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自動駕駛:人性終會克服技術的不確定性

自動駕駛:人性終會克服技術的不確定性

(圖片提供: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報 劉遠舉/文美國時間周日晚上10點左右,Uber的一輛無人駕駛汽車發生交通事故,與一名正在過馬路的行人相撞,行人在送往醫院後不治身亡,成為史上首例無人駕駛車輛在公開路面撞傷行人致死的案例。

就事故本身而言,這更像人的過錯,並不能證明自動駕駛,就註定比人類差。當地警察方對媒體表示:「事實非常清楚的是,根據受害人橫穿馬路的方式,無論是有人還是無人駕駛模式,要避免這起交通事故是極其困難的。」由此不難判斷,在這起事件中,即使依靠人工駕駛,恐怕也無法躲避這次事故。

不過,此次事故還是引來了輿論的諸多憂慮、質疑,進而引發業內人士擔憂,擔心此次事件會打擊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

但我認為,這些擔心都是杞人憂天。人類對新事物持懷疑態度是人性的常態。這種進化長河中積累下來的本能,幫助人類趨利避害。事實上,就在自動駕駛撞死人這則新聞轟動全球的同一天,世界上有3000多人死於人駕駛的汽車車禍。數據說明,輿論對自動駕駛這樣的新事物顯然是苛刻的。但苛刻之下,事實被放大,事實背後的真相反而無人關心。

所謂真相就是,自動駕駛技術,是否更安全,需要與人類駕駛做統計對比。只要在統計上安全性高於人,就是對交通安全整體上的提升。一起個案,並不能證明自動駕駛更不安全。

當然,自動駕駛技術本身,也需要技術升級,還面臨著更大的挑戰。某種程度上,這只是一個開始。在特定領域,人工智慧或許能超過人類,但在開放、複雜的道路環境下,汽車的識別技術,仍然存在技術障礙需要解決。

現實路況非常複雜,有飛奔過來的孩子,有矮到人都很難發覺的小貓小狗,或者僅僅是空中飛過來幾片樹葉或者紙屑。面對這些情況,人類會使用很多外部環境信息來進行判斷,比如,人可以根據一輛車的軌跡變化,判斷它會不會成為自己的障礙物;再比如,人可以輕易識別一條狗與穿得像狗的人,或者識別有污跡的路牌,但這些對電腦來說,仍然非常困難。

更複雜的是,一個司機很容易判別一個行人的肢體語言,進而判斷他的意圖,然後選擇踩剎車或者加速通過,這種人類模式的駕駛,對電腦來說,就目前來說還非常難。

不過,這些問題,會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自動駕駛車輛更多地出現在真實路面時,被逐漸發現。所以,與這一次自動駕駛並無過錯相比,更多的真問題還有待發現,更大的挑戰還在後面。

目前的神經系統網路、深度學習,可以自行完成物體分類,但這其中包含了複雜的數學計算,這也意味著,人類不能直接把神經網路拆分後,理解決策過程。

簡單地說,電腦做出的選擇,以及為什麼做出這樣的選擇,已經超過人類的理解範圍之外。即便在理論上沒有超過人類的理解力,但在現實中,卻因為成本巨大,不可實現。比如,阿爾法狗下一盤棋,只需要3個小時,但理解它為什麼這麼下,可能需要三十年。這就使得自動駕駛系統導致事故後,也是無法解釋的。當機器學習被廣泛使用後,了解這些系統如何工作也變得異常困難。這種不透明感,以及由不透明感導致的不安全感,或許是人工智慧時代,人類必須接受的一種狀態。

安全第一,從來只是人類的一種幻覺。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安全,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的大多數場景中,都不是第一位的。不然,無法解釋遠比安坐家中風險更高的飛機、汽車能夠成為人類生活的日常,也無法解釋橫穿於馬路中的帶著孩子的電瓶車,更不能解釋戰爭。

所以,自動駕駛帶給人類的利益,大於人類對其風險的主觀感知,自動駕駛技術一定會普及。

一方面,隨著不斷普及,人類主觀會從不信任,變為過度信任,甚至低估自動駕駛的風險。就像youtube上那些視頻中一些篤信自動駕駛的人一樣,他們並不聽特斯拉發出的警告,把雙手脫離方向盤,以測試、炫耀特斯拉的自動輔助駕駛功能。

另一方面,與風險對應的是,收益。此次車禍之後,有人質疑自動駕駛技術,說「我們真需要那麼多時間在方向盤後面發簡訊嗎?」我想,對於很多人來說,答案都應該是:是的。因為渴望更多的休閑、交流、娛樂,是人的本能。

所以,自動駕駛技術,即便不能超越人類,只要在統計上不差於人類,自動駕駛技術帶來的好處,終會克服此次事件中體現出現的人類的多疑,進而克服所有的倫理、立法問題。從這個角度,是人性幫助技術克服自身的缺陷。

這讓我想起一個笑話,是懶人發明了諸多機器,讓這個世界更美好。

(作者繫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濟觀察報 的精彩文章:

文化產業成為萬達支柱產業
數十億收入的SpaceX何以估值215億?藍天翼:獵鷹重型火箭是推動因素

TAG:經濟觀察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