驀然回首,陳彼得依然年輕。你也可以
偶然看到陳彼得在電視上演唱《青玉案 元夕》,立刻被深深吸引。
74歲的陳彼得先生除了消瘦、英俊之外,有一種毫不費力的狀態,彈著吉他,鬆弛地表演。這種「自然」的態度,是庖丁解牛式的熟練,充滿靈性,不生硬不刻意。舞台上有這樣的演出,真是高級。
現在的年輕人都不知道陳彼得這個名字了,簡單說他就是八十年代的「周杰倫+方文山」,他的作品《一剪梅》幾年前因為開心麻花的電影又傳唱起來。還有一首《阿里巴巴》,八十年代每一個商店都用大音響播放,滿街都是。當然,還有《遲到》、《一條路》、《無言的結局》、《幾度夕陽紅》等等,好多好多,你一定有一首會唱。
剛才又搜了一些陳彼得近年的視頻來看。真的很難相信他已經74歲,感覺他的大腦似乎50歲,心態也許40歲吧,所以在這篇文章里,我不能稱他為「老人家」,他是「大明星」,他的狀態那麼年輕。
我們周圍對老年人的觀念是否可以更新了?70歲的老人一出門就提倡大家讓座,這其實是一種暗示,就是你老了,不行了。但是在美國、日本,你能看到很多七八十歲的人還在工作。再看看陳彼得,他哪有需要讓座的樣子,分明是應該再去談一場戀愛。
衰老是人人都要面對的問題,但有的人就是可以保持年輕,他是怎麼做到的呢?我查了一些可以信賴的書籍和資料,大概有以下幾種辦法,是有普遍效果的。
首先,是老生常談的健康生活,可以保持身體的年輕,這不用多說。運動,吃蔬菜,有規律的起居。一句話,簡單地生活。但大腦和身體相反,大腦要年輕,就要過的「不簡單」
其次,我們應該先去了解,生理年齡的增加會給大腦帶來什麼。
人腦終將衰老,但腦細胞並不會減少。事實上大腦重要的部分是一直生長,長的快慢而已,但不會停止。(摘自《成年大腦的秘密生活》作者:紐約時報科學版編輯Barbara Strauch)
有人會問,那為什麼我中年以後容易忘事,思考速度變慢?
一個原因是大腦對信息的提取速度變慢了,鏈接變弱。你生活的時間越長,大腦里的東西越多,把指定的信息提取出來比年輕人更不容易,這幾乎是一定的。第二,你的大腦犧牲了速度,轉向邏輯推理、模式識別方面的增強。同一件事情,年輕人傾向於「解決它」,年紀大的人會思考這件事背後的複雜性,與其他事情的關聯。
所以,人腦變慢了,但同時變深刻,這不能說大腦是在衰老,模式不同而已。
接下來,了解了大腦的變化,就可以推論出延緩衰老的辦法—繼續學習。
鍛煉和健康飲食是有用的,更重要的是繼續學習和思考,增加與他人的交往,大腦會衰老得很慢。
如果家裡有老人,不要讓他每天坐在家裡,望著窗外,最好是讓他繼續有事情做。這件事情還得是花點心思才能做好的。繼續工作,下棋,做手工,學戲,寫回憶錄都可以。並且還要出門去,找老夥伴,和人群呆在一起。
人到中年的你,手頭的事情也不要停下來,停下來就會老得更快。
下一個方法是,回到過去的場景中,對延緩衰老很有用。
1979年有一個科學試驗。科學家們招募了一批七十歲以上的男性,隨機分成兩批。
第一批參加的活動叫做「假裝現在是1959年」。他們讀59年的書,看黑白電視,聽59年的廣播,甚至收看了一場1959年的體育比賽「直播」。第二批人,科學家要求他們回憶自己20年前的樣子,但是沒有給環境的配合。
試驗為期5天,結論是,第一組得老年人經過體檢發現,他們的記憶力、視覺、聽覺、身體力量,都比參加試驗前明顯更年輕。給陌生人看這些老人前後對比照片,所有人都認為老人在參加完試驗後,狀態要年輕很多。但第二批實驗對象沒有明顯的改變。
雖然這個實驗不夠嚴謹,但我們大致可以猜測,回到以前熟悉的環境,過年輕時的生活,可以讓老年的人狀態更年輕。「落葉歸根」似乎是道理的。
最後,還有一個實驗對保持年輕態很有啟發。因為科學進步,現在科學家已經可以用儀器測試DNA甲基化水平,來準確測量人體各部分的衰老程度了。因此,現在的科學實驗更嚴謹,更有說服力。
這個實驗是這樣的,科學家給一批2型糖尿病人一個封閉空間,讓他們打遊戲。每人的空間里只有一隻時鐘,並且時鐘是特製的,有的快,有的慢,有的準時。
實驗結果表明,時鐘快的糖尿病人,血糖變化節律也快,反之亦然。人的身體節律受到了人對時間認識的干擾。
這個結論可以說很驚人了。如果我們主觀感知時間變慢,那就能使身體衰老的速度變慢。這和我們生活里,長壽老人都忘記了年齡和時間,這一個觀念是相符合的。
所以,一個更有效慢慢變老的辦法是,主觀上就認為自己年輕,忘記生理的年齡。那些總說自己「永遠25」的人,真的會老得慢一些。
此外,對身邊老人的暗示也很重要,過分「尊老」就是把老年人推向老的那一邊,請不要這樣做。
回到陳彼得,他是大明星,表演本身動人,而不是「他這麼老了還能表演」這件事情動人。陳彼得保持了年輕狀態,你也可以。
TAG:千絲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