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大熱點將根本性影響IPO市場
編者按:
最近以來,IPO領域呈現出三大熱點:今年迄今僅增7家企業報會,IPO申報熱情下降;業績觸碰「隱形紅線」的IPO企業,或成為現場檢查的重點;欺詐發行成強制退市高危區。
毫無疑問,這三大熱點對今年IPO市場將產生重大影響。
1 第一大熱點
今年IPO申報熱情緣何驟降
記者 沈玉潔
此前報道,截至3月16日,2018年共新增7家IPO報會企業,其中上交所3家,深交所中小板1家,創業板3家。值得一提的是,2月26日至3月16日期間,已連續三周無新增報會企業。
記者查詢上交所官網得知,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3月3日,新增IPO申報企業共計35家,其中,上交所15家,深交所20家(中小板3家、創業板17家)。
相比2017年初,今年迄今為止新增報會企業明顯減少。
IPO企業的申報熱情緣何驟降?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IPO申報企業數量驟減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從嚴審核的標準讓市場趨于謹慎,不少企業甚至主動撤回了申報材料;二是給「獨角獸」企業上市讓路,有些「清場」的意味。
亦有業內人士表示,近期證監會相繼提出多項監管新規,也影響到了IPO申報的熱情。例如,IPO企業被否決後至少應運行3年才可籌劃重組上市;重磅退市新規,明確六種重大違法強制退市的情形,加大退市力度。
從投行的角度來看,不積極進行IPO申報的原因又是什麼?
投行專業人士趙笏陽對記者表示,「目前資本市場正處於資產荒,靠譜的項目已經越來越少了。如果項目規模不夠大、質量不夠過硬,投行這邊就不太去推動了,已經在做的項目也都處在觀望階段。」
趙笏陽更是直言,在當前的審核環境之下,包括企業自身在內也不想急著申報IPO了。
那麼,準備IPO的企業何時會重拾此前的申報熱情呢?
在宋清輝看來,目前發審委的主要監管思路是,在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的同時,確保把優質企業吸引到A股,同時把問題企業、不合規企業擋在A股門外。「正是因為監管思路發生了這樣的改變,預計後期這種現象未必能夠有所改善」。
IPO市場的降溫不僅表現在申報方面,還體現在IPO企業二級市場的融資規模上。
據交易所披露,2018年以來,截至3月16日,滬深兩市共有32家IPO公司完成上市,合計募資371.02億元。Wind數據顯示,2017年1月至3月,滬深兩市共有135家IPO公司完成上市,合計募資達到696.037億元。
由此可見,與2017年相比,2018年目前完成上市企業的數量以及整體融資規模均呈現明顯下降。
對此,宋清輝指出,「相比去年,今年的證券市場監管力度更強,此舉意在重塑證券市場生態。這也是上市企業數量驟減和融資規模相比2017年同期縮小的主要原因之一。」
2 第二大熱點
業績觸碰「隱形紅線」或成現場檢查重點
記者 許偉
近日有媒體報道,知情人士透露,今年IPO大檢查已於近日正式啟動。與以往抽查不同的是,此次檢查項目的一個共同點就是連續三年凈利潤不超過1億元。有投行人士對上述媒體稱「連續三年凈利合計不過億的都要撤」。
此前,記者曾對大發審委審核下的企業業績分析發現,IPO企業3年凈利潤(未扣非)高於1.5億元,其過會率會大大提高,創業板3年凈利潤合計高於1億元,其過會率會明顯提高,可看作業績的「隱形紅線」。
「審核紅線」會從「隱形」走向「明面」嗎?這又折射出監管層怎樣的監管思路?
為何給出「窗口指導」意見?
在上述媒體報道中,北京一位大型券商投行人士表示,「預審員會先溝通,給機會主動撤,如果不撤的話就查。連續三年凈利不到1個億的差不多都要查。」
在業內人士看來,上述屬於典型的「窗口指導」。
窗口指導是一種勸諭式監管手段,通常是中央銀行通過勸告和建議來影響商業銀行信貸行為,是一種溫和的、非強制性的貨幣政策工具。
在北京天咨律所尹律師看來,雖然窗口指導並不形成正式發布的規範性文件,但是很多時候,柔性手段的窗口指導反映了監管思路的最新變化,在實務中,窗口指導是觀察新政策的信號燈之一。
對於監管層給出上述窗口指導意見的考慮,一位資深投行人士表示,監管層意圖很明顯,就是通過提高標準,將具有真實盈利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的優質企業篩選出來。在見識了A股上市公司這麼多「大開眼界」的事情後,監管層就開始提高這個市場的入門標準了。
IPO撤退潮將至?未必!
據上述媒體報道,相關投行保薦代表人表示,「我們項目之所以被抽中,就是因為連續三年凈利潤沒有過億。所以,現在我們也在糾結到底是撤還是不撤。監管層給的時間很緊,我們需要儘快作出決定。」
那麼,此窗口指導會否立竿見影地引發一波IPO申請「撤單潮」?
在一位不願具名的資深投行人士看來,對所謂的「撤單潮」,作謹慎預計更為合適。
上述投行人士表示,自新任發審委上任以來,審核趨嚴的局勢從未鬆懈,本次窗口指導意見仍然體現了監管思路的一以貫之,在實務中,自身存在明顯瑕疵的企業,在本次窗口指導之前已陸續撤回了IPO申請。本次「撤單潮」或許並不會出現市場預期的迅猛之勢。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則指出,提高上市的財務門檻,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上市企業的資質,這是證券市場能夠健康發展的一個堅實的基礎。
另一位投行人士也有同樣的看法,「除了極個別的情況外,提高財務門檻大概率可以提高上市企業的資質。」他強調,市場佔有率、盈利水平達到一定規模,通常也意味著企業到了自身或者行業周期的成熟期。相反,一些處在自身或行業生命周期早期的企業,利潤規模雖然小,但是如果盈利能力確實好、確實有核心優勢,上市後的空間很大。
那麼,提高財務門檻與註冊制改革的長期目標是否相匹配,還是會短期內進一步鞏固審核制?
一位資深投行人士認為,此舉是與註冊制的長期目標相匹配的。只有把規矩立好了,將來把決定權放給交易所才有章可循。註冊制不代表沒有標準,中國香港和美國也都有上市的標準。
哪些IPO企業可能撤單?
上述消息一出,引來市場的強烈關注,其中,最忐忑煎熬的自然是尚在排隊的擬IPO企業及其保薦券商。
Wind顯示,正在排隊的IPO企業中,有約110家企業近3年扣非後凈利潤合計不足1億。其中,最後1年不足5000萬的企業有96家。這些企業或需要面臨「撤或查」的抉擇。
「3年凈利潤不足1個億」是否終將導致上述企業「黯然」止步呢?
答案是未必。
按照上述窗口指導意見,不願意撤回材料的企業,很有可能面臨現場檢查,現場檢查並不意味著被否,資質優秀的企業自然能夠笑到最後。
2018年3月9日,證監會核發了上海愛嬰室商務服務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愛嬰室)的批文,愛嬰室於2017年4月28日被發行監管部抽中,接受首發企業信息披露質量抽查,該現場檢查並沒有影響其最終過會。同樣在4月28日被抽中現場檢查的廣東宏川智慧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於2018年1月26日成功過會。
在市場的矚目下,誰能決定上述企業「生或死」的命運,恐怕還是企業自己。
3 第三大熱點
IPO欺詐發行成強退「頭條」
記者 鄒煦晨
近日,上交所和深交所發布《上市公司重大違法強制退市實施辦法(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強制退市實施辦法」),劍指六類存在重大違法情形的上市公司,一時間引發資本市場的強烈關注。
哪些情形會被監管層強制退市?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強制退市實施辦法,對退市管理制度進行了細化,提及六大重大違法情形會面臨被強制退市的風險。
IPO是企業成為上市公司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IPO欺詐發行也是強制退市新規關注的第一類重大違法情形。
財匯大數據終端顯示,剔除擬上市和已退市的企業,從2003年3月13日起,截至3月13日,滬深兩市共213家上市公司曾被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
上述實施辦法顯示,上市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申請或披露文件存在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重大遺漏,被中國證監會行政處罰決定認定構成欺詐發行,或者被人民法院依據《刑法》第一百六十條作出有罪生效判決,其股票應當被終止上市。
截至3月16日17時,記者在證監會官網搜索關鍵詞「欺詐發行」,164條結果有「欺詐發行」字眼,其中包含了萬福生科、新大地、天能科技等企業欺詐發行的信息。
2016年7月5日,證監會向丹東欣泰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及有關當事人下達行政處罰決定和市場禁入決定。欣泰電氣因此成為中國證券市場第一家因欺詐發行而遭強制退市的上市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欣泰電氣過會日期為2012年7月3日,上市日期為2014年1月27日。過會數年後,欣泰電氣仍因欺詐發行而退市,這可能意味著,哪怕企業已過會較久,仍會因「東窗事發」而被強制退市。
與此同時,有媒體報道,深交所總經理王建軍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建議欺詐發行歸入「金融詐騙罪」。
律師嚴義明對IPO日報表示,「《刑法》第一百六十條是欺詐發行股票,如歸入金融詐騙罪,則處罰力度會完全不一樣。前者最高刑罰是五年有期徒刑,後者是死刑。目前證券市場長期罰不當罪,造成市場混亂,如能歸入金融詐騙罪,這一現象當能改善。」
TAG:宋清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