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孩子犯錯了,你真的會批評孩子嗎?

孩子犯錯了,你真的會批評孩子嗎?

??

如果是我的孩子犯錯了,我不會批評孩子。

中國的父母有一個代名詞「家長」,一說家長,很多人便呈現出一副三觀極正、高高在上的態度。「家長」這個詞的理論基礎是儒家思想的「孝」,在中國的家庭里,父母和孩子不是平等的關係,父母是「一家之長」,是絕對的權威,而孩子要「孝順」,孝就是順,順就是孝,要絕對服從。如果孩子犯了錯,家長們總是正襟危坐,大則家法伺候,小則批評警告,在他們看來這種批評是極為有效的,不僅能教育孩子錯誤不能再犯,還能建立父母的絕對權威。

雪兒是一個4歲寶寶的媽媽,一次她發現孩子偷偷拿她錢包里的錢,她覺得很失望、很生氣,她想:小小的孩子就學會偷錢了,這怎麼了得啊?小時候偷針,大了偷金啊!雪兒越想越生氣,等孩子從幼兒園回來,她就把孩子叫到卧室里狠狠批評了一頓。孩子哭得很傷心,雪兒覺得孩子知道錯了,結果沒過兩天又發現錢包里的50塊錢被孩子偷偷拿走了,雪兒氣得直打哆嗦,這還了得,批評了一次還敢偷錢!

可是雪兒有沒有想過,孩子真的「錯」了嗎?或許你會說,孩子都偷錢了,難道還沒錯啊?難道我們要鼓勵孩子偷錢?你看,問題就在於,我們一開始就給孩子的行為貼了一個「偷錢」的標籤,只要一貼上這個標籤,我們的目光便被牢牢地鎖住了,我們失去了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的機會,便也錯過了用正確方式引導孩子的機會。

如果我們不帶絲毫偏見、主觀判斷地看待這件事情,這件事應該被理解為「孩子從媽媽錢包拿了錢」。這是一個客觀行為,孩子慢慢長大了,她在不斷地探索這個世界,與這個世界對話,他的行為都是在表達某一種需求,或者印證某一些她理解的結論是否正確。家長們如果忽視了這種需求,只是一味地批評,反而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需求被忽視了,會降低對爸爸媽媽的信任感和依賴感。

就像雪兒的孩子,她從媽媽錢包里拿錢,背後一定是有某種需求的。雪兒應該做的,不是馬上批評孩子,而是心平氣和地與孩子聊一聊,探究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然後與孩子一起解決這個需求。

後來雪兒嘗試與女兒進行平等對話,才得知女兒是發現幼兒園的小姑娘們都有好多漂亮的頭花,尤其是與自己鄰床的貝貝,每一天的頭花都不一樣,都很漂亮,貝貝一下子成了小夥伴們關注的焦點。她也很羨慕,她也想要好多好多漂亮的頭花,但是又不知道怎麼跟媽媽講,就想著自己拿了錢去買。當雪兒知道了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她心裡一下子踏實了。

所以爸爸媽媽在與孩子相處的時候,一定要放下「家長」的高姿態,不要輕易給孩子的行為定性為「犯錯」,而是要與孩子平等對話,發現孩子行為背後的真實需求。

要知道,你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批評和樹立權威,而是為了解決孩子的需求,幫助孩子快樂地成長。

職麻開門:南開、中大校友,跨越過世界500強和創業公司的85後辣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樺余說育兒 的精彩文章:

對於低幼兒童,有老師代幫畫畫的痕迹怎麼避免?

TAG:樺余說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