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咸豐即位,舊制重啟,其所作所為卻促成了它的全面崩潰

咸豐即位,舊制重啟,其所作所為卻促成了它的全面崩潰

「人臣無外交」的舊制雖逝,但其心仍在。

作者:王開璽

1850年3月9日,咸豐帝繼位之初,頗欲力改其父積貧積弱的國勢。於是,時過境遷,清廷中又有人記起了中外禮制之防的國策及「人臣無外交」的傳統,多次參予中外交涉的咸齡,成為首當其衝的抨擊對象。

1850年6月20日,江西學政張芾上折參奏時任寧紹台道的咸齡:「前在蘇松太道任內,惟夷酋之言是聽。前年因致書夷酋,措詞失當,以致夷船駛入大江,徑抵江南省城」,現雖調任寧紹台道,卻「仍以縱容夷人為事,且其眷屬竟與夷婦往來,損國體而拂輿情,隳軍威而長寇志,莫此為甚」,要求清廷飭令浙江巡撫吳文熔查處並對其即行罷斥。吳文熔經查核後奏報咸豐帝說:咸齡「在浙經理夷務,均尚得體,委無縱容夷人及過於卑諂之處」,只不過是於年節之時,外夷「曾備席邀請該道府縣等到館飲宴」,而咸齡等則「因其邀請在先,亦經備席回邀,彼此以禮接見,此外無事即不相往來」,「至該道眷屬,絕無與夷婦往來之事」。

咸齡的所做所為,充其量不過是與外國人有過一些「禮尚往來」的禮儀交往而已,但在當時中外體制之防,「人臣無外交」之說再起之時,卻幾乎因此而丟掉了烏紗。由此可見,在當時,不但清廷高級官員不得與外夷交往,而且較低層次的官員,甚至其家屬亦不得與之交往,否則即罪以與夷勾結之名,至少是有失大清官員的尊嚴。

1856年7月11日,美國公使伯駕來至福建,照會閩浙總督王懿德,要求接晤,並代奏代呈國書。中美《望廈條約》規定,日後如美國有國書,兩廣、兩江、閩浙各地總督應代為呈遞。王懿德出於遵守中美相關條款的考慮,很快照會伯駕,「定於本月十四日(7月15日)八點鐘相會,齎呈國書面商」。

但王懿德萬萬沒有想到,其遵約而行,接見美國公使,將美國國書代呈清廷,卻違背了清廷「人臣無外交」的傳統體制原則,雖未遭遇如同伊裡布那樣的嚴斥革職,卻也給自己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麻煩。一個月後,王懿德接到軍機處寄來的諭旨:接見美國公使商談事件,呈送國書諸事,「應歸欽差大臣兩廣總督具奏辦理,並非閩浙總督應行管理之事」。王懿德只得於8月24日照會伯駕說明事情原委,表示本大臣「未便代呈,茲將原匣發還轉交可也」。

美國人立即抓住了清廷的這一違約漏洞。8月24日,伯駕照會王懿德指出:「按照條約三十一款所開呈進國書,系兩廣、兩江、閩浙各總督皆應管理之事」,清廷的作法於此有違。此外,伯駕向清廷和王懿德提出了更為棘手、更為嚴重的外交問題,即此次「本國大伯理璽天德(總統)所致中國大皇帝之書原函二件,均被拆開,始行發還」。清廷「毀拆兩國元首致書原函,事關大辱」,這不但是「藐玩大伯理璽天德」,而且是「輕視我合眾國」的行為,「本大臣不得不將此事各情由,上達華盛頓都城朝廷知之也」。

身為閩浙總督的王懿德,當然不能,也不敢向清廷剖辯其遵約而行的無誤,只能打掉牙往肚子里咽,成為代清廷受過者。王懿德隨即照會伯駕,不談中美條約如何規定,而是從中國傳統的「朝制」、「禮制」角度立論,將錯誤全部歸咎於自己的不慎,承擔起全部責任。「前次呈遞國書之事,因本部堂未經查照中國朝制,由欽差大臣兩廣總督奏辦,致奉軍機大臣駁斥發還,乃系申斥本部堂辦理舛錯之故,並非有辱貴國,亦非輕視合眾國之人」。

經過兩次鴉片戰爭的打擊,中外禮制之防徹底潰決,「人臣無外交」的傳統理念,在中外關係及外交實踐層面雖已徹底失敗,但在思想意識層面卻仍深深地存在於清廷各級官員的頭腦之中,仍是他們不敢輕易涉足的雷池禁區。1866年5月29日,江西巡撫劉坤一還在強調,清廷各級官員在與外國人的關係方面,必須堅持「苟非公事,人臣無私交之義」。

1876年以後,清廷官員雖與各國公使互賀新年,但這不過是應付外國相關要求的被動無奈之舉,在相當一部分清廷官員的內心深處,「人臣無外交」思想仍是根深蒂固,深恐與外國方面的某些聯繫,給自己招惹政治上的麻煩,對外國公使仍是惟恐避之不及。美國人丁韙良曾以調侃戲謔的口吻記載說,每逢新年外國公使前往清廷各官員府邸回拜之時,往往「只有兩三個在家,多數有意避開了。急於表示友好的歐洲人,在全城各處奔波兩天」,最後只能無可奈何地「在40座宅第留下了名片」。

就是到了1900年,清廷中的部分官員仍不敢忘記「人臣無外交」的古訓與舊制,竭力避免私通私交外國之嫌。

編稿編輯:姚天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狄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剛剛贏了日俄戰爭的日本海軍,還沒慶祝就要被裁軍,怎麼回事?
美國也吃閉門羹,但 清廷的「人臣無外交」的思想理念終被打破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