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趙匡胤生前的一些事迹

趙匡胤生前的一些事迹

趙匡胤剝奪了藩鎮的地方權力,割裂了禁軍的管理體系,切斷了將軍和士卒的聯繫,又將文官放置在武將之上,終於解決了困擾中國上百年的大問題。它的成果是非凡的,宋朝政治高度穩定,經濟非常繁榮,文化極其昌明。但反過來說,高效的軍事體系就是需要地方上的靈活反應能力,需要作戰上的一元化領導,需要將軍和士兵的緊密聯繫,需要一種尚武好戰的文化氛圍。而趙匡胤的這些制度安排,幾乎都是以犧牲軍事效率為代價的。

趙匡胤也很少對前線軍事指手畫腳,「所用之將專而不疑」。但是趙光義不一樣,他做了一系列哥哥出於理性常識沒敢做的事。趙光義頻繁更換邊將,設置監軍,對武將的猜忌比哥哥更嚴重。而且他還有一個幻覺,就是認為自己是傑出的軍事家,兼通文武,手下的將領都不如他。趙光義非要御駕親征,收復幽燕,結果在高粱河戰役中慘敗,身中三箭,乘驢車而逃。吃了這一次虧,趙光義的肉身就不再御駕親征了,但在精神上還要御駕親征。

以後宋軍作戰時,趙光義經常不設最高指揮官,將軍們互不隸屬。那麼誰是最高指揮官呢?當然是在大後方的軍事家趙光義。他會諄諄教導將領們交戰後如何設埋伏,如何搞夾擊,還經常賜「陣圖」,要求將軍們按照陣圖排兵布陣。宋朝以步兵為主,面對騎兵擺成穩定的陣列,這個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但哪有出發前就決定陣型的道理?只有《三國演義》那種小說,才會讓諸葛亮給出征的大將弄個妙計錦囊,現實戰爭怎麼能這麼搞?趙光義的部署經常執行不通。

趙光義最得意的一張陣圖是他御制的「平戎萬全陣」,又大又對稱,畫在圖上非常好看,但不知道是不是將軍們沒領會陣圖的精髓,反正戎最後也沒平掉。宋太宗剛上台的時候,一心要收復燕雲,到了晚年,燕雲之地註定收不回來了,面對遼國也被迫採取守勢。都這時候了,趙光義還在吹:「朕每出攻伐,意頗精密,將兵之人丁寧喻之,不聽者多至敗事。」順便說一句,這種遙控指揮的辦法,包括御賜陣圖,在宋太宗死後還延續了好幾代,給遼國和西夏的國防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太祖趙匡胤在世的時候就想滅北漢,但北漢與遼是盟友,一旦進攻北漢,遼國就會救援,二國聯合的軍事實力是非常強大的。太祖趙匡胤直到攻滅了南方的一些政權之後,發展穩定,才引兵北伐。因為這是一個好的契機,北漢國主劉鈞死了,國內因爭奪皇位而政局動蕩。太祖派李繼勛、曹彬等北伐北漢。北漢一面派名將楊業(即楊家將中著名的楊老令公)抵抗,一面向遼國求援。宋軍推進到北漢都城太原城下,勸降新繼位的劉繼元,但遭到拒絕。另一方面,遼國大軍多路馳援,宋軍恐遭到夾擊,選擇退兵。

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著名的事件叫做「三家分晉」,智、韓、魏三家聯合進攻趙家的晉陽,由於晉陽城牆堅固,三家猛攻三個月都毫無進展,於是三家採用水攻,掘開了附近的汾水灌入晉陽,晉陽城破在即。如果韓、魏不背盟,晉陽肯定是完蛋的。趙襄子趙無恤說動了韓、魏反攻智氏才反敗為勝的。這個晉陽就是北漢的太原城。城牆堅固是他一貫的優點,但是有汾水相鄰也成了他天然的弱點所在。太祖趙匡胤用兵才能是相當了得的,他立刻命令士兵引汾水來灌城。

趙光義以為遼軍怯戰,於是派一部與耶律斜軫對峙以作監視,自己督率主力猛攻南京城。並誘使城中的部分守將出降,南京城內人心惶惶。直到耶律學古進城與韓德讓共同守衛,軍心才穩定下來。宋軍繼續採用夜襲、掘地進攻等手段都被遼軍打退。

唐朝時期,人們就發現了汴梁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韓宏曾說:「大梁(今開封)襟帶河汴,控引淮泗,足以禁制山東。」唐朝滅亡之後,五代的每一位君主都對汴梁十分看重。後唐郭崇韜說:「汴州關東衝要,地富人繁」。石敬瑭對後唐皇帝李嗣源說:「大梁,天下之要會也。」公元936年,石敬瑭滅後唐,建立後晉,兩年後便以汴州為東京開封府,定為首都。

汴梁雖然在經濟上優勢明顯,但趙匡胤是職業軍人出身,首先想到的一定是都城在軍事上的安全性。汴梁地處河南中部,四周沃野千里,根本無險可守,難以御外。宋朝建立之後,在都城汴梁周邊,必須常駐數十萬大軍以代替山河之險。這將成為朝廷一項重大的財政負擔,趙匡胤說:「吾欲西遷,據山河之勝,以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

趙匡胤、趙光義兄弟制定的制度規劃,決定了宋朝未來的軍隊狀況,它註定是一個條塊分割、體系複雜、指揮紊亂、不被信任的武裝力量。它忠誠、穩定、老實,但是戰鬥力偏弱。趙匡胤對軍事機器的弱化,背後是他深深的恐懼,而這種恐懼絕不是沒有道理,只是他用挖掘另一個陷阱的方式來躲避原來的陷阱。我們會批評這種行為不明智,但這無非是我們的後見之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五代十國 的精彩文章:

五分鐘看懂五代十國史
一個亡國之君,竟成為道教里的神仙?!

TAG:五代十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