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時代供應鏈人才發展之道
作者 |卓弘毅
來源 | 弘毅供應鏈
一、數字化時代如何影響我們的職業發展?
不知不覺之間,我們被數字化時代所包圍了。
出門不用帶現金了,支付寶和微信支配了我們的消費方式。在大城市裡如果誰還在用現金結賬購物好像就是落後於時代的人了,連在路邊買個山東雜糧煎餅、陝西涼皮都可以用手機支付。
數字化時代這個詞給我的感覺就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從幾年前開始流行的工業4.0,到最近的人工智慧和大數據,又到最近在熱炒的區塊鏈。
當我們還在重複著年復一年工作的時候,這個時代正在用一種前所未見的速度前行,留下無數暗自焦慮的職場人士。
那麼,我們所處的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時代?
1. 易變的市場 — Volatile market
(1) 全球貿易大環境
這個世界從來就不太平,特別是特朗普上任美國總統以來。特朗普貌似不是一個深謀遠慮的政治家,上任伊始就開始大肆宣揚貿易保護主義,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最近又是徵收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分別25%和10%的關稅。
作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合作國家,美國的一舉一動都會對我們產生極大的影響,每一次美元匯率的波動都可能會對進出口業務造成盈利或是虧損。
特朗普主張的製造業迴流美國,更是給中國廣大的出口型企業的未來抹上一層陰影。全球市場的大環境還將繼續經歷一段風雨飄搖的時期。
(2) 市場趨勢
在每個細分市場里也經受著同樣的考驗。中國近年來大力發展電動車,不管是彎道超車也好,還是突破石油供應潛在的斷裂風險也好,中國在電動車發展的道路上已經下定了決心,勢要在新能源汽車中走出一條通途來。
在這種大背景下,傳統的汽車內燃機相關行業必然會受到這一波政策的影響。未雨綢繆,已經有一些企業開始轉向。
(3) 消費者結構
當下最有活力的消費者應當屬於年輕的90後,甚至是95後。消費者的年齡結構變化了,消費者的行為方式也和以往不同了。
商家為了迎合新一代的消費人群,推出的商品和與之配套的促銷活動也在發生著變化。
個性化、差異化、愛分享、愛表達,這些標籤構成了個性迥異的消費者畫像,傳統的企業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資源來捕捉消費者的需求。
如何來理解新一代消費群體的心理,這對於70、80後的管理者是一個挑戰。
2. 不確定的組織 — Uncertain organization
(1) 組織外部 — 不斷地兼并重組,剝離非核心業務
在跨國汽車零部件集團中有一個趨勢,那就是一邊剝離非核心的業務,一邊在收購有潛力的公司。
前者如2015年麥格納(Magna)將汽車內飾業務出售給西班牙安通林集團(Antolin)。後者又如麥格納在2016年初收購了格特拉克(Getrag),並將之劃歸旗下麥格納動力總成運營事業部。
一邊在做減法,一邊又在做加法。通過不斷得兼并重組,剝離非核心業務,使得跨國集團始終保持核心的競爭力,這種力量足以確保企業可以用技術上的領先,來規避市場份額和利潤縮減的風險。
還有一些企業的兼并重組行為是被迫做出的調整,原因是來自於外部競爭者的壓力。
筆者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外資的通信公司——上海貝爾(Shanghai Bell),我在這家企業的工作經歷跨度長達近十年,見證了公司數次的合併過程。
在2002年,上海貝爾與阿爾卡特(Alcatel)合併,隨後在2006年朗訊(Lucent)又與阿爾卡特合併,其中包括了在中國的業務,我所在的公司名字變成了阿爾卡特-朗訊。
在2015年的時候,諾基亞(Nokia)又合併了阿爾卡特-朗訊,一躍成為了全球通信第二大的廠商。
如果我再更新簡歷的話,我的這幾年工作就職公司的名字就要寫成「諾基亞.阿爾卡特.朗訊.上海貝爾」,不清楚行業內幕的人還會以為我在這四家牛掰的企業都工作過了,其實我只有在一家公司里待過。
如果對標汽車行業的話,那就是另外一個著名的梗「奇瑞捷豹路虎攬勝極光」!
(2) 組織內部 —相比組織外部的兼并活動,內部的變動就更加活躍了
a. 勞動力成本壓力,往內陸和西部搬遷
不管是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工廠,還是服務行業,最近幾年往成本窪地遷移的趨勢是愈來愈強烈。
再配合著國家開發西部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很多公司都紛紛西進,撤離高成本的一線城市。是否要隨著公司轉移,這對於已經在大城市裡成家置業的職場人士又是一道難題。
b. 銷售未達預期,預算收緊
最近幾年隨著全球經濟的低靡,cost down似乎成了大公司應對經營困難為數不多的手段了。
有些公司為了節省辦公室的租金,退租了一些辦公區域,同時出台了針對銷售團隊的home base辦公政策,這已經是相對溫和的處理方式了。
有些公司就採取了更加直接的方式——裁員來實現「節流」。
c. 崗位或被AI代替
從職業發展長期趨勢來看,以上提到的兩種情況還是屬於短期的,可以克服的。人才可以隨著公司前往成本更低的區域,或是在經濟回暖的時候再應聘工作。
而人工智慧AI的出現,可能徹底改變未來職場的格局。
一些低附加值的,內容簡單重複的工作很有可能將會被電腦替代。
比如智能採購通過對需求的精準把控,藉助大數據、雲計算、演算法模型等智能手段,結合採購和供應鏈管理的實際場景以及各種約束條件,在人的智慧和模型結合的前提下,自動並且智能地生成採購建議,進而在整體提升企業效益的同時降低供應鏈風險。
如果這種模式開始大量應用,那麼很多低端的採購職位就會不復存在。
3. 複雜的客戶需求 — Complex customer request
現在的客戶要求是愈發地高了。比如電商零售配送的時效性,其中以生鮮食品最具代表性,消費者越來越注重時效性,當消費者體驗過了在1小時內配送到貨的服務以後,他們就不太會去選擇隔天到貨的電商了。
如果面對的企業用戶,物流公司就會面臨著年度降成本的壓力。單純地靠比拼價格,物流公司遲早會無法維持,必須通過提供一些優化的方案來降低成本,留住客戶。
同時在管理上也要不斷地提升,完善現有的流程,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比如通過使用TMS軟體,幫助客戶實現供應鏈的可視化,在提升物流公司管理水平的同時,又為客戶帶來了價值。
4. 模糊的未來 — Ambiguous future
易變的市場 — Volatile market
不確定的組織 — Uncertain organization
複雜的客戶需求 — Complex customer request
由上述的三點,引發出了我們職業發展模糊的未來。
模糊的含義是指我們有很多的職業發展方向,比方說:
我該不該去互聯網公司?
我是繼續打工還是去創業?
我要發展成為管理者還是行業專家?
即使你現在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令人羨慕的收入待遇,你也需要每隔一段時間來回顧自己目前的工作狀態。
在職場上沒有什麼絕對的穩定,所有的穩定都應該是建立在不斷自我提高和進步的基礎上。飛鳥棲於樹上,它從不會擔心樹枝會斷,因為自信隨時能振翅翱翔。
Volatile,Uncertain,Complex和Ambiguous這四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就構成了一個很火熱的詞——VUCA,用中文發音是烏卡。我們現在所處的就是烏卡時代。
很多的培訓機構都喜歡用烏卡時代的概念來宣傳課程,這個並不難理解,因為這種概念映射出當下職場人士的一個普遍心理狀態,那就是焦慮。
從積極的角度來看,我們恰好也需要一點點的焦慮來迫使自己做出一些改變,克服自己的惰性,比如說是學習和運動。
趁著這股焦慮感還猶在,讓我們看看在數字化時代里的供應鏈人需要學什麼和怎麼學。
二、需要學習何種知識和技能?
1. 端到端的供應鏈體系學習
相比我們傳統的學習和閱讀方式,現在更加流行碎片化。趁著在地鐵上的時間,讀幾篇訂閱號里的文章,或是刷一下朋友圈,時間很快就打發過去了,同時我們好像也掌握了什麼新的知識。
碎片化學習最大的問題就是知識轉化率很低。一般內容的文章我們只會看一遍,很少會回看,囫圇吞棗之下很少會對文章的細節進行深入閱讀,也就很難讀出作者真正想要表達的東西,而真正的精華內容是值得我們反覆閱讀的。
供應鏈知識體系內容很寬廣,涉及到的知識點非常多,如果只是獨立地閱讀一些文章,是不足以搭建起完整的知識體系的,所以供應鏈的學習必須是端到端的學習。
即使是一些資深的專業人士也需要系統地學習,通過這個過程可以梳理一下知識體系,然後就會發現原來自己還是有不太懂的地方。系統學習還可以增強學習者的邏輯思考能力和認知水平。
2. 數字化時代的職場技能調查結果
我的一位微信好友馮維先生做過一份調查問卷,主題是「數字化時代的職場技能調查」。他從261位職場人士的反饋中了解到以下這些訊息。
調查數據顯示,261人中大多數來自製造業、IT業和金融業(分別佔29%,26%和12%)。
他們主要來自中國一線城市(佔比68%)。大多數受調查者年齡在30-39歲之間(60%),而20-29歲的人也佔了24%。
關於編程工具的調查:您近期打算學習或提高哪些編程工具水平?(多選)
排名第一位的是Python,發音念作派森(111人,43%),且這種語言呈現出一枝獨秀的趨勢。
當然我們不一定非要成為編程的專家,但至少需要了解一下編程語言的原理,理解哪些功能是電腦可以幫助我們提高工作效率的。
關於軟技能的調查:您近期打算學習或提高哪些軟技能?(多選)
軟技能soft skills這個詞所包含的內容也很多,比如有項目管理、時間管理和領導力等等。現在的企業也是愈發看重員工的綜合能力,所謂技多不壓身,比別人多掌握一些技能總會能給自己帶來更多的機會。
希望這個小小的調查結果能給您帶來一些啟發。
3. 社交媒體
我想特別提一下社交媒體,特別是新媒體的運營。這是通過移動互聯網和APP,比如微信、微博和今日頭條等新興媒體平台工具進行產品宣傳、推廣和營銷的一系列運營手段。
通過推送與產品相關的優質內容、策劃各種線上和線下的活動,向客戶精準推廣產品,同時利用粉絲經濟的方式,來達到相應營銷目的。
很多互聯網公司都非常擅長通過社交媒體推廣產品或是服務,這是他們與傳統企業很大的一個區別。
前者更是推出了「互聯網思維」的概念,來攻擊傳統企業營銷的軟肋,畢竟單純地比拼產品的性價比,互聯網公司並不一定佔據多少優勢。
那麼互聯網思維究竟是什麼?這個概念最早是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先生提出來的,「互聯網思維,就是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科技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對市場、用戶、產品、企業價值鏈乃至對整個商業生態進行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
這樣解釋概念依然是非常抽象,我是通過一件事情才略微摸到一點互聯網思維的門道。
去年11月,我幫康婷女士編輯了一篇關於參加2017年SCOM年會的感想文章,發表之後得到了京東市場部朋友的好評,說這篇文章是從會員角度寫了自己和SCOM的成長曆程,很有互聯網思維。
啊哈,原來如此,更多地關注用戶的體驗與其對產品或服務的期望,原來這就是互聯網思維。
從互聯網思維延伸開去的新媒體運營也在逐漸成為一種新的技能。
新媒體運營不是簡單地把公司產品信息從網頁上複製到新媒體平台上,也不是在朋友圈和微信群里轉發內容,而是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來傳播企業、品牌和產品。
運營的核心內容是以用戶的消費體驗為主,滿足用戶對於產品或服務的一切設想,而這些正是傳統企業容易忽略的地方,也是互聯網和創業公司機會所在。
傳統企業的職場人士通過了解互聯網思維和新媒體運營的原理,也可以更好地為客戶提供價值,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思維方式在目前還是較為稀缺的。理解了這點後,職場人士就相當於掌握了一項新的技能。
三、如何實現?
1. 供應鏈知識體系的學習
市場上供應鏈培訓課程有很多,到底應該選哪一個,就要先看一下供應鏈管理證書的含金量。
根據SCM World在2014年的統計排名,APICS旗下的CPIM和CSCP證書得分遠超排名第二的SCOR Professional,而後者也已被APICS合併了。
2. 實踐出真實
供應鏈理論的發展也就是最近20-30年的事情,不同於發展成熟的學科,供應鏈的一些具體實踐已經超越了理論,可以說是在用「摸著石頭過河」的方式在發展。
很多經典的理論研究都是因為受到客戶降低成本或是提高服務水平的壓力之下產生的,比如VMI模式就是沃爾瑪為了緩解缺貨的問題,和寶潔一起聯手合作的項目。
因此,供應鏈管理是一門非常注重實踐的科學。
職場人士想要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或是軟技能,需要投入一定的時間精力來學習並付諸於實踐。
在職人員的學習過程不會很輕鬆,在每天繁重的工作之餘,還要抽出業餘時間來學習,這需要很強的自我推動力。
在這段過程中會有很多的坎兒,咬牙堅持過去就會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以上就是我對於數字化時代供應鏈人才發展的一些粗淺的看法,思考過程較為倉促,如果有不足之處還望朋友們多多指教,也歡迎大家留言討論,謝謝!
此文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物流沙龍立場
-END-
-更多分類精選文章-
以下這些號,每一個都能收穫你想要的物流知識:
※這一周發生的物流大事都在這裡
※區塊鏈如何改變供應鏈的可持續性
TAG:物流沙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