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讓中原王朝一直很頭疼的匈奴,我就想知道他是怎麼沒的?
匈奴這個昔日北方彪悍的民族,曾經在馬背上叱吒風雲,盛極一時。但最後它不但退出了中國的歷史舞台,就連令歐洲聞風喪膽製造出匈奴神話的西遷一支,也在泱泱的歷史長河中消逝的無影無蹤,留下了許多未解之謎。
這個強盛一時的民族為何逐漸衰敗而致消亡了呢?究其原因,有五個:一,該族始終為漢族所排斥;二,崛起的時機不對;三,發展根基薄弱;四,天災人禍;五,民族矛盾。
一,漢族的排斥
匈奴是和漢族(也就是居於中原的中原民族,漢朝以前並沒有漢族的概念,這裡為了敘述方便,籠統稱作漢族)發生關係最早的古老民族之一。
匈奴的歷史追溯起來很久遠,早在三皇五帝時其部族便已存在,據《史記》上的記載:堯時匈奴的名字叫「獯粥」,周朝時叫「獫狁」、「犬夷」。後世也稱匈奴為「戎狄」,散居在黃河流域,範圍大致在如今的陝西和山西河北的北部,與漢族雜居,長期遭到漢族的排斥。
先是皇帝北伐獯粥、堯帝「北教八狄」;到了西周更是歷代君王都和此族征戰不斷;春秋戰國時他們和秦、晉、趙、燕等國接壤,時有摩擦,也沒討得什麼便宜,而這些散居的小部族卻漸漸被趕至黃河以北。後來秦、趙、燕三國修築長城以拒之,這些部族為生存計,只能散居溪谷,或追逐水草而生,發展緩慢。由此可見,匈奴在其成長之初是始終遭受漢族排斥的。
二,匈奴崛起適逢秦漢的強盛時期
被漢族長期排斥北遷的部族中,有一部在河套平原一帶定居,因為這裡相對富庶,所以漸漸壯大,這就是後來令秦漢長期頭疼的匈奴了。不過其發展較之中原要晚的多也落後的多,人數也少,靠游牧為生,時常南下搶略。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令蒙恬北擊匈奴,收復河套地區,「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可見當時的匈奴雖有發展,但實力根本不能和強秦抗衡。
冒頓單于時期是匈奴最為輝煌的時期,他驍勇善戰、帶兵有方,逐漸統一了個個散部,又兼并了周邊小國,開始了和漢朝近200年的征戰,致使漢初的君王不得不以和親政策來改善漢匈之間的關係。
但漢朝骨子裡仍是排斥匈奴的,等到漢朝國力漸強,漢武帝時便派大將霍去病、衛青多次力挫匈奴,大大削弱了匈奴。及至漢宣帝劉詢時,又採取步步為營、聯合周邊的策略,使匈奴徹底臣服。匈奴崛起之時也恰逢中原統一強盛時期,可以說不佔天時,否則匈奴極有可能入主中原,歷史或許會改寫。
三,民族發展的根基薄弱
漢族的排斥令匈奴缺乏與中原的聯繫,只能在貧寒之地追逐水草而生,常常居無定所。而且所居地區生活條件惡劣,缺少發展的必要條件。而為了生計他們也無暇顧及發展,因此沒能形成自己的政治文化,甚至沒有自己的文字,統治根基薄弱,要想取得長足的發展和生存確非易事。
四,天災人禍、部族分裂和漢族的同化瓦解
匈奴歷史上曾發生過兩次大的分裂:一次是公元前57年左右出現的五單于爭立,導致內亂,國力也因此削弱。加上漢宣帝劉詢對匈作戰策略得當,迫使匈奴降漢,換來了大約100年的漢匈和平共處;
另一次是公元46年,適逢匈奴境內連年遭受旱蝗之災,以致「赤地千里」,又受到烏桓的進攻,不得不北遷數千里。又因內部王位之爭,匈奴就此分為南北兩部。南匈奴投降漢朝,並與漢朝合力攻打北匈奴,致使北匈奴不得不西遷歐洲。北匈奴從此在中國歷史上消失了。
經過這麼一折騰,南匈奴便也衰退為一個弱國而一蹶不振了。到東漢末年,曹操統治北方時期,又將南匈奴分為五部,由漢人統管,「以弱其勢」,南匈奴漸漸開始被漢族同化。
五,民族矛盾的激化使其處於孤立的位置
西漢時匈奴在冒頓單于的領導下,強極一時,不斷吞併周邊國家,因此樹敵甚多。漢宣帝劉詢趁機聯合西域諸國合力攻打匈奴,後來在匈奴兩次天災人禍導致內亂之際,周邊小國也趁機進擾,使其元氣大傷。匈奴第二次短暫的崛起是在五胡亂華時期,匈奴趁機作亂。
匈奴人劉淵率先建國,開十六國分裂割據的先河,試圖恢復匈奴昔日的強盛。到了其兒子劉聰在位時甚至滅掉了西晉王朝,在北方稱霸一時。五胡大肆屠殺漢人,使民族矛盾加劇。後來冉魏國君冉閔下發「殺胡令」,漢族又瘋狂反擊,致使中原匈奴幾乎滅種,從此徹底告別了中國歷史的舞台,遺留者也逐漸被漢族同化,匈奴作為一個獨立民族的身份從中國歷史中徹底宣告終結。
北匈奴西遷歐洲,散落於歐洲和中亞各地,在公元4世紀時逐漸集結,統一成一個強大的帝國。特別是在被歐洲人稱作「上帝之鞭」的阿提拉即位後,匈奴鐵騎更是瘋狂踐踏歐洲,給歐洲人帶來了極度恐慌。
最盛時,其統治版圖甚至囊括了歐洲的絕大部分,最西打到了大西洋沿岸,比後來的蒙古帝國佔領的土地還要多。但最終隨著阿提拉的驟逝,加上歐洲各族的反抗進攻,匈奴帝國慘遭覆滅瓦解,散落消遁於歐洲各族而不復存在了。究其原因,也不外乎上面的幾點。
※被嚴重低估的帝王,在位25年威儀四海
※中國歷史上對外最強硬的王朝,十大對外宣言,句句震撼天下!
TAG: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