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宋代五大名窯之官窯的市場價值

宋代五大名窯之官窯的市場價值

定窯:定窯在今河北省曲陽縣,該地區唐宋時期屬定州管轄,故名定窯。定窯原為民窯,北宋中後期開始燒造宮廷用瓷,也在同期達到巔峰,所以五大名窯中也有定窯的一席之地。定窯以白瓷為主,兼燒黑釉、醬釉和綠釉瓷,但後三種釉色在定窯中所佔比例少的可憐,目前市面能見到的定窯超過95%都是白瓷,所以分析定窯,只說白瓷足以。

定窯瓷器的胎骨較薄而且精細,顏色潔凈,瓷化程度很高。定窯瓷器常見的器型以碗、盤、瓶、碟、盒和枕為多,罐、爐等器形則比較少。定窯瓷器的裝飾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劃花為主。

說到定窯的先驅者,一定要重點介紹陳文增大師,說是「當代中國定窯第一人」或者「中國定瓷之父」一點都不為過,正是因為陳大師的存在,才讓定窯有了與其他窯口相提並論的資本,他幾乎憑藉一己之力把定窯帶入到一個新的高度。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務院特殊精貼、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等這些榮譽已經不能代表陳文增的才華,除了在瓷器領域陳文增大師在詩詞和書法領域同樣成就頗高,如果說一個演員偶爾去主持一下節目或者去唱唱歌就能稱之為「多棲發展」,那麼陳文增大師就可以稱之為「多棲發展PLUS」,他的詩詞和書法不只是一項業餘愛好,也不是偶爾的靈感衝動,如果拋開瓷器,他依然是一個成就很高的詩人和書法家。通常收藏他的瓷器作品都會附贈一首他親筆為這件作品提的詩,用來形容這件瓷器作品,對於收藏著而言可以說是非常超值,同樣手中有陳文增大師作品的也非常幸運。陳文增大師於2016年6月12日因病去世,享年62歲,也許這就是天妒英才。為了紀念陳大師對定窯發展所做出的的貢獻,由河北省曲陽縣人民政府投資建設,陳文增定瓷藝術館於2017年6月12日建成開館。目前陳文增大師的手工作品已全部撤出市場流通,只作為展示向廣大愛好者開放展出。

陳文增大師追掉會

說回定窯瓷的整體市場環境,在五大名窯中可以說是最差的,陳文增雖然成就很高,但常年受病痛折磨,作品數量少並沒有帶來很大的經濟效益,雖然除陳文增之外也有藺占獻、和煥、龐永輝等定瓷大師的存在,但近年來定窯在市場的認可度還是很局限。這些現象也許和定瓷天然的釉色有關係,白釉的基礎上稍顯暗黃有些「陳舊感」。受經濟效益的影響,在河北曲陽縣的年青一代從事定瓷研究與創作的越來越少,多數都在外地務工改行換業,這也讓定窯瓷的傳承與發展蒙上一層陰影。

陳文增作品,現藏於陳文增藝術館

鈞窯:窯口在今河南省神垕鎮,看過電視劇《大河兒女》的朋友對鈞瓷應該都不陌生,裡面的「燒窯」和「斗瓷」所說的都是鈞窯瓷。電視劇很精彩,鈞瓷也同樣精彩,其實小編本人對鈞瓷還是有些偏愛的,我認為鈞瓷最大的魅力就在於「窯變」,所謂「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瓷器在入窯前的所有步驟都是可以人為把控的,一旦進窯就聽天由命了。成品率的高低,釉色的變化如何等很多因素都是無法控制的,也正是這些不可控才讓鈞瓷在所有類型的瓷器中光彩奪目。很多鈞瓷愛好者都會有一個困惑,如在某些特定的地方擺放需要成對的瓷器才好看,這在其他窯口都不難實現,但鈞瓷是不可能的,器型湊對容易,任何有經驗的大師或者工匠都無法讓兩件鈞瓷的釉色一模一樣,正所謂「窯變無雙,鈞瓷無對」。

神垕鎮每年都要舉行盛大的祭拜窯神儀式,保佑自己燒制出最美的瓷器

晉佩章大師作品《鹿頭尊》

細看這種現象除了與地域性格有關,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鈞瓷釉料配方的獨立性。還拿龍泉窯來舉例,青瓷無論是哥弟窯,粉青、梅子青等不同釉色、還是冰裂、跳刀等工藝,這些技法沒有什麼是不可學習和複製的,不同工匠對青瓷的技法理解都不同,大家拿著相同的教材,卻考出不同的成績。而鈞瓷更加講究釉料的配方,不同釉料配方所燒制出來的作品無論是外觀還是氣質上都會有很大差異,尤其目前三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孔相卿,楊志、楊國政,能夠取得國大師的榮譽,一定是已經達到一個很高而且能夠被大眾認可的藝術水準,每個人的釉色風格差異明顯,這都是自己幾十年鑽研的結果,如果外傳就有可能被複制,這也會讓自己的作品價格打折扣,所以他們更願意把配方傳給自己的後代,有的甚至連兒媳都不知道自家配方的元素比例。

楊國政大師作品《荷口洗》

無論傳承關係是否局限,鈞瓷憑藉自身的獨特韻味,市場行情始終堅挺,目前一線大師的手工作品價格都已達到幾萬至幾十萬不等,普通工匠的精品也能到千元至數萬元之間。在任何時期鈞瓷始終會有一批忠實的擁護者,就像小編一樣,對於窯變的喜愛是從其他窯口的瓷器中得不到的。至於鈞瓷的前途,只能交給時間去驗證。

最後,我們結合上篇文章綜合來看,五大名窯中按照目前的市場份額來排名應該是哥、鈞、汝、官、定。當然市場所反映的是大多數人的喜好,並不代表絕對,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摯愛,無論喜歡什麼樣的瓷器都無關雅俗,有時喜歡一件漂亮的作品根本不需要太多理由,只是喜歡就足夠了。

說回定窯瓷的整體市場環境,在五大名窯中可以說是最差的,陳文增雖然成就很高,但常年受病痛折磨,作品數量少並沒有帶來很大的經濟效益,雖然除陳文增之外也有藺占獻、和煥、龐永輝等定瓷大師的存在,但近年來定窯在市場的認可度還是很局限。這些現象也許和定瓷天然的釉色有關係,白釉的基礎上稍顯暗黃有些「陳舊感」。受經濟效益的影響,在河北曲陽縣的年青一代從事定瓷研究與創作的越來越少,多數都在外地務工改行換業,這也讓定窯瓷的傳承與發展蒙上一層陰影。

陳文增作品,現藏於陳文增藝術館

鈞窯:窯口在今河南省神垕鎮,看過電視劇《大河兒女》的朋友對鈞瓷應該都不陌生,裡面的「燒窯」和「斗瓷」所說的都是鈞窯瓷。電視劇很精彩,鈞瓷也同樣精彩,其實小編本人對鈞瓷還是有些偏愛的,我認為鈞瓷最大的魅力就在於「窯變」,所謂「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瓷器在入窯前的所有步驟都是可以人為把控的,一旦進窯就聽天由命了。成品率的高低,釉色的變化如何等很多因素都是無法控制的,也正是這些不可控才讓鈞瓷在所有類型的瓷器中光彩奪目。很多鈞瓷愛好者都會有一個困惑,如在某些特定的地方擺放需要成對的瓷器才好看,這在其他窯口都不難實現,但鈞瓷是不可能的,器型湊對容易,任何有經驗的大師或者工匠都無法讓兩件鈞瓷的釉色一模一樣,正所謂「窯變無雙,鈞瓷無對」。

神垕鎮每年都要舉行盛大的祭拜窯神儀式,保佑自己燒制出最美的瓷器

鈞瓷的人才體系可分為三代:第一代是劉富安、晉佩章兩位開山鼻祖,他們二位無論是對鈞瓷歷史的傳承還是在當代鈞瓷技法的創新上都是有目共睹的,這兩位大師已無需介紹職稱,更不需要分出高下,兩位前輩平起平坐、缺一不可。無奈二位都已駕鶴西去。第二代主要是以孔相卿、楊志、楊國政、晉曉瞳等大師為主的,當今中國鈞瓷的中流砥柱,他們的釉料配方、燒制技法、作品風格各有不同。他們雖未達到劉富安、晉佩章二位前輩的高度,但也能夠扛起大旗;第三代的鈞瓷繼承者們目前還沒有能夠自己獨當一面的,而且大多是專心於自家的鈞瓷生意。與龍泉窯相比,鈞窯的傳承關係要相對封閉一些,龍泉的大師門下大多是桃李滿園,不同大師所擅長的技法不同,子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去登門拜師。而鈞窯基本都是子承父業,世襲式的一代代傳下去,如果下一代對鈞瓷有天賦有興趣,這自然很好,但如果興趣有限只是所有外界條件強迫他去從事這項行業,那就很難有什麼起色了,再加上現在的生活水平已經很難再讓人有生活壓力,如此會出現一種現象:有藝術天賦的無法拿到好的資源,也沒有前輩的經驗指導,只能靠自己摸索學習,有條件的卻把鈞瓷事業看作是很繁重的工作,只是在父輩的鞭策下去學習,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

細看這種現象除了與地域性格有關,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鈞瓷釉料配方的獨立性。還拿龍泉窯來舉例,青瓷無論是哥弟窯,粉青、梅子青等不同釉色、還是冰裂、跳刀等工藝,這些技法沒有什麼是不可學習和複製的,不同工匠對青瓷的技法理解都不同,大家拿著相同的教材,卻考出不同的成績。而鈞瓷更加講究釉料的配方,不同釉料配方所燒制出來的作品無論是外觀還是氣質上都會有很大差異,尤其目前三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孔相卿,楊志、楊國政,能夠取得國大師的榮譽,一定是已經達到一個很高而且能夠被大眾認可的藝術水準,每個人的釉色風格差異明顯,這都是自己幾十年鑽研的結果,如果外傳就有可能被複制,這也會讓自己的作品價格打折扣,所以他們更願意把配方傳給自己的後代,有的甚至連兒媳都不知道自家配方的元素比例。

楊國政大師作品《荷口洗》

無論傳承關係是否局限,鈞瓷憑藉自身的獨特韻味,市場行情始終堅挺,目前一線大師的手工作品價格都已達到幾萬至幾十萬不等,普通工匠的精品也能到千元至數萬元之間。在任何時期鈞瓷始終會有一批忠實的擁護者,就像小編一樣,對於窯變的喜愛是從其他窯口的瓷器中得不到的。至於鈞瓷的前途,只能交給時間去驗證。

最後,我們結合上篇文章綜合來看,五大名窯中按照目前的市場份額來排名應該是哥、鈞、汝、官、定。當然市場所反映的是大多數人的喜好,並不代表絕對,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摯愛,無論喜歡什麼樣的瓷器都無關雅俗,有時喜歡一件漂亮的作品根本不需要太多理由,只是喜歡就足夠了。

「哥窯」名列宋代五大名窯,在陶瓷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哥窯胎多紫黑色、鐵黑色、也有黃褐色。釉為失透的乳濁釉,釉面泛一層酥光,釉色以炒米黃、灰青多見,釉面大小紋片結合。經染色後大紋片呈深褐色,小紋片為黃褐色,也稱『金絲鐵線』「墨紋梅花片」「葉脈紋」『文武片』等。這是傳世哥窯的主要特徵之一。器形有各式瓶、爐、尊、洗及碗、盆、碟等。多見仿古造型,底足製作不十分規整,釉面常見縮釉和棕眼。

流傳於世的「哥窯」經典器大多源自清宮舊藏,由於這批器物與古文獻中的記載的「哥窯」特徵不符,而且沒有考古資料佐證,因而造成了中國陶瓷史上最大的懸疑。為區別於明、清文獻中所記載得哥窯(龍泉章生一窯),宮中名為「哥窯」的傳世品,後世鑒賞家稱其為「傳世哥窯」。

哥窯最明顯的特徵,除了釉面沉厚細膩,如同凝脂,表面有一層酥油光澤之外,最令人稱道的是它的「金絲鐵線」,這種龜裂紋路因器而異形成的大小不一,或密匝或疏落的網紋。其網紋呈現色澤不同,大多數瓷器的小網紋為橙黃色,大網紋為深黑色,二者相互交織,耐人尋味,因此後人稱之為「金絲鐵線」。

相傳宋代龍泉章氏兄弟各主窯事,哥者稱哥窯,為宋代名窯之一。窯名最早見於明初宣德年間的《宣德鼎彝譜》一書,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嘉靖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類稿續稿》稱「哥窯與龍泉窯皆出處州龍泉縣;南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窯,生一所陶者為哥窯,以名故也,章生二所陶者為龍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濃淡不一;其足皆鐵色,亦濃淡不一。舊聞紫足,今少見焉,惟土脈細,釉色純粹者最貴;哥窯則多斷紋,號曰百極碎」;《處州府志》又載:「從其兄其生一,所主之窯,皆澆白斷紋,號百極碎,亦冠絕當世」,曹昭《格古要論》,「舊哥窯色青,濃淡不一,亦有紫口鐵足」。

在「五大名窯」中,由於燒造傳世哥窯瓷器的窯址至今尚未被發現,致使學術界對哥窯有諸多說法。傳世哥窯瓷器一般胎色較深,釉色有青灰、粉青、米黃等,釉層凝厚如脂,釉面潤澤如酥,而且基本都開有大小、深淺不一的裂紋,俗稱「金絲鐵線」。器物除碗、盤、洗等以外,其他多為仿商周青銅禮器造型,如鼎式爐、簋式爐、貫耳瓶等,給人以古樸典雅之美感。目前,它們主要收藏在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英國大英博物館(含大維德基金會)、上海博物館等單位。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對一些古代墓葬、窖藏和瓷窯遺址開展的考古發掘中,出土了一些青釉帶開片的瓷器,為進一步釐清哥窯研究中的相關問題提供了重要

當時香港蘇富比的負責人對媒體表示,汝窯一向被視為最珍罕及夢寐之器,經過20多年後現身市場,為收藏界帶來極大震撼。該件陶瓷有900年歷史,屬現今唯一存世的葵花六瓣形的盆洗,事前估價約6000萬至8000萬港元。 與蘇富比成交汝窯精品相隔不到兩年,2014年在北京保利春季拍賣會「山中商會寶藏乾隆御題天青釉笠式碗,宮廷藝術與重要瓷器、玉器、工藝品」專場上,一件「乾隆御題天青釉笠式碗」的出現,再次成為了焦點,最後以最高估價的三倍、1242萬元成交,成為該專場最高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寶隆資訊 的精彩文章:

青銅器的歷史價值
2018翡翠原石海外拍賣國際市場

TAG:寶隆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