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藝術節目融會時代精神 傳承藝術記憶弘揚優良傳統……
新聞中心訊 為迎接即將到來的第五屆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以下簡稱「大藝展」),3月22日晚,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復旦優秀節目彙報演出暨相輝堂開幕演出於復旦大學相輝堂北堂舉行,這也是相輝堂修繕一新後的「首秀」。復旦師生代表、校友代表和建設者代表共同受邀觀看了此次演出。
在這座與老相輝堂相連的全新多功能劇場內,在校學生和回歸母校舞台的校友聯袂,將一台囊括合唱、舞蹈、話劇、弦樂及民樂節目的精彩演出共同獻上。其中,既有即將代表復旦大學參加第五屆大藝展的作品,也有曾登上過歷屆大藝展舞台的優秀節目。他們的集中呈現,是一次總結與彙報,更是近十年復旦藝術教育成果的縮影。
「相輝堂是復旦人魂夢所系的殿堂。今天,承載光榮歷史、傳承大學文脈、彰顯復旦精神的相輝堂,飽含了更豐富的時代氣息,以嶄新的姿態呈現在世人面前。」校黨委書記焦揚在致辭中指出,當前,復旦大學正加快推進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一流大學必須有與之相稱的一流校園文化。今天,相輝堂「舊貌換新顏」,終於讓復旦人得償所願,擁有了一個現代化的音樂廳,一個多功能的演出場所,一個設施完備、布局優美、親和共享的公共藝術空間。她代表學校向市委市政府和各級部門,向廣大校友,向一直關心相輝堂修繕進展的領導和各界人士,以及一線建設者們表示感謝。她說,修繕後的相輝堂將充分發揮文化承載、文化傳播和文化拓展的功能,有效緩解校園公共藝術活動空間緊缺的狀況,使學校文化藝術教育布局更好、環境更美、效果更優、活力更強。
當今人與故友的歌聲交織唱響,屬於復旦的大藝展記憶在穿越70年光陰的相輝堂逐一重現。作為此屆大藝展聲樂專場的舉辦場館,這座煥然一新的殿堂,已與參演人員和志願者一同就緒,在磨合中全力做好準備。
弘揚傳統文化,品味理想信念
讓藝術融入時代煥發新的生命力
表達傳統文化之美、追憶先輩精神、展現大學生青春風貌的作品,以藝術的多樣形式傳達出思政教育的意涵,與時代接軌,展露出熠熠風采。
紀念復旦大學老校長、《共產黨宣言》中譯本首譯者陳望道的現代舞作品《望道》便是此中代表之一。當演員們一個個舉起右手,用堅定的語氣喊出「我宣誓」,陳望道在艱苦鬥爭期間弦歌不輟,教育出一批批青年學子為共產主義傳播與民族解放事業作出不朽貢獻的事迹驟然立體。
「《望道》是一個當代大學生以陳望道手稿為媒,穿越到過去,見證歷史的故事。復旦先賢的光輝人生歷程、堅定理想信念和高尚精神氣質是每一個復旦人學習奮進的榜樣。」 2017級碩士生史景雲是《望道》的領舞,也是當代現代大學生。從聆聽教誨,到寫下入黨申請書,再到抗爭和迎來希望,這支舞具備完整的敘事和豐富的表現力,故而也尤其能引發觀眾共鳴。
「驟雨過,珍珠亂糝,打遍新荷。」《驟雨打新荷》是入圍本屆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總決賽的合唱作品。復旦大學合唱團前任團長、2017級碩士生吳天任說:「我們會有一些新的嘗試,比如嘴裡發出的聲音模仿蟬鳴,會用到響指代表雨滴聲,用到跺腳代表打雷聲,不僅用歌聲去表現,還有其他各種音效去表現。」
這首根據金代散曲家元好問的詞創作,由青年作曲家田汨作曲,結合大量現代技法的曲目在此次演出中第二個登場。輕緩的旋律里,不止唱詞,還有人聲與肢體聲音模擬的蟬鳴、落雨和驚雷。一派古韻的唱詞,在創新設計中煥發時代生機。
以合唱形式將聲音為介演繹傳統文化魅力的嘗試在復旦大學合唱團早已有之。較近者,就有第四屆大藝展參賽曲目《採桑子》《古之欲明明德》,和此次演出中重新登台的第三屆大藝展獲獎作品,由青年作曲家金承志創作的《玉門關》。
在更為熟悉相似題材的復旦大學民樂團,演奏者們對如何準確傳達此類作品的「味道」頗有心得。談及此次演出中受到好評的經典民樂合奏作品《月兒高》,民樂團成員,2015級碩士生梅頡表示,要在知人論世後,帶著民族自豪感去演奏。「老師會告訴我們,要想像自己身處繁唐盛世。」
復旦劇社帶來的第四屆大藝展作品《海上花》,則講述了一個表現大學生在軍旅生活中歷練成長的故事。看著同伴們的演出,劇社成員、2014級本科生劉承昊表示「很燃」。在他看來,能夠通過短短十二分鐘打動觀眾,以符合普通學生語境的方式傳達主流價值觀,很有難度,也「非常神奇」。
而由他自己參演的節目《瓶中絲路》則更為貼近畢業班學生的日常。這個探討文化傳播的作品要求他思考如何在在同一舞台空間上展現人們在網路中的聊天狀態,富有時代旨趣,又兼顧挑戰。
閃耀青春歲月,傳承復旦藝魂
讓藝術銘刻集體記憶生生不息
「我們其實從未說過再見。」合唱團的另一表演曲目,本屆大藝展決賽參賽作品《青春無悔》在開場便道出了此次演出的隱藏主題。承載著復旦人集體記憶的相輝堂,在今晚見證了一場的重逢。
2002級校友王佳妮參演了此次演出中的舞蹈《秀色》。這支結合了水墨風格的扇舞曾在第二屆大藝展中奪得頭籌,如今,又幾近以原班人馬重新呈現。據悉,包括王佳妮在內,9年前的《秀色》成員,除一人在英國讀博士無法趕來,「9個人回來了8個」。她們拼湊起假期中的時間一起排練,憑著熱愛、決心和昔日功底,又一次演繹了這支不曾因時間而褪色的舞蹈。
「離開學校後才更懷念在這裡的時光,回到母校舞台重溫自己學生時代的經歷其實特別、特別有感觸,也覺得特別感激。」王佳妮記得當年參加比賽,生怕把定製的演出服裝弄壞,打趣說人摔倒沒事,服裝千萬不能有事;也記得在老相輝堂(即現相輝堂南堂)催場都靠「吼」的演出時光。她說,新場地不亞於她去過的任何一個現代化舞台。「相輝堂的重生,是一個大學生文化藝術旗幟性地方的重生,抱著對老舞台的感情回來見證這一歷史時刻,非常有意義。」
「學生時代總以為演完這場還有下一場,所以並沒有刻意留下太多照片。」此次演出,王佳妮請在觀眾席上的先生和3歲兒子為自己拍了幾張舞台照。對於王佳妮的先生來說,9年後再次看到太太跳起這支舞,一樣感慨萬千。同樣擁有大學藝術團經歷,並因此與王佳妮結緣的他也表示,能夠與當年的團員齊聚母校舞台「太難得」。
在王佳妮和《秀色》之外,回到相輝堂再歷青春的復旦「老人」還有很多。合唱團中,他們與年輕的後輩站在一起,共同唱著第一屆大藝展時的作品《去一個美麗的地方》;民樂團中,他們相攜奏響新曲《山遙》,無間的默契讓人心潮澎湃……
「我當時在劇里演一個軍官的女秘書,叫瑪麗小姐。現在也還有人叫我瑪麗奶奶。」當台上的年輕人回顧著他們在歷屆大藝展中的節目,觀眾席上的廖光霞則想起了上世紀60年代在相輝堂里演過的革命劇《紅岩》。這位復旦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的退休教師是復旦劇社的老前輩。對她來說,看到相輝堂的回歸,無疑伴隨著更多有關時光的感慨。
「下雨的聲音是用篩子篩黃豆來模擬,幕布不夠,我們就把布票捐出來。」廖光霞感嘆:「我們這一代上世紀六十年代活躍在復旦校園裡的學生文藝積極份子對相輝堂有著深厚的感情。我們(以前排練)經常到登輝堂(相輝堂曾用名)去。我們的足跡踏遍那裡的每一寸土地,我們的雙手觸及那裡的每一個角落。那裡留下了我們青春的汗水和激情,厚厚地裝滿在我們的記憶中。」
在復旦度過寶貴青春時光的她,曾經將大量業餘時間投諸話劇和其它文藝活動。這份經歷,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她的教學工作思路和生活態度。廖光霞表示,復旦對學生藝術素養的提高,主要在於提升審美。就她自身而言,不論是給留學生排演京劇《櫃中緣》,還是自己去聽音樂會,都是在「與藝術做靈魂的溝通」。她由衷感到:「對美好的事物有感情,生活才有意義。」
廖光霞很喜歡如今的相輝堂。「但那時候的相輝堂受硬體的限制,我們渴望著復旦能儘快建造一座新的大禮堂。等了半個世紀,終於等到了這麼一座嶄新的高雅的現代化的相輝堂!」她認為這個劇場「漂亮,功能齊全」。她期待著,這樣一來,復旦也將有更多機會邀請國內外的演出團體光臨,為校內學生提供接觸藝術的渠道,凝結新的藝術記憶。
定位一流建設,滋養學生成長
讓藝術在復旦如「空氣」般無處不在
這場演出中的優秀作品,是復旦藝術教育歷程的見證,也是復旦藝術教育成果的體現。但復旦的藝術教育,並不局限於高水平藝術團。在復旦大學藝術教育中心(以下簡稱「藝教中心」)副主任陳寅看來,如何讓更多學生汲取藝術教育的養分,令藝術如「空氣」,深入學生生活的各方面,仍是一個需要不斷思考的問題。
根據藝教中心提供的數據,2017年,復旦面向全體本科生,共開設有公共藝術課程127門,近4000名學生經此接觸了聲樂、舞蹈、器樂、美術、影視劇藝術、話劇表演等藝術門類。
從大班化的理論、鑒賞類課程,到如今注重技法教授和實踐的小班化課程,陳寅表示,藝教中心提供的課程「始終在根據時代發展的需要改進」。她希望藝術的廣泛參與性能夠在課程設置上有所體現,給感興趣的學生創造一個起點,種下藝術的種子,「比如電子鋼琴、二胡等課程,面向的正是那些想要學、願意學的非藝術特長生。」
令陳寅高興的是,由復旦公共藝術課程激發的興趣,的確促使了一些學生走上專業藝術道路。「我們有本科讀哲學,研究生讀社會學的同學去美國學現代舞,也有歷史學系畢業的同學去上戲讀藝術學。」
在「第一課堂」之外,奉行通識教育理念的復旦書院也將藝術教育和審美教育融入育人工作中。復旦大學黨委學生工作部副部長黃潔提到,書院側重通過引入導師資源和加強空間建設,全方位打造書院的美育環境,培養學生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在去年的「國風雅韻——傳統文化月」中,書法家王朝賓、王運天、田滋茂,藝術家趙聰、劉興辰、王珮瑜,太極拳人林添進先生等藝術界人士受邀陸續走進復旦,開展了高水平的藝術展演,並與聞玉梅、張汝倫等校內專家、學者一起講演、對話,激發了學生對人文藝術教育的思考。校內外專家就多個藝術主題開設了15場專題講座和豐富多彩的小班化體驗課,據黃潔回憶,「幾乎場場爆滿」。
近年來,復旦大學也不斷探索將藝術融入新生教育之中。「復旦人演復旦大師,復旦人說復旦故事」的系列老校長大師劇,引導師生在編、排、演、觀的過程中,以自我教育的形式走入老校長的精神世界,重溫家國歷史,弘揚時代精神。2017級本科新生報到第四天,校園原創大師劇《馬相伯在1913》首次公演,展現了老校長在國與校、校與家、家與國等錯綜複雜的關係中矢志不渝振興教育的光輝事迹;而在當年12月以《共產黨宣言》中譯本首譯者、復旦大學老校長陳望道為原型的大師劇,則讓年輕一代的復旦人體味大師終生追求的「革命初心」和「真理味道」。
此外,「發揮硬體空間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在學生住宿園區打造「藝術的空間」是書院藝術教育工作的另一個面向。如今已有多個藝術工作室入駐各書院空間,其中就包括提供紙墨、「隨到隨寫」的書畫研習室和西洋畫工作室、茶藝工作室、古琴工作室等。而書畫社、古琴社、民樂社、版畫社等藝術社團也已走進書院。
復旦大學團委藝術團負責人朱妍蕾則介紹了「公共藝術課堂」和「新藝術工坊」等項目。她表示,團委藝術團也正致力於推動「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聯動。據悉,自2011年由上海歌劇院帶來的第一課「中外名曲音樂盛典」開講至今,復旦「公共藝術課堂」這一集藝術類講座、公開課、體驗課於一體的文藝活動已舉辦72次。而新藝術工坊則有志於扶持校內藝術社團和校園藝術達人,鼓勵原創,幫助其申報項目,實現舞台夢想。
在《復旦大學一流大學建設總體方案》中,「中文與藝術」赫然在27個「擬建設一流學科」之列。對此,復旦大學發展規劃處處長李粵江表示,藝術教育是實現學生全面成長的一環。這一環涉及藝術場館的建設、課程設施的完善、校園文化的打造,也涉及專業學科的建設與發展。他說:「復旦需要用『兩條腿走路』,在就前幾個面向不遺餘力之外,也要通過學科的建設為學生教育提供更多的來源和支撐。」對照國際各頂尖綜合性院校,復旦將努力發揮在各人文社科領域積累下的藝術研究力量,在藝術哲學、藝術史、藝術評論與鑒賞和藝術教育等領域拓展優勢,形成適合於復旦特點,多學科共同參與並受益的建設模式。
TAG:復旦大學新聞文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