」。

像《周易》這樣厚重的書,自然得用造價最高的牛皮繩編連,對於裝模做樣的普通讀書人來說,這樣的書即使是讀一輩子也不會有損壞的時候。

而孔子就不一樣,他是一位真正的讀書人,書從來就不是為外人而讀的,他是讀給自己的——儘管《周易》這部書他讀得比較晚(五十多歲之後才開始細讀)。

《春秋》里寄託的是他對天下政治與社會的關注,而對於宇宙和人,以及生命的困惑,則沒有哪一部書能比得上《周易》更吸引他了。

這本書因為被他反覆研讀,以至於書簡中的牛皮帶子數次被磨斷——即使把書讀到了這個境地,夫子還是微帶遺憾地說:「如果再給我數年時光,或者如果我五十歲開始學習《易》,就可以沒有大的過錯了(原文: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韋編三絕」的典故即由此而來(「三絕」表示多次斷繩),「韋編三絕」的結果是後人根據夫子在讀易時所散落的零星智慧,匯聚撰寫出了《周易》最早的註解本——《易傳》,即《十翼》。

那句響徹天下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亦被清華大學用作校訓)」,即出於此書。此外,由這個情節而起,後代藝人還創作出了一首曠世清風的古琴曲——《孔子讀易》。

夫子中年跟師襄子學韶樂,曾有很長時間因為完全沉浸在曼妙的音樂中,完全嘗不出肉的滋味,這可以說他「年華剛好時,沒辜負本心」,但是當一個人過了五十歲,還能有一份如初的學習心境,能把自己重新歸零,其身上那份「時時沉得住氣,收得住神」的徹力之深厚,便可想而知。

現代人所說的「能宅」,在古代大家眼裡,那根本就不是什麼值得拿出來說的東西。兩千一百多年前,有一個叫「董仲舒」的士居家治學,居然三年來連自家的花園都沒親自去看過,其「宅」的程度估計除了歷史上那些隱士外,怕是再也沒有人能敵得過他了。

「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這句話用來形容董仲舒是再合適不過的(《史記·董仲舒傳》原文:董仲舒,廣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受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董仲舒不觀於舍園,其精如此)。

更要命的是,現代人宅都是「虛」的,而董仲舒是「實宅

」,「宅中自有宇宙」,宅中自有乾坤」,他一門心思致力於經學,耐得住清寂,通得了天人,方寸之間自有他的天堂。

「正身以俟時,守己而律物」,能真正落下地生深根的人,「枝繁葉茂,籠蓋四野」都是無需去刻意追求的——很自然而然的事。換一句話說,即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公元前134年,漢武帝向天下士人下詔徵求治國的方略。當堆滿案桌的策子被武帝看得頭昏腦脹,愁眉緊鎖時,一篇《舉賢良對策》嘩然而出,如一股清泉一樣,瞬間便吸引住了武帝的目光。這不是簡簡單單的幾條建議,而是一本涵蓋了事物來龍去脈,前因後果的系統之書。

書中作者以《公羊春秋》為依據,吸收儒家,法家,農家,道家,五行家、雜家等思想,兼采眾長,點石成金,立一家之言的同時,他還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中的各類問題進行了細緻剖析並提出了自己的解決之道。

到最後,其中包括像「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重視經學,以德立國(以「德治」為主,「法治」為輔)」等主張,都被漢武帝一一採納。

這人正是董仲舒——那個曾經能沉住三年不出門的董仲舒——「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一百多年後,大史學家班固在《漢書》中對他是這樣評價的:「董仲舒有王佐之材,雖伊、呂亡以加,管、晏之屬,伯者之佐,殆不及也。」

董仲舒離世後的有一年,漢武帝因一次外出要經過他的墓地,正當人群簇擁著車馬無視一切,準備繼續向前時,武帝卻提前下了馬,向著董仲舒的墓地方向極虔誠地禮敬了一番,以表示對這個曾對漢王朝作出過傑出貢獻的臣子的尊重。

從這之後,「下馬陵」也成了董仲舒墓地的另一個別稱。

兩百多年前,大洋彼岸的德國哥尼斯堡誕生了一位被後世詩人海涅稱為「沒有什麼生平可說的」平凡卻又偉大的人。

此人可以說是把「沉下來」,「做自己」的生活發揮到了極致——他一生獨自深居簡出,一輩子從未邁出過家鄉半步,除了鍾愛的哲學,天文學和美學外,任何外在的其他倚靠和裝飾,他都不需要。

他就是的西方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康德。

老子在《道德經》中講真正的牛人是「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的,以此說來,康德是接近這個標準了。

他沒「行萬里路」,也沒有「識人無數」,但最終他的學問範圍卻涵蓋了宇宙萬物,著名的「三大批判」——《純粹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實踐理性批判》 更是奠定了他在西方古典哲學史上無可撼動的地位。

如果有人說,這樣一生致力於搞學問的人,個人生活怕是好不到哪裡去——如果你這樣想,那就大錯特錯了,據《康德傳》中所言,康德的個人生活是極其豐富,極其細膩,極其有情調,有趣味的,

他用餐「不慌不忙,悠然自在」,他「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他對各類食物的烹飪方法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有一位叫希佩爾的學生後來還跟別人開玩笑說:「老師遲早會寫成一部《烹飪術批判》。」

康德說:「想要成就大事業,得趁青春的時候著手。」

康德說:「我是孤獨的,我是自由的,我就是自己的帝王。」

康德說:「最好的享受就是從事自己熱愛的工作。」

康德說:「大海之所以偉大,除了它美麗、壯闊、坦蕩外,還有一種自我凈化的功能。」

......

音樂家譚盾曾說自己會一個人過一生——「我完全沉浸在音符的世界裡,不可能在現實社會裡面得到滿足」。

直到接近而立之年去了美國,有人給他介紹對象,他依然把條件先放在前面——「如果我每個月能賺五百美元,就不要讓我離開音樂」,這可是嚇壞了認識他的所有人,因為人人都知道他當時在美國租住的房子每個月差不多都要五百美元。

《孟子·盡心上》中說「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義是一種道德的堅守,更是一種內心的追尋。

對音樂如此痴迷的譚盾早就煉出了一番「外其身而身存」的心境,他從不著急,是因為他早就深知人須先得己,順己,從己,然後才可能得一切。在這個世界上,人首先得不辜負自己的內心,才有可能遇上同樣一個不願意辜負自己內心的另一半。

真正沉得下來的人,是從來不必擔心外界對他的看法的,更不會有事沒事的想刷存在感。

孔子有兩句話講得最好——「不要擔心有沒有名位,要擔心的是——自己是否有真東西可把自己立起來。但妨有真東西把自己立起來,其他的自然順帶地都來了(《論語·憲問》中原文:「不患無位,患己不立」)」;

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你,要擔心的是你自身是否有真功夫,硬本事。有了真功夫,硬本事,哪裡都有你發光的舞台(《論語·憲問》中原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老師犯了錯就一棒子打死」 這是什麼邏輯
塑料親情?《旅行青蛙》凸顯人倫慘劇!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