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每周一品之四十五——乾隆御筆「驗時辟謬」手卷

每周一品之四十五——乾隆御筆「驗時辟謬」手卷

中國古代帝王中有很多為藝術愛好者,後亦成為藝術倡導者,他們的喜好往往影響一個時代的藝術風格。滿族入主中原建立滿清王朝後,積極提倡學習漢文化,歷世君主在理政之暇,除練習騎射外,把遊戲翰墨作為一種空暇消遣。從北京藝術博物館所藏清帝御書題材看,康熙帝喜歡唐詩,雍正帝側重自娛,乾隆帝注意考證。無論是文學、宗教、科技,乾隆帝都有較濃厚的興趣,他能夠以發展和批判的思維來審視史籍,質疑其可信度。這當然反映了乾隆帝豐富的史學思想和對待歷史的嚴謹態度。然而,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使朝野上下對科學技術的認知嚴重匱乏,乾隆御筆「驗時辟謬」手卷,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

乾隆御筆手卷幾乎都有四字引首,作為全卷開宗明義之用。此行書手卷質地為藕荷色描金雙龍戲珠蠟箋紙,縱34.5cm,橫88cm,引首書「驗時辟謬」,即考查史料排除謬誤。內容書:「記里鼓車說。記里鼓車始見於黃帝內傳,而晉輿服志因遂有其名且傳其制耳,食者或以為奇智者必知其妄也。蓋記里與指南並傳,指南則可,記里則不可。何則指南?針鐵以磁石向南,定之其鐵必南向,雖移以他向,仍必向南,置車中以志南固可。今之海舟無不用是物以知南北方向,其明證也。若夫記里謂車行一里,則鳴一槌,無是理也。地有險夷,馬有遲速,行險必遲,行夷必速,何以定其里乎?常以西洋表置車中,藉以知時耳,偶行速,一時可三十里,行遲,一時不過二十里,蓋表之轉動有準,而車之遲速不定,以是證之,益知記里之無其事,而玉海張綱補緝之說,更定其無稽矣。戊戌孟夏御筆」。

作品書於1778年,時年乾隆帝67歲。全篇章法疏朗大氣,書體流暢瀟洒。「驗時辟謬」四字上方鈐「乾隆御筆」印,正隔水鈐「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八徵耄念之寶」「太上皇帝之寶」印。文中說,以西洋表來記錄行車裡數,車速變換,里程不一;而黃帝內傳記載的以鼓車鳴槌記錄行程的里數,不足為信。

漢代畫像石中的記里鼓車

乾隆皇帝經過考證而得出的結論,顯然有悖史實。究其原因,其一,滿清政府對科學技術的漠視;其二,史書記載不夠詳盡。實際上,指南車與磁鐵並沒有關係;記里鼓車則是配有一種利用齒輪傳動系統來記載行駛距離的自動裝置,在西漢至金代時均有製造,其原理是可行的。可能由於當時的技術與使用條件所限,沒有得到廣泛應用,僅作為天子大駕出行時的豪華儀仗車。至清代,指南車與記里鼓車已不見實物。乾隆帝是在缺乏科學知識的前提下,質疑文獻記載,得出了記里鼓車「不足為信」的片面結論。

【策劃】王 丹 周 嚴

【撰稿】王淑珍

版權聲明: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

來源:北京藝術博物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乾隆 的精彩文章:

大臣早餐吃了4個雞蛋,惹得乾隆勃然大怒,原來他們的價不一樣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只為一堆假山?

TAG:乾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