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鑄山人物誌︱丁立人 包羅融通的藝術探索家

鑄山人物誌︱丁立人 包羅融通的藝術探索家

鑄山人物誌︱丁立人 包羅融通的藝術探索家

丁立人,1930年生,浙江台州人。上海理工大學設計藝術學院教授、廣東工業大學兼職教授。其作品先後在國內外進行了數十次的展出並收藏於中國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澳門文化司署、香港大一學院、河北教育出版社、人民美術出版總社等以及國內外藏家。

出版有《名畫家精品集——丁立人》《中國名畫家全集 當代卷——丁立人》《對影——丁立人》等多部作品集。

鑄山人物誌︱丁立人 包羅融通的藝術探索家

錢陳翔

丁老,眾所周知您是位特別多才多藝的藝術家,除了繪畫創作以外,您的藝術版圖還擴張到了木雕、石雕、印鈕、剪紙等等領域,可見您有著無限旺盛的創造力,和對藝術由衷的熱愛。您怎麼看待這些不同的藝術形式之間的關係?對您來說是相輔相成的嗎?

丁立人

鑄山人物誌︱丁立人 包羅融通的藝術探索家

丁立人

淑女 木雕 1964年 (左下圖)

魚鈕 石雕 1992年 (右上圖)

手姿 紙本 2015年 (右下圖)

木石雕刻、印章、剪紙等和繪畫屬一個版塊,只是材料不同,手法稍異。要把一個版塊中的一項搞好,已不容易,人還會有精力顧及其他?確是如此,然而並不這樣,只因是人有好奇心理,好奇心又實在強,探索的慾望緊跟上來,便不可抑止了。這麼一來,便把這個有限精力當作無限地使用了。人的慾望偏偏又是無止境,於是精力也覺得似乎用不完,只是想到不用白不用。而眼前的版塊又不止一個,比起形象版塊來,最突出的是文字版塊,這版塊不比形象版塊小,可愛程度只有增沒有減。文字版塊還分動手和動眼,動手是寫作,動眼是閱讀,哪個動都得花時間費精力。可是搞藝術的,除了畫內修養,還得有畫外的。少一樣不成,多一樣總是好的。

鑄山人物誌︱丁立人 包羅融通的藝術探索家

丁立人先生(右)同張仃先生(中)、理召女士(左)

於畫廊門前合影(1989年)

錢陳翔

您對藝術的濃厚興趣和極大的包容度應該與您從小的成長環境有一定的關係吧。您出生在一個文藝活躍的家庭里,幼年時即在家裡接受到了戲曲、繪畫的啟蒙,那麼,這樣的家庭氛圍對您的藝術之路起到了怎樣的影響呢?

丁立人

我父母,雙雙戲迷,但他倆迷戲迷的還有些不一樣。父親迷現代戲,母親迷古代戲。現代戲是話劇,當時還叫「文明戲」,西方泊來的。古代戲便是京劇還有地方戲。我家祖父母故世得早,父母小倆口早早當家了,這家又這麼大,這大宅院給兩戲迷當,這家會成什麼家?不用說,成了當地的戲劇沙龍,不止,還有美術,是藝術沙龍吧。首先,把地方上的戲曲愛好者聚集一起,再就添置服裝、道具、伴奏樂器,並從上海請來教師爺,一切就緒。最後,好戲開場,日里排練不夠,夜裡接著,院子里汽油燈高懸,黑夜如同白天,鑼鼓絲竹通宵達旦……母親這攤子這麼張揚,父親也不可示弱。他和話劇愛好者也活動起來。時值抗日戰爭,便成立「春野抗日救亡劇社」,排練抗日戲劇,四處巡迴演出宣傳抗日。記得一出話報劇《放下你的鞭子》在街頭演出,使行街的觀眾情緒激昂,竟將假戲當真事……

鑄山人物誌︱丁立人 包羅融通的藝術探索家

丁立人先生兒時的大宅院

我的童年是在如此環境中過來,戲劇印象在我的心裡是既豐富又深刻。小時候種下的印象,往往是終生難忘。戲劇印象是我一輩子的事,這就使得我在後來的日子裡畫戲畫戲再畫戲。畫戲我駕輕就熟,畫戲我形象多多,畫戲我順水推舟。

鑄山人物誌︱丁立人 包羅融通的藝術探索家

丁立人 打百彈

69cm × 69cm 紙本 1988年

錢陳翔

能跟我們聊聊您學習繪畫的過程嗎?據我所知您是從六歲開始畫畫的,當時您反覆畫著西遊記的故事,但據說是一個人自己畫的,沒有老師的指導,是這樣嗎?那真正接受系統的繪畫指導是在考上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現中國美術學院)開始的嗎?

鑄山人物誌︱丁立人 包羅融通的藝術探索家

鑄山人物誌︱丁立人 包羅融通的藝術探索家

丁立人

鑄山人物誌︱丁立人 包羅融通的藝術探索家

丁立人 西遊記

69cm × 69cm 紙本 1990年

我畫畫開始得很早,一開始就自個自畫。我的畫畫還不是看了人家的畫好,想起來畫畫的。我是聽了《西遊記》的故事,覺得很神奇,很有意思,還很嚮往,想把它畫出來。只有畫,才能讓我投入其中,跟著他們一起往西天取經。《西遊記》讓我入迷,迷得我對現實世界覺得索然無味。那時,我身邊有好幾位父輩的畫家,有些還很出名。他們見我這麼小就愛畫畫,都想教我。可是,我不願意。我看過他們的畫,很現實、沒意思。要是他們教我,肯定是教這種畫,多乏味。倘若,他們教我,我得聽他們的,我就不能畫自己的畫了,這多大損失,這不就完了嗎,我不幹。可我又不好回絕他們,就只能躲著他們,躲在院子深處,小灌木林後,畫我的畫。一畫半天,忘了吃飯,大人滿處喊,有時裝聽不見,有時確實聽不見,畫得太入神了。

鑄山人物誌︱丁立人 包羅融通的藝術探索家

丁立人 聊齋故事

69cm × 69cm 紙本 1995年

及長,考美院,我是沖著林風眠先生去的。考上後,一到學校便去尋找林先生。找不到,聽老同學說他靠邊了、離開學校了。我失望、也呆不下去,便休學回家。這麼一來,我總算上過美院了。上過美院也好,知道美院是怎麼一回事,與我童年身邊想教我畫的老師輩相差無幾,與我理想的藝術有很大的距離。要達到自己的理想,只能自學。

鑄山人物誌︱丁立人 包羅融通的藝術探索家

丁立人先生(右)同范迪安先生(左)

於丁立人先生畫作之前

錢陳翔

您在考上中央美院華東分院之前,曾在南京大學學習生物學,所以您用生物學的知識來評價自己的藝術創作,認為自己是在做一個「古代民間與現代西方之雜交」的實驗,而「雜交」是可以使藝術的生命力更加強盛的途徑。丁老,積累了幾十年的實驗經驗,您對藝術雜交有哪些心得呢?

丁立人

學生物,我對遺傳學較有興趣。遺傳學主要內容有二,一是遺傳,一是變異。遺傳是固定模式代代相傳,是保守。變異則是突破舊模式,出現新品種,是創新。大凡純種的生物,其生命力一代比一代弱,要想使生物體強健,雜交是好辦法。水稻專家袁隆平將水稻通過雜交,植株便會強健抗倒伏,抗病蟲害,還能高產。中西醫結合是醫學上的雜交,醫學的水平得到提高。藝術同科學是相通的,藝術經過雜交,其內的藝術分子得到更新,藝術便會有生命力。藝術上偏於遺傳,屬保守型,著重變異是創新型。要變異,唯有雜交,雜交的血緣還要遠,越遠越好。當然,父母本亦要優秀。畢加索將自己的西班牙藝術,同非洲的藝術雜交,是遠緣雜交,故其藝術生命力極強,衝擊力大,更顯特異性。

鑄山人物誌︱丁立人 包羅融通的藝術探索家

丁立人 忠烈小五義

69cm × 69cm 紙本 1998年

錢陳翔

在您的作品中,戲曲人物這個系列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讓人過目難忘。而提到戲曲人物題材,不得不讓人想到另一位畫家——關良。您與關良私交甚好,亦師亦友,二人又同有「戲曲情節」。您怎麼看待您和關良在戲曲人物創作上的異同?

丁立人

關良先生便是把中國文人畫傳統筆墨同西方野獸派造型融匯一起,創出自己的戲畫,這也算是成功的雜交。在當時三十年代,人們多有不識,獨有郭沫若給他鼓勵:「要是人人都懂你的畫,可就壞了。」關先生是現代戲畫的開創者,戲畫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至今戲畫隊伍空前龐大,但關先生的影響不減。我作為關先生的弟子,受他的益匪淺。不過,我還有一位老師,那就是民間美術、民族美術,他們教我多多。

鑄山人物誌︱丁立人 包羅融通的藝術探索家

丁立人先生(右)同關良先生(左)合影

(1981年)

錢陳翔

「取法民間」是您藝術創作的源泉。上世紀60年代,您在鄉下接觸到了民間的「灶頭畫」,甚是痴迷,於是才有了戲曲人物創作的大爆發。「灶頭畫」現在好多人都不太了解了,您認為灶頭畫最大的、最可取的特點是什麼呢?給了您哪些靈感?

丁立人

「灶頭畫」是泥水匠的業餘之作,泥水匠的工作是砌灶。他們砌灶任務完成後,只是意猶未盡,便用這隻砌灶握住刀的右手抓起筆來揮舞幾下,劃畫上些平日所見的果蔬、家禽之類形象,填補這塊灶面大白空間,好讓家庭主婦一日三餐在灶前忙碌時,眼前有點花花綠綠,解解悶,消除一點疲勞與單調吧。灶頭畫的作用僅此而已,意義真是不大。故它沒有經典壁畫那種繁複故事和重大意義。灶頭畫好就好在這一點。灶頭畫平常、淺近、輕鬆、自然,若陌上清風、田間小調。這正合我的意,故我喜歡。

鑄山人物誌︱丁立人 包羅融通的藝術探索家

丁立人 西漢故事

69cm × 69cm 紙本 2004年

藝術本來或許就是這樣,我便是從中看到當然。這是我的一個大發現,我發現它也不是有意的。那時,我在昆蟲研究所工作,常去田間作蟲情調查,到了田間,不免要進農舍,討口水喝。當時的農舍,平屋低矮。然而,別看它簡陋,一進灶間,眼睛為之一亮,便是這樣看到灶頭畫的。世間許多事兒都屬偶然,然而偶然之中存有必然,這必然就是緣呀。看了灶頭畫,方知畫可以這樣畫,這是一個大收穫。從灶頭畫得到啟發比經典壁畫更多。

鑄山人物誌︱丁立人 包羅融通的藝術探索家

丁立人 徐公案

69cm × 69cm 紙本 2014年

錢陳翔

同樣是在60年代,您偶然接觸到了非洲的木雕,被那種天然粗拙的氣息打動,開始了自己的木雕創作,從此也是一發不可收拾。如果說吸收灶頭畫的養分是容易吸收的,畢竟它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相通,那麼來自遙遠非洲的藝術文化在接受上應該有一定難度吧。您對非洲木雕的感受如何?這些感受又如何滲透到您的創作中呢?

丁立人

天下民美是一家,它們的血管相通,流著同樣的血。只不過不同地區的民美血液營養成分稍異。因為有差別,民美才豐富。然而,民美也不是完美無缺,它也有好有壞,世界民美同樣如此。就拿非洲民美來說,也不是全優,他們的木雕特別優秀,其他材料的雕塑次之,繪畫就弱了。我從鄉下到了上海,初見非洲木雕(書本上的圖片)眼睛一亮,不用分說,立即愛上,這是情不自禁的,有緣吧?緣分看似簡單,實則內中有許多道理,只是三言兩語無法說清。畢加索是在馬蒂斯家裡看到非洲木雕的,他一下感動了,像通電似的。這種原始粗獷的形象,內涵的張力,對畢氏來說是一種啟示,他不光得到力量,還找到方向。從此他面貌大變,勇往直前。

鑄山人物誌︱丁立人 包羅融通的藝術探索家

丁立人先生與他的木雕作品

木雕本在馬家放著,馬氏面對它好多年,沒有感動。或許有些感動,但沒畢氏大。這就說明馬同非洲藝術無緣,至少緣分不大。以上所說,僅是與非洲藝術相遇,至於這種藝術給我的影響,說來也簡單,只有幾個字:原始、粗野、真實、力量。這幾個字看似簡單,做起來很難,它可以供我學習一輩子,一輩子也不一定能學到。

鑄山人物誌︱丁立人 包羅融通的藝術探索家

丁立人 夥伴 木雕 1965年

錢陳翔

我個人非常中意您畫面中的色彩,大膽得超乎想像,而畫中的造型也時常天馬行空,不拘常規。您對色彩和造型都有著強大的把控能力,那在繪畫實踐過程中,您更優先考慮哪一方面呢?

丁立人

一幅畫,主要是形象,即造型,包括構圖。其次是線條、色彩、肌理(筆觸),這是具體的,畫面上可見的有形元素。畫中還有其他元素,比如節奏、韻味、格調、意境,這些是抽象的,無形元素。後者看似無形,但對繪畫作用很大,缺了這些畫便只剩軀殼,沒有靈魂。但後者不顯露,隱在背後,是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來。無形元素要通過有形元素體現出來。有形元素是顯性的,一切元素都得通過有形元素表達,故一幅畫,首先得有好形象,然後,其他元素跟上。當然,其他元素也要好,哪一樣都不可疏忽,不可不去注意,不可不作考究。否則,便會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

鑄山人物誌︱丁立人 包羅融通的藝術探索家

丁立人 小放牛

69cm × 69cm 紙本 2015年

錢陳翔

都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藝術領域,民族性也一直被強調。您的藝術作品中看得到漢畫、魏畫和民間版畫、年畫的影子,有一種紮根到土裡一般的民族性,深厚而自然。對於在作品中保留民族性這一點,您有刻意去強調的意識嗎?

丁立人

不光自身生長於這方土,連上輩、祖祖輩輩五代、十代、數十代都出自這方土,人的根不是淺層,而是深層,藝術的民族性是根深蒂固的。一個人的藝術,其民族性不是刻意追求而來的,它是自然生成。用不著強調,而是情不自禁的體現。

鑄山人物誌︱丁立人 包羅融通的藝術探索家

展廳合影

左起:周思聰先生(二)、李津先生(三)

丁立人 先生(四)、方力鈞先生 (五)

錢陳翔

您曾經說自己是「感覺派」的畫家,畫畫全憑一顆心,不在乎什麼材料、技巧之類。但是往往材料、技巧容易學習模仿,而感覺是別人學不來的。您怎麼看待別人學您的畫?

丁立人

鑄山人物誌︱丁立人 包羅融通的藝術探索家

丁立人 太白醉寫

69cm × 69cm 紙本 2016年

我只是著重感覺,不知有派。感覺是一種衝動,衝動產生動力,它一來便非動手去畫不可。至於人家學我的畫,是平常的事,同我無關。我也是從前人中來,前人是我的老師,林風眠、關良都是我的老師。當然,還有給我多多的民間美術、民族美術。

鑄山人物誌︱丁立人 包羅融通的藝術探索家

《中國書畫》創刊周年慶典上

何家英先生(左)、丁立人先生(中)、

尚揚先生(右)(2004年)

錢陳翔

丁老,聽說您現在仍然每天堅持創作,退休後的生活節奏放慢了,時間也充裕了,心境也會更加簡單純粹吧?這樣的生活狀態對於您現階段的創作有影響嗎?

丁立人

鑄山人物誌︱丁立人 包羅融通的藝術探索家

創作中的丁立人先生

退休前,白天到單位上班,夜裡在家畫畫,我是業餘畫畫的。退休後,白天屬於自己了,整天可以畫畫,倒成了專業畫畫了。說畫畫,也有不少活,比如木雕、石雕、印章、版畫、剪紙。還要作文、閱讀,都得花很多時間,反比上班時更忙。生命總顯短促,唯有把時間抓緊,時間就相對地多,生命也就像是延長了。

鑄山人物誌︱丁立人 包羅融通的藝術探索家

丁立人 雙人舞

今年9月您在濟南辦了一場「京行美韻」的展覽,展出了包括重彩作品、油畫作品、印鈕、印章等在內的100件精品,反響熱烈。2017年馬上要到了,有什麼樣的創作或者展覽計劃可以預告給我們嗎?

丁立人

畫畫是把腦子裡的圖像表現出來,畫好了便完了,接下去就畫出下一個圖像,就是這麼一個接一個畫便是,是有點盲目卻很順暢,至於計劃,沒有,從未計划過,也不可計劃的。

鑄山人物誌︱丁立人 包羅融通的藝術探索家

丁立人先生(左起第七)

在「京行美韻」展覽現場(2016年)

畫畫其實是心事,也是心靈的軌跡,完全是我個人的事,同展覽無關,從不考慮展覽,展覽等活動,都是人家提出來的,我願意參與便參與,純屬意外,也是不可計劃,沒計劃可言。

鑄山人物誌︱丁立人 包羅融通的藝術探索家

丁立人 進諫

69cm × 69cm 紙本 2016年

丁立人先生藝術年表

1930年

出生於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區

1982年

「丁立人美術作品觀摹展」於上海畫院

1989年

「丁立人美術作品展」中央美術學院

1991年

參加由澳門文化司署主辦

「上海三畫家作品展」於澳門

1993年

參加「上海三畫家聯展」於新加坡瑞源畫廊

參加「當代彩墨六人展」於中國美術館

應邀參加中南海主辦「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一百周年,

全國百名畫家筆會」於中南海釣魚台國賓館

1994年

被聘為廣東工業大學兼職教授,教學、畫展

1997年

參加第十二屆「亞西亞畫家聯展」於澳門

1998年

參加「世紀之門雙年展」於中國、加拿大

參加「中國當代繪畫聯展」於上海劉海粟美術館

參加「丁家畫展」(丁立人、楊紫見、丁比凡、

丁比下、丁牧兒) 於劉海粟美術館

2001年

參加「融合·互滲」畫展,於北京首都師大

2002年

參加「彩墨江山」(吳冠中、丁立人、劉國松、袁運生、

田黎明等十二人)畫展於北京今日美術館

入編上海電視台「深情畫意」715期

參加「第三屆深圳國際水墨雙年展」於深圳關山月美術館

2003年

《名畫家精品集——丁立人》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參加CCTV3「真情無限——保護母親河」義拍節目

2004年

「丁立人新寫意彩墨畫展」於北京今日美術館 展品108件

2005年

參加「畫妝——中國戲曲人物畫展」於今日美術館

「藝術仲夏夜——丁立人彩墨世界」

於上海蘇河現代美術館

中國銀行上海分行主辦 資本畫廊協辦

2006年

《中國名畫家全集 當代卷——丁立人》

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對影——丁立人》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7年

「丁立人藝術展」於德國「柏林故事」博物館

2008年

參加"中國藍」文化年油畫展於瑞典

2009年

《丁立人藝術展》於上海朱屺瞻藝術館

2010年

參加《人民美術出版總社成立六十周年畫展》

參加《水墨社會》於北京上上美術館

2011年

參加劉海粟美術館舉辦的《戲墨.墨戲》

世界各國巡迴展

2012年

《集體通道——傳統與現代對照展》

於北京宋庄當代美術館

參加《戲劇人物展》於上海朱屺瞻藝術館

參加《澳大利亞國際藝術雙年展》於墨爾本

《丁家畫展——故鄉行》於浙江台州市

2013年

《分流、歸一 ——兩種油畫美術教育個案文獻展》

於上海市朱屺瞻藝術館

參加《人往低處走——丁立人藝術展》

於上海視平線畫廊

2014年

參加「非由述作 發於天然」丁立人、王劼音、

尚揚、夏陽四人展

2015年

參加國家大劇院 「戲韻丹青-戲畫八名家作品展」

丁立人·當代繪畫學術邀請展(藝術糧倉)

2016年

丁立人作品展(茹茹畫館)

↑ 按住圖片向上下滑動可瀏覽全圖 ↓

(鑄山微信平台據丁立人對話語音整理經作者審核)

2017年3月15日

— 完 —

鑄山人物誌︱丁立人 包羅融通的藝術探索家

? 本文為丁立人先生授權予鑄山微信公眾平台發布,網路版權歸鑄山微信公眾平台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繫我們。更多信息敬請關注訂閱「鑄山」微信公眾平台。回顧往期精彩人物誌,歡迎查看往期人物誌

鑄山人物誌︱丁立人 包羅融通的藝術探索家

鑄山人物誌︱丁立人 包羅融通的藝術探索家

鑄山人物誌︱丁立人 包羅融通的藝術探索家

轉載聲明:本文轉載自「鑄山」,搜索「zhushanmedia」即可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書法網 的精彩文章:

朱中原:當代書壇中堅的學術巡閱—「翰墨醇香六十年代」全國書法名家學術邀請展述評
《集王羲之書金剛經》

TAG:中國書法網 |